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向来不相信喀纳斯湖怪,对大红鱼之说也不苟同。看到湖中不断变换形状的微波和天光云影,我觉得终于找到了所谓“湖怪”的答案。正在我自鸣得意之时,突然见到湖中浮出一个长条状的水影,且迟迟不消退。莫非真有“湖怪”?
2016年5月,新疆观鸟会与新疆阿勒泰山森林生态站联合组织了一次对喀纳斯景区鸟类和生态环境的野外实地调查。在林管所的安排下,我们4个考察人员得到“双湖”林管员的帮助。那几天,我们白天爬大山钻密林,夜间打地铺钻睡袋,在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车、没有手机信号,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在这次为期15天的调查中,我们不仅去了人迹罕至、猛兽出没的“双湖”,还意外观察到神秘的喀纳斯“湖怪”,并拍下影像资料。为此,特发3篇野考日记摘要以飨亲朋好友。
5月30日,周一,晴。
早饭还是奶茶和馕。8点多到达景区武警检查站和民兵边检站,11点到那仁林管所。根据林管所安排,双湖管护站派来2名林管员也力别克和别尔切带了7匹马送我们去双湖。给我分配的是一匹十分强壮的枣红马,第一次长距离骑行,心中很是忐忑。上马后,马突然低头吃草,要不是我本能地拉紧缰绳,一定会来个“倒栽葱”。两小时的骑行,过了6条河岔,登了两座山,钻树林时我的帽子和相机装备还不停地被挂落。为防止骑马磨烂屁股,我们都穿了成人纸尿裤,到目的地时,屁股没有不适感,但纸尿裤都磨了个稀巴烂,而且双腿因长时间罗圈,落地后酸痛难忍,无法迈步。
双湖管护站共有6位林管员,其中5名哈萨克族,1名图瓦族。管护员夏秋季进山,冬春季在山下,平时管理严格,工作有序。
管护站给我们腾了一间木屋,省去了我们在野外搭帐篷的烦恼。放下行李后,大家带上器材,迫不及待地欲睹双湖真容。行前,按惯例,队长重申纪律:不得单独行动,确保安全;每人检查对讲机频率,保证随叫随到。
“双湖”是个姐妹湖,处于高山密林的环抱中,周围有大片沼泽湿地,距喀纳斯湖仅几公里。那里的原始森林密不透风,林中有些地方积雪未化,早晚需穿棉衣。“双湖”湖边没有路,到处是倒伏的朽木枯枝。在湖边艰难行走,很自然会联想到开发之前的喀纳斯湖。
偌大的湖中只观察到两只在岸边孵化的黑喉潜鸟,鸟的数量虽不多,意义却很重大,证实了这种从海洋迁徙来的鸟在阿勒泰地区确有繁殖。返回时,考察队在沼泽和密林中竟迷失了方向,找了一个多小时,就是找不到来时的路,最终使用GPS的航迹功能,才让我们摆脱了困境。
5月31日,周二,暴雨。
6点起床,我们在林管员哈虎的带领下,去“双湖”东岸考察。行前,哈虎一再叮嘱,要集体行动,注意安全。这个区域是熊和野猪出没的地方,去年牧民的多头牛羊甚至骆驼都被熊袭击过。而且熊会将吃剩的肉埋藏起来,牧民就以此为证,要求有关部门补偿损失。
出门第一道考验是过独木桥———一棵倒伏的树干。因树干湿滑,我小心翼翼、四肢并用,但还是跌下了桥,幸运的是未掉进水中。景区在一处瀑布飞流前修建了一段栈桥,可以预料,这里将成为今后一个新的景区热点。
进入原始森林后,因山高林密,林管员进山时也怕迷路,每隔几十米就用红布条在树上做个标记。山上的花草没膝,晨露浸透了我们的鞋和裤腿,终于在中午一点多到达山脊,喀纳斯湖和“双湖”全景尽收眼底。“双湖”位于喀纳斯上游,湖水注入喀纳斯湖三道湾,在这个位置观湖极佳。在山头找个大石头坐下,可以尽兴观景。
我向来不相信喀纳斯湖怪,对大红鱼之说也不苟同。看到湖中不断变换形状的微波和天光云影,我觉得终于找到了所谓“湖怪”的答案。正在我自鸣得意之时,突然见到湖中浮出一个长条状的水影,且迟迟不消退。我立即拿起相机又录又拍,记录了这个不明物体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将相片放大后,发现很像一条约30米长的大鱼。这段影像持续了近20分钟,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不是波浪水影!莫非真有“湖怪”?百思不得其解。
喀纳斯的天如同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上山时还是艳阳高照,“湖怪”消失后,转眼间便浓云密布,雷鸣电闪。为防雷击,大家都关闭了对讲机和手机,顶着狂风暴雨和冰雹,立即撤回营地。
6月1日,周三,晴。
早6点起床,林管员们帮我们备马装行李,考察队于8点多离开双河林管站。下山了,大伙心情格外轻松愉快。特别是在蓝天白云、繁花草毯上骑行,更是心旷神怡,要多自在有多自在。一路走一路唱,一路赏景,一路拍照录像,不知不觉己翻过一座山,趟过三条河。第二座山的一段松树林是马队必经之道,我千注意万小心,还是被树杈挂住,差点人仰马翻。马打了个趔趄跪倒又站了起来,我则头朝下栽倒在地,幸亏树下泥土松软,才有惊无险。想起46年前当新兵时,一次骑连队的马进马厩,未能及时勒停急于回家的马,结果马进了圈,我则被门框碰得头破血流。与那次比,这次太幸运了。10点多时,我们终于回到了那仁林场。
友情提示:
“双湖”是喀纳斯景区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无关人员严禁进入,否则,不但有生命危险,还要承担法律风险。
2016年5月,新疆观鸟会与新疆阿勒泰山森林生态站联合组织了一次对喀纳斯景区鸟类和生态环境的野外实地调查。在林管所的安排下,我们4个考察人员得到“双湖”林管员的帮助。那几天,我们白天爬大山钻密林,夜间打地铺钻睡袋,在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车、没有手机信号,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在这次为期15天的调查中,我们不仅去了人迹罕至、猛兽出没的“双湖”,还意外观察到神秘的喀纳斯“湖怪”,并拍下影像资料。为此,特发3篇野考日记摘要以飨亲朋好友。
5月30日,周一,晴。
早饭还是奶茶和馕。8点多到达景区武警检查站和民兵边检站,11点到那仁林管所。根据林管所安排,双湖管护站派来2名林管员也力别克和别尔切带了7匹马送我们去双湖。给我分配的是一匹十分强壮的枣红马,第一次长距离骑行,心中很是忐忑。上马后,马突然低头吃草,要不是我本能地拉紧缰绳,一定会来个“倒栽葱”。两小时的骑行,过了6条河岔,登了两座山,钻树林时我的帽子和相机装备还不停地被挂落。为防止骑马磨烂屁股,我们都穿了成人纸尿裤,到目的地时,屁股没有不适感,但纸尿裤都磨了个稀巴烂,而且双腿因长时间罗圈,落地后酸痛难忍,无法迈步。
双湖管护站共有6位林管员,其中5名哈萨克族,1名图瓦族。管护员夏秋季进山,冬春季在山下,平时管理严格,工作有序。
管护站给我们腾了一间木屋,省去了我们在野外搭帐篷的烦恼。放下行李后,大家带上器材,迫不及待地欲睹双湖真容。行前,按惯例,队长重申纪律:不得单独行动,确保安全;每人检查对讲机频率,保证随叫随到。
“双湖”是个姐妹湖,处于高山密林的环抱中,周围有大片沼泽湿地,距喀纳斯湖仅几公里。那里的原始森林密不透风,林中有些地方积雪未化,早晚需穿棉衣。“双湖”湖边没有路,到处是倒伏的朽木枯枝。在湖边艰难行走,很自然会联想到开发之前的喀纳斯湖。
偌大的湖中只观察到两只在岸边孵化的黑喉潜鸟,鸟的数量虽不多,意义却很重大,证实了这种从海洋迁徙来的鸟在阿勒泰地区确有繁殖。返回时,考察队在沼泽和密林中竟迷失了方向,找了一个多小时,就是找不到来时的路,最终使用GPS的航迹功能,才让我们摆脱了困境。
5月31日,周二,暴雨。
6点起床,我们在林管员哈虎的带领下,去“双湖”东岸考察。行前,哈虎一再叮嘱,要集体行动,注意安全。这个区域是熊和野猪出没的地方,去年牧民的多头牛羊甚至骆驼都被熊袭击过。而且熊会将吃剩的肉埋藏起来,牧民就以此为证,要求有关部门补偿损失。
出门第一道考验是过独木桥———一棵倒伏的树干。因树干湿滑,我小心翼翼、四肢并用,但还是跌下了桥,幸运的是未掉进水中。景区在一处瀑布飞流前修建了一段栈桥,可以预料,这里将成为今后一个新的景区热点。
进入原始森林后,因山高林密,林管员进山时也怕迷路,每隔几十米就用红布条在树上做个标记。山上的花草没膝,晨露浸透了我们的鞋和裤腿,终于在中午一点多到达山脊,喀纳斯湖和“双湖”全景尽收眼底。“双湖”位于喀纳斯上游,湖水注入喀纳斯湖三道湾,在这个位置观湖极佳。在山头找个大石头坐下,可以尽兴观景。
我向来不相信喀纳斯湖怪,对大红鱼之说也不苟同。看到湖中不断变换形状的微波和天光云影,我觉得终于找到了所谓“湖怪”的答案。正在我自鸣得意之时,突然见到湖中浮出一个长条状的水影,且迟迟不消退。我立即拿起相机又录又拍,记录了这个不明物体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将相片放大后,发现很像一条约30米长的大鱼。这段影像持续了近20分钟,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不是波浪水影!莫非真有“湖怪”?百思不得其解。
喀纳斯的天如同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上山时还是艳阳高照,“湖怪”消失后,转眼间便浓云密布,雷鸣电闪。为防雷击,大家都关闭了对讲机和手机,顶着狂风暴雨和冰雹,立即撤回营地。
6月1日,周三,晴。
早6点起床,林管员们帮我们备马装行李,考察队于8点多离开双河林管站。下山了,大伙心情格外轻松愉快。特别是在蓝天白云、繁花草毯上骑行,更是心旷神怡,要多自在有多自在。一路走一路唱,一路赏景,一路拍照录像,不知不觉己翻过一座山,趟过三条河。第二座山的一段松树林是马队必经之道,我千注意万小心,还是被树杈挂住,差点人仰马翻。马打了个趔趄跪倒又站了起来,我则头朝下栽倒在地,幸亏树下泥土松软,才有惊无险。想起46年前当新兵时,一次骑连队的马进马厩,未能及时勒停急于回家的马,结果马进了圈,我则被门框碰得头破血流。与那次比,这次太幸运了。10点多时,我们终于回到了那仁林场。
友情提示:
“双湖”是喀纳斯景区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无关人员严禁进入,否则,不但有生命危险,还要承担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