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影响二语习得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既关注外部环境的普遍规律,也重视学习者个体的特点,其中对动机因素的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学者们探讨了动机产生的原因、激发并维持动机的策略以及动机消退的原因。本文即立足于国内外的动机因素理论,结合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VR)对如何激发学习者动机提出建议。
我国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公认把鲁健骥于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作为开端,如今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人们发现二语习得是一个多种因素纵横交织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研究的热点——情感因素里的动机因素展开论述,重点讨论如何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动机,并利用最前沿的教学手段作为尝试,旨在为国内学界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Corder在1967年说过:只要有动机,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一门外语。可见动机在二语习得中的关键作用,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必然有着较强的学习动机。目前,国内外还没能对动机明确定义,笔者结合各家所言总结其为:动机是学习者做某件事情的动力,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动因或能量来源。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顾名思义,学习动机作为源动力能够激发学习者产生某一学习行为,对学习行为起着使动作用。例如留学生觉得自己发音不标准,便会产生训练语音的动机,在该动机的激发下会出现相应的学习行为,如反复模仿中国人发音。
导向功能:学习动机能为学习者具体的学习行为做出导向,成为该行为的指示器。如上例中,留学生在要训练语音的动机引导下,将模仿中国人发音的行为明确指向训练声调这一目标,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发音人的声调变化上。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一)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式多样,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兴趣特点、呈现方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如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结合教师适时的讲解,不断增加内容的吸引力,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总之,“教师应该在教材原有基础上,来补充与该教学话题相关而有趣的学习材料,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应该是别具一格。”
(二)满足学生内部需要,激发求知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七个层次,前四种属于缺失性需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后三种属于高级的成长需要,对学习产生影响的求知需要便在其中。“如果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难以培养出以求知需要为基础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根据实际的文本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小组分工合作,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也营造了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
三、虚拟现实技术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信息科技领域中的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是一种通过计算机、传感器、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出来的,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产生刺激的虚拟环境。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斷发展,各行各业对VR技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广泛,研究人员也日益重视VR技术,这项新技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逐渐显现其优势。其“对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和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为教学模式改革带来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激发学习动机中的优势
第一,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根据人的感知器官、心理特点等设计出逼真的立体图像,学习者带上沉浸式头盔、连通传感器后,就仿佛置身于学习情境中,真正地成为里面的一份子,可以自由走动、说话,和现实中的行为完全一样。学习者在虚拟场景中的感受同现实中的几乎没有分别,由于该项技术运用于教育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以该项技术的沉浸感会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构建的真实场景。
第二,交互感。这是VR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虚拟环境里的人机交互。学习者在场景中除了可通过键盘和鼠标与人物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数据手套、头盔等传感设备进行更加逼真的互动,计算机会及时地对学习者的行为作出反馈,适当地调整图像和声音。这样既可以操练大量口语和练习其他要素,而且突破了时空限制,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一旦产生兴趣便会一直沉浸其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空间操练好得多。
第三,自主性。顾名思义,“虚拟现实场景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学习者处于虚拟现实场景中具有实时任意活动的自由”。这一优势尤其适合外国学生,他们习惯于自由的课堂,在虚拟场景中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际方式和策略,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点或文化点迅速产生记忆,可以说是自由翱翔在充满中国元素的虚拟世界里。这是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第四,创造性。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尤其是口语教学,学习者一方面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快速习得必备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作为交际主体,在场景中,接触更多贴近生活的交际场景和特定事件。学生在掌握教学所需表达外,在虚拟场景的激励下,还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出自己的语境图式,获得珍贵的语言操练经验。
第五,除虑性。在导致学习者动机消退的原因中,学习者本身的情感因素占据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产生的焦虑和挫败感,极不利于维持学习动机。学生在传统课堂中会因为种种情感因素或外部因素而过度紧张,甚至不敢开口说话,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动机。虚拟现实世界中的环境是虚构的,学生置身其中不会缺乏安全感,不必担心同学的嘲笑和教师的责备。所以他们会更勇敢地开口说话,放松自如地参与虚拟交际,尽可能多地抓住学习机会,这样就可避免学习动机的消退。
笔者认为目前把VR推广至二语习得者身上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要明确定位VR教学。笔者认为VR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帮助教师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并长期维持学习动机,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形式。其次,缺少VR教学资源的开发。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制作的VR课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留学生带来不同的中国感受。
四、结语
在二语习得因素的研究中,学习者情感因素中的动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推动着学习者向掌握第二语言的目标前进。教师在激发学习动机上采取了许多措施,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新探”之处便是尝试运用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激发动机的目标,这顺应了教学信息现代化的趋势,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我国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公认把鲁健骥于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作为开端,如今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人们发现二语习得是一个多种因素纵横交织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研究的热点——情感因素里的动机因素展开论述,重点讨论如何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动机,并利用最前沿的教学手段作为尝试,旨在为国内学界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Corder在1967年说过:只要有动机,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一门外语。可见动机在二语习得中的关键作用,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必然有着较强的学习动机。目前,国内外还没能对动机明确定义,笔者结合各家所言总结其为:动机是学习者做某件事情的动力,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动因或能量来源。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顾名思义,学习动机作为源动力能够激发学习者产生某一学习行为,对学习行为起着使动作用。例如留学生觉得自己发音不标准,便会产生训练语音的动机,在该动机的激发下会出现相应的学习行为,如反复模仿中国人发音。
导向功能:学习动机能为学习者具体的学习行为做出导向,成为该行为的指示器。如上例中,留学生在要训练语音的动机引导下,将模仿中国人发音的行为明确指向训练声调这一目标,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发音人的声调变化上。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一)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式多样,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兴趣特点、呈现方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如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结合教师适时的讲解,不断增加内容的吸引力,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总之,“教师应该在教材原有基础上,来补充与该教学话题相关而有趣的学习材料,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应该是别具一格。”
(二)满足学生内部需要,激发求知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七个层次,前四种属于缺失性需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后三种属于高级的成长需要,对学习产生影响的求知需要便在其中。“如果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难以培养出以求知需要为基础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根据实际的文本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小组分工合作,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也营造了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
三、虚拟现实技术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信息科技领域中的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是一种通过计算机、传感器、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出来的,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产生刺激的虚拟环境。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斷发展,各行各业对VR技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广泛,研究人员也日益重视VR技术,这项新技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逐渐显现其优势。其“对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和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为教学模式改革带来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激发学习动机中的优势
第一,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根据人的感知器官、心理特点等设计出逼真的立体图像,学习者带上沉浸式头盔、连通传感器后,就仿佛置身于学习情境中,真正地成为里面的一份子,可以自由走动、说话,和现实中的行为完全一样。学习者在虚拟场景中的感受同现实中的几乎没有分别,由于该项技术运用于教育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以该项技术的沉浸感会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构建的真实场景。
第二,交互感。这是VR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虚拟环境里的人机交互。学习者在场景中除了可通过键盘和鼠标与人物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数据手套、头盔等传感设备进行更加逼真的互动,计算机会及时地对学习者的行为作出反馈,适当地调整图像和声音。这样既可以操练大量口语和练习其他要素,而且突破了时空限制,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一旦产生兴趣便会一直沉浸其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空间操练好得多。
第三,自主性。顾名思义,“虚拟现实场景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学习者处于虚拟现实场景中具有实时任意活动的自由”。这一优势尤其适合外国学生,他们习惯于自由的课堂,在虚拟场景中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际方式和策略,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点或文化点迅速产生记忆,可以说是自由翱翔在充满中国元素的虚拟世界里。这是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第四,创造性。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尤其是口语教学,学习者一方面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快速习得必备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作为交际主体,在场景中,接触更多贴近生活的交际场景和特定事件。学生在掌握教学所需表达外,在虚拟场景的激励下,还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出自己的语境图式,获得珍贵的语言操练经验。
第五,除虑性。在导致学习者动机消退的原因中,学习者本身的情感因素占据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产生的焦虑和挫败感,极不利于维持学习动机。学生在传统课堂中会因为种种情感因素或外部因素而过度紧张,甚至不敢开口说话,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动机。虚拟现实世界中的环境是虚构的,学生置身其中不会缺乏安全感,不必担心同学的嘲笑和教师的责备。所以他们会更勇敢地开口说话,放松自如地参与虚拟交际,尽可能多地抓住学习机会,这样就可避免学习动机的消退。
笔者认为目前把VR推广至二语习得者身上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要明确定位VR教学。笔者认为VR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帮助教师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并长期维持学习动机,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形式。其次,缺少VR教学资源的开发。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制作的VR课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留学生带来不同的中国感受。
四、结语
在二语习得因素的研究中,学习者情感因素中的动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推动着学习者向掌握第二语言的目标前进。教师在激发学习动机上采取了许多措施,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新探”之处便是尝试运用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激发动机的目标,这顺应了教学信息现代化的趋势,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