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春拍什么是潮流

来源 :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x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过后,资金流动性的持续强势引来的投机资本向艺术市场转移,让整个艺术市场分外热闹。时至7月,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春季拍卖已经基本结束。这个春天依旧是“天价艺术品”、“创纪录”等词眼时不时抢占各大媒体显眼应置的季节。
  
  拍卖品类细化,特色专场增多
  
  2011年春季拍卖中,—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拍卖品类进一步细化,专场划分更加细致,尤其是特色专场和名人名作专场出现,艺术品拍卖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例如2011年中国嘉德春季大型拍卖会,推出39个专场,加上今年春季首次独立出来的“2011春季邮品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会”中的8个专场,共计47个专场,这也是中国嘉德成立以来的专场最多的一场拍卖会。这—规模,相比2010年春秋两季各推出的31个和40个专场分别增加了52%和18%,同比2009年春季拍卖的专场数量更增加了135%,专场规模急速扩大。专场指向明确而定位精准,它的数量增加,既对购买力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也使得参与竞买者的目标更为具体,有利于企业对客户群体的细化,并为其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仅以近现代书画为例,在今年春季拍卖中,近现代名家专场延续去年的火热,场次明显增加。比如,个人专场有北京保利的“白石三珍”、“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重要绘画作品”,合场有“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及中国当代水墨夜场”,中国嘉德的“四君子——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干作品集珍”。而名家专场的设立的确的带来不错的成绩,北京保利的吴冠中作品专场就以100%成交,有14件拍品成交价超过千万元,吴冠中1988年创作的《狮子林》更以1.15亿元高价成交,创下其个人画作的最高拍卖纪录。
  
  海外回流趋势增强
  
  2011年春季拍卖,海外回流艺术品也是一大特色,数量质量均相比此前有所提高。随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断成长壮大,其本身的吸引力也带来了中国艺术品的“海外回流”。2010年我国艺术品拍卖企业纷纷加大国际征集力度,尤其针对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民间收藏我国文物艺术品数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刊登广告、建立办事处等方式,推动了“海外回流”,提升了文物艺术品数量和质量。
  根据6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发布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在2008年以前通过拍卖途径“海外回流”中国艺术品的数量累积达到了8万件(套),而2010年仅一年问“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上拍量达到了3万余件,占全年总上拍量的10%;“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的质量也明显提高,2010年我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前10名中就有4件作品明确是“海外回流”的文物艺术品。海外回流中国艺术品一直受到国内买家的青睐,今年春拍,海外回流作品专场也同样成绩卓著。如北京匡时设立两个“海外回流近现代书画专场”拍卖成绩突出,成交率在95%左右;中国嘉德专门设立“四海藏珍”和“我见青山多妩媚——新加坡藏陆俨少专场”吸引买家。其中“陆俨少专场”以100%成交,而拍品成交价甚至是预估价的2-6倍。“海外回流”作品渐成拍卖公司招揽顾客的金字招牌。
  
  二十世纪经典艺术突破性发展
  
  经典大师作品,包括近现代书画和二十世纪早期油画均有突破性表现。
  在今年春拍中,中国书画市场行情可谓飙升。仅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北京翰海、六家拍卖公司总成交额就高达117.79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出现120%的增长。其中,北京保利更以37.02亿元的成绩位列榜首,中国嘉德以33.14亿元紧跟其后。六家公司中国书画成交总额均刷新了各自的单季拍卖纪录,香港佳士得比去年春拍的成交总额增长了151%,香港苏富比增长了136%,中国嘉德增长了112%,北京保利增长了63%,北京瀚海增长了633%,北京匡时增长了80%。而在高价拍品来看,其数量和成交价位都有明显增长。六大拍卖公司中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中国书画拍品共有227件,北京保利以68件位居榜首,中国嘉德以56件名列第二。
  近现代名家作品作为书画市场的蓝筹股,近几年市场行情一直处于上扬状态,今年春季拍卖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次春拍成交价超过亿元的拍品有4件,其中古代书画1件,近现代书画3件。在中国书画成交价排名前十名里,近现代书画也占据了8个名额。近现代书画自去年秋季拍卖突破亿元关口之后,出现普遍提升,近现代名家齐白石、张大干及吴冠中均有突破性表现。由新加坡藏家送拍的吴冠中的《狮子林》,以1.15亿元成交价创下其个人画作的最高拍卖纪录,张大干的《嘉耦图》以1.91亿港元天价打破其画作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中国嘉德拍出的齐白石《松石高立图》更以4,26亿元的天价成为2011年春季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作品。
  二十世纪早期油画家的市场价值也得到更进一步的认可。5月30日,华裔法籍艺术家常玉作品《五裸女》,原是台湾国巨基金会旧藏,在罗芙奥香港春季拍卖会中出现,最终以1.28亿港元(约人民币1.07亿元)成交。这个价格不仅打破了之前常玉作品《青花盆与菊》5330万港元的个人拍卖价格纪录,同时也成为目前全球拍卖价格最高的中国油画作品。油画也在继中国古董、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之后成功突破了亿元价格关口。
  
  机构资金入场,催化市场活性
  
  近年来,机构资金入场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新趋势。机构的资金入场,一方面是指除政府采购之外的企业等法人机构的购买行为,其行业背景更趋广泛,如金融、房地产、制造、能源、建筑等。这一趋势早在自2003年开始的中国书画拍卖市场的上一波行情中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即艺术投资基金的入场,包括私募和公募的不同类型。前不久,《理财一周报》刊文显示,仅2011年国内11家艺术品基金管理机构总体计划募资约33.86亿元,目前已募集到位的资金约12.15亿元。入场资金的机构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首先反映在资金规模化的明显优势,而动辄千万级的竞拍出价已经将个人性购买行为迅速地“边缘化”;其次由于机构收藏的体系化目标和投资基金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的精确化选择,因此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那些具有明确文化价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性艺术资源,这势必造成“名家”尤其是“名作”的价格飙升,从而创造出中国艺术品亿元级的价格纪录。
  


  


  显然2011年春拍,这些规模可观的机构资金的入场,也让本来就资源稀缺的高端艺术品有了更多创下天价的可能,进一步引发“亿元”热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机构资金的存在催化了艺术市场的活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