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情感发展方面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基于此,针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发展要求,结合实际探究情感教育实践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践途径
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受到关注,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课程总目标的明确要求。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价值,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情感教育实践路径。
一、深入挖掘文本,确定情感教育目标
文本是情感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是教师构建情感培养目标、开展情感熏陶的重要依托。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结合新课改要求,打破知识本位的思想局限,从情感层面挖掘教育价值,完善教育培养目标。例如,在学习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文字中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文情感,为学生设计阅读探究目标:体会并学习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感悟并理解藤野先生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伟大情怀。在阅读指导中,教师的情感教育则以这两方面为抓手,结合鲁迅以及藤野先生的言行进行分析,并在两人的交流中接受情感熏陶,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目标,引导文本阅读的深入。
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体验情境,以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隔阂,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的人文价值。例如,在阅读郦道元《三峡》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三峡大坝泄洪时的壮观景象以及三峡地区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幻,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意境,并在作者精练、生动的语言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再如,在阅读王维《使至塞上》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配乐诗朗诵为学生营造情境,并利用边塞风光图片展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在课堂之上,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开拓思路,不断探索,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引导合作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同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思想价值的塑造、人格品质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通过合作学习设计,构建充满互动、沟通交流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富贵不能淫》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文本设计通论题目: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在讨论中,学生交流观点,相互启发,并对于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形成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利于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价值,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在更加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四、优化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关系是影响情感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密切聯系,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步,共同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完善的思想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人格尚未定型,常常处于焦虑、迷茫的状态。针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与波动,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以及情感诉求;另一方面则增进师生沟通,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促使学生放下心理戒备,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理解,接受教师的情感引导。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使情感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五、设计综合实践,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围绕一定的主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以“地方风俗习惯”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展开实地调查。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实践方向;组建实践小组,明确人员分工,要求学生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收集关于地方风俗习惯的资料,然后把资料集中整理、分类、修改,共同探讨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践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了解地方风俗习惯的特点,体会地方特色文化的瑰丽,进而在合作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情感、升华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改要求,立足学生主体,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构建情感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与学生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中,激发情感、培养情感、升华情感,进而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小霞.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8-29.
[2]崔静.挖掘内涵,丰富情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8):73.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践途径
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受到关注,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课程总目标的明确要求。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价值,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情感教育实践路径。
一、深入挖掘文本,确定情感教育目标
文本是情感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是教师构建情感培养目标、开展情感熏陶的重要依托。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结合新课改要求,打破知识本位的思想局限,从情感层面挖掘教育价值,完善教育培养目标。例如,在学习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文字中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文情感,为学生设计阅读探究目标:体会并学习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感悟并理解藤野先生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伟大情怀。在阅读指导中,教师的情感教育则以这两方面为抓手,结合鲁迅以及藤野先生的言行进行分析,并在两人的交流中接受情感熏陶,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目标,引导文本阅读的深入。
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体验情境,以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隔阂,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的人文价值。例如,在阅读郦道元《三峡》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三峡大坝泄洪时的壮观景象以及三峡地区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幻,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意境,并在作者精练、生动的语言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再如,在阅读王维《使至塞上》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配乐诗朗诵为学生营造情境,并利用边塞风光图片展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在课堂之上,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开拓思路,不断探索,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引导合作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同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思想价值的塑造、人格品质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通过合作学习设计,构建充满互动、沟通交流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富贵不能淫》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文本设计通论题目: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在讨论中,学生交流观点,相互启发,并对于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形成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利于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价值,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在更加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四、优化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关系是影响情感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密切聯系,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步,共同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完善的思想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人格尚未定型,常常处于焦虑、迷茫的状态。针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与波动,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以及情感诉求;另一方面则增进师生沟通,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促使学生放下心理戒备,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理解,接受教师的情感引导。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使情感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五、设计综合实践,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围绕一定的主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以“地方风俗习惯”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展开实地调查。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实践方向;组建实践小组,明确人员分工,要求学生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收集关于地方风俗习惯的资料,然后把资料集中整理、分类、修改,共同探讨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践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了解地方风俗习惯的特点,体会地方特色文化的瑰丽,进而在合作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情感、升华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改要求,立足学生主体,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构建情感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与学生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中,激发情感、培养情感、升华情感,进而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小霞.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8-29.
[2]崔静.挖掘内涵,丰富情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