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趣谈汉语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86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枕头不是针头
  [美国]葛沛迪
  
  记得有一次,我觉得枕头很硬,想去商店买个软一点的。我对售货员说:“您好,我要买个针头(枕头)。”她说,我们的商店不卖针头。这下可把我弄糊涂了。我明明看见货架上放着一堆枕头,她怎么说没有呢?于是我慢慢地重复说:“我要买一个针头(枕头)。”她也慢慢地回答:“我们这儿没有针头。”眼看自己是说不明白了,我连忙指着她的身后说:“那是什么?”她笑了:“哦,那是枕头,不是针头。”
  我遇到的最尴尬的事情是理发。有一天,我去理发店,告诉理发师:“我要剪半寸。”理发师说,没问题。他让我坐下,开始理发。他剪头的时候,我睡着了。睡着睡着,有人在我肩上拍了一下,原来是理发师。他说:“成了,照照镜子吧。”我一看镜子吓了一跳。我想让他剪掉半寸,可是理发师给我剪了个板寸,头发只有半寸长。
  
  中国来信改变生活
  [哥伦比亚]卡洛斯
  
  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你已经会说西班牙语,你的英语也还可以,你必须再学习一种语言。”我父亲的朋友都说:“学习法语或者德语吧。”可是我想,在哥伦比亚会说德语和法语的人不少。我得选择一种在世界上有很多人说,但绝大部分哥伦比亚人又不会说的语言。挑来挑去,我选中了汉语。
  但是当我决定学汉语的时候,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等等一无所知,所以我只好四处搜罗有关中国的东西。我打开电脑,上了许多关于中国和汉语的网站,发了许多电子邮件,可是几天过去了,发出去的信都石沉大海。这让我特别失望,学习汉语的热乎劲一下子涼了不少。一个星期过去了,我渐渐忘了学习汉语的事。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封从中国寄来的信。我连忙打开,发现信是一个中国姑娘写的。她用英文写道:“你好!我和你还不相识,但我知道你打算学汉语。有一件事我告诉你,那就是汉语不仅是一门用嘴学习的语言,而是一门用心学习的语言。当然,我相信你会很努力地学习。在信的下面,你可以看到两个汉字:‘哭’字和‘笑’字,如果你能区别出哪个表示难过,哪个表示愉快,你就一定可以学好汉语。信的背面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猜了一下,觉得难过的字应该是“哭”,因为它有眼睛和泪水。翻到背面,果然被我猜对了。这件事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从此把学好汉语当作了目标。
  从那时起,8年过去了,我已经来过中国两次。8年前,我给这个中国姑娘写了封信,可是却始终没有收到她的回信。如果我能跟她见面,一定要当面谢谢她给我的那封信。因为除了学习汉语,她也让我认识了中国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我希望,等我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时,能和她成为好朋友,并且告诉她:“谢谢,是你改变了我的生活。”
  
  把汉语的音和调说正确简直太难了
  [瑞典]李 琳
  
  有时我想,中国人大概很难想象汉语对大多数的西方人来说有多么的困难。把汉语的音和调说正确简直太难了。
  一次我们在课堂上做练习,老师让我们说出一个词,然后同学们得说出它的同义词。每当一个同学说完以后,老师就把那个词写在黑板上。有个词我的意思是想说“打算”,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是“大蒜”。然后她问我:“你喜欢吃大蒜吗?”同学们都笑了,因为当时我们说的内容与大蒜毫无关系,显然这个词的错误出在声调上了。用错误的声调发音,老师所听到的是一个与那个词声调接近的不同意思的词。对我来说,这种区别是非常小的。我很难感觉到它们的发音有多么的接近而意思又有多么的遥远。
  除了声调以外,另外一个问题是大部分的西方语言和汉语没有一点儿相像之处。我们觉得大量的汉语词的发音,在我们听来差不多都一样。
  在中国的第二年年底,我们搬进了四合院。四合院的位置离北京鼓楼很近。我们刚搬到那儿的时候,有两个词我一直搞得很混乱。人们问我们的房子怎么取暖时,我就告诉他们说:“我们有一个鼓楼。”当他们问我住在哪儿时,我告诉他们:“我住得离锅炉很近。”当时,对我来说,“鼓楼”、“锅炉”这两个词听起来差不多吧。
  
  责编:刘东阳于 淼
其他文献
说起外宣期刊,不能不说《北京周报》和《今日中国》。《北京周报》是中国唯一的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创办,是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之一。《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是中国唯一一本多文种对外报道月刊,半个多世纪前由宋庆龄创办,发行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人民画报》、《人民中国》等一系列外宣期刊也都创刊于建国初期,对中国的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
期刊
编者按:2005年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可谓风云四起——央视经济频道十年打造的“经济年度人物”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让人们触碰到这个时代的经济脉搏;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从媒体的责任以及媒体的眼光出发,展现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评选的“年度传媒人物”,则以另一种角度碰撞着社会的良知和正义。  本专栏中的人物,有的是名牌企业的打造者,有的是以一种精神感动了社会的个体劳动者,有的是在政
期刊
地点: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办公室  时间:2006年1月6日  访谈对象:国家汉办主任 许 琳  参加访谈者:申宏磊 谭 震 赵 丽    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了中国,感知了中国。在当今这个多元世界中,语言担负着和平使命,它是国际间交往和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桥梁。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成立于
期刊
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被称为全球出版业的“奥林匹克”。《对外大传播》曾以《再谈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为题进行策划,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图书出版的重点稿件,令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外宣领域对外出版的现状,这些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书籍走向世界,法兰克福书展搭建了这个平台,为了使读者更近距离地触摸世界出版业的脉搏,本刊最近采访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展览部经理季清斌。曾经参加了16届法兰
期刊
2006年3月30日上午10时,“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张梅颖,全国政协常委伍绍祖及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等十二部委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在启动仪式上,航天员杨利伟和费俊龙、聂海胜受聘为“中国青少年健康楷模”;以青少年健康文化为主题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文化专项基金”也同时启动,口号是:支援成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艳颖还为
期刊
编者按: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到来,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出现。因此,我们在2006年第一期开办“双语视窗”栏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后让人
期刊
编者按: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所在。学习汉语一时之间竟也成为一种时尚,吸引了很多外国的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  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教授中文课程,其中教授汉语的大学有2300余所。中国迄今已接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累计近40万人。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接受留学生学汉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吉林省举办的各类展会,越来越吸引国外新闻媒体记者的眼球。国外媒体采访报道展会活动,已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1995年以来,相继有加拿大环球邮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芬兰广播公司、法国新闻社、法国电视一台、德意志新闻社、德国电视一台、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广播协会、日本经济新闻、韩国广播公司、中央日报、韩国经济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美联社等
期刊
在当今的社会里,想见一个蓝领工人太难了,几乎让笔者感觉到对面如果有一个蓝领工人看过来,你会产生突然见到“工人老大哥”的亲切。是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工厂”已不是一个抽象的记忆。可是,见一批IT精英实在是太容易了,他们活跃在当今社会新经济的大舞台中。甚至,中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深圳还明确提出“让高级技工比博士工资更高”的口号。  1993年,梁稳根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当时为数不
期刊
一个昔日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农奴,今天成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经历极其富有传奇色彩,在他身上折射出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  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1961年,毛主席在北京亲切接见了他。  周恩来总理在听完他的汇报后说,“热地同志的发言很好,他说得对呀!”  1989年建国40周年国庆之夜,天安门城楼上,邓小平关切地向他询问西藏的情况。  他曾到胡耀邦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