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阈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ongdezh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深度解决我国经济领域问题的重大改革举措,也因其强调供需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统一而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文章介绍了厦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为指导,着手从提升供给主体素养、整合拓展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环境四个方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期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教学价值供给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期待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
  關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协调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2-0129-03
  Abstract: At present, "supply-side reform" has not only become a major reform measure to deeply solve the problems in China's economic field, and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on and unific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new thinking for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at Xiamen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guided by the "supply-side reform" theory, and starts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in four aspect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supply subject, integrating and expanding the supply content, innovating the supply model, optimizing the supply environment, actively promoting the teaching reform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education, realize the teaching value 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supply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needs, looking forward to and benign interaction.
  Keywords: the curriculu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upply-side reform; 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supply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针对新时期如何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之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深度解决我国经济领域问题的重大改革举措,也因其强调供需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统一而为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如同经济领域的供与需:“供给侧”的主要配置要素包括教师体系、教学内容体系供给等,制约中长期潜在学习成效;“需求侧”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等要素构成,决定短期学习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唯有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其教学价值供给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期待得以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从而切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一、提升供给主体素养,实现供给的“引领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的要求。这六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协调配合、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培根铸魂工作提供了基本尺度和根本遵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高度统一的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给学生传递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与精神,更是给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具有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作用。“‘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和信仰的坚定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深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要深入细致,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方法,又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研读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方式、增加思想深度、分享伟人思想成果的过程,同时也是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遇到问题就翻翻,他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尽管这是他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全国党员干部就马克思主义学习提出的要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也完全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夯实理论基础,实现“理性”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现供给的“引领性”还应该具有深厚情怀。一是要有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家国一体”,要求中国人由爱家而爱国,像爱家那样爱国。家国情怀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它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优雅而博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國家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二是要有仁爱情怀。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心理急剧转化的高峰期,他们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在这个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在心理发育上远未成熟,同时又缺乏社会生活的锻炼,抗挫折能力较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继而形成莫名困扰和心理障碍。因此,从一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受教育者,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从他们的现实需要和目标诉求出发,回应并解决青年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的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2]大学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发展,是为了让每个人认识自己的存在、自由、道德、尊严和责任,在知、情、意、行上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三是要有时代情怀。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开放性的新形势,芬兰教育参赞玛瑞·安娜说过:“世界在改变,新的挑战和机遇不断出现,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教学方式,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认识和回应时代的关切中,要有开放的心态,以创新思维因时而变、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守正创新,紧扣时代脉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质精神,不断破除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藩篱,兼收并蓄。
  二、整合拓展供给内容,实现供给的“精准性”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从根本上化解教育难题。[3]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首先要厘清教材供给的同一性与学生需求差异性的关系。目前,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是不同类型学科的学生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如理工科、医科、药科、文科和艺术类学生等,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特点、知识储备等都有显著的差异性,如果采取相同的教材作为供给依据,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授课并不是一个将教材内容加以简单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过程,是一个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过程。厦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系统研究教材体系和对学生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文科、理工科、艺术类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和专业特点,有效整合、科学设计不同教学专题和案例,寻找与学生思想的契合点,力求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其次要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关系。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特性,这一特性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任务决定的。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政治性和学理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政治性是导向,学理性是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既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通过单向度的理论灌输以强化意识形态教育,进行远离学生实际需求的空洞说教,又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学生的需求甚至一味地迎合学生“诉求”追求教学形式的“花哨”而忽视供给侧内容的主导性与先进性,甚至出现意识形态控制弱化的现象。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清楚讲透彻,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讲透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思想困惑,从学理角度进行理论分析,通过透彻的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再次要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关系。价值塑造、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两大功能。价值性不能脱离知识性,知识性也不能代替价值性,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知识性以价值性为前提,价值性寓于知识性之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有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当作专业技术课一样的教学,纯粹的知识教育,忽视这些课程承载着鲜明的价值观,具有思想引领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塑造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4]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决不能变成文化知识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对专题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大胆创新,突出其价值性、思想性这一本质特征,让学生在探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中发觉乐趣,形塑价值认同。
  三、创新供给模式,确保供给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供给模式,乘势而为进一步强化课程教育针对性,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信服,实现教与学的价值升华。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创新供给模式的前提和核心,决定着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和教学效果的成败。被尊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工具性、知识性和灌输性的教学理念已然是很多学校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为此,我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本,“教”与“学”开放、平等、互动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将其贯彻到专题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中,专题教学的课前准备,我们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搜集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认识上感到模糊迷茫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内容,给出科学回答和阐述,以期能解决学生思想的困惑,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深刻变化实践的解释力。专题教学的课堂组织,我们重视对师生集体智慧的挖掘。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激情。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学技巧,更新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我们打破了教师课堂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供给模式,尝试MOOC+“翻转课堂”新型教学供给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视频、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平台上注册学习,在规定的时间观看在线视频,学习课程提供的精准阅读材料,按时完成在线习题测试和网上讨论,自主完成开设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由于基础知识点已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中一部分课时在教师安排专题教学后,剩下的一部分课时采取“问题”式研讨,包括热点讨论、焦点辩论、主题汇报等具体形式。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等角色,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在活跃、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会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现场互动的激情和智慧中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优化供给环境,形成供给的“协同性”
  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影响了人。如何优化供给环境,积极调动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校内外协同,形成优质资源集聚效应。厦门大学从2015-2016学年正式启动“校内外专家进思政课堂”和“地方领导干部进思政课堂”活动,积极聘请校内外名师专家和符合条件的党政领导干部为学生上思政课。校内外专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学养学识、对学科前沿的把握、丰富的教学手段及高超的讲课艺术,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地方领导干部丰富的人生阅历、宽广的战略视野和统领大局的眼界,有利于学生从“顶层设计”高度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厘清思想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划清思想理论上的是非界线。第二,课程协同,构建育人课程思政体系。一方面明确 “05方案”四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整合教学内容,解决教材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和改变各门课程分散实践教学的模式,逐步集中化、课程化;另一方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第三,组织协同,形成“大思政实践”合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知行应统一。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性环节教学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过去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厦门大学2015年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下设实践教学中心来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长学期,教师积极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组织和指导与专题式教学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专题辩论演讲、热点问题研究、校园调查、原著学习小组和课堂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短学期,教师圍绕教学大纲,结合学院重点培育的长期研究课题与自身的研究方向,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组成调研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奔赴省内外开展“课题调研式”实践教学活动。五年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党校、校团委多个部门联动协作,既推进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不断做实做深,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又打造了协力育人的大思政平台。厦门大学建立了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训练,2012-2018年共立项大创项目6539项,其中国家级1282项、省级423项。立项项目中,由思政课教师指导的关注社会热点、“三农”、传统文化等大创项目115项,思政教师参与人次数达133人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费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248-249.
  [3]熊丙奇.教育老大难问题要从供给侧破冰[N].中国教育报,2016-03-04.
  [4]转引自人民日报.2014-07-17(07).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684.htm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机遇。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文章通过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互联网
期刊
摘 要:鉴于背景差异、顶层设计差异、专业历史差异等,不同高校的商科专业在专业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等方面不尽相同,那么如何让本校商科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备竞争力和生存力,是相关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解答的问题。文章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经管系为例,探讨对该问题的解答。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经管系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道路。该例或可为高
期刊
摘 要:文章先分析了胡格模式的内涵,然后剖析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课程体系的弊端,介绍了采用胡格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方法、过程、特点和效果。该课程体系融合了直接证据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理念,实现了培养目标直接与间接评价的有机结合。实践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胡格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2-0172-03 
期刊
摘 要: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微信、微博、博客、简书、知乎等自媒体工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的主要平台。随着学生个体意识不断增加,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挑战,仅靠传统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何重塑高校师生关系、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关键。因此,结合自媒体平台特点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形成切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政策课程主体性教学,是本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与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相结合,先阐述了职业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而后对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方式与推行策略进行了探讨,望以此给社会培育与输送具备较好职业能力、艺术综合素养及专业技能的优质设计人才。  關键词: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
期刊
摘 要: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关节,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但根据调研,当前法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仍存在着选题导向不合理、内容缺乏实务支撑、结构缺乏法律思维以及论文指导不足的问题,而通过构建专业实习与法学毕业论文的关联机制,将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平台,不断提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法学专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关联机制  中图分类号:C6
期刊
摘 要:“回归常识”教育是教育部提出的“四个回归”之一,是高等学校办好本科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在多年探索之后,以三大学情认识为行动前提,在“民事诉讼法”课程中采用“理实相融、时空延拓”的教学方式,结合系列具体举措将“回归常识”理念融入法学教育之中,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关键词:回归常识;民事诉讼法课程;理实相融;时空延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土壤中的诸多原理和结论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因而土壤地理学实验在土壤地理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探讨了在土壤地理学实验中有效户外实践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有效户外实践;室内实验;地理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文章以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对甘肃省五所不同层次的高校的10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效力)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测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总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稍高。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研究概括出了影响非英语专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民族院校生态学本科教育探索为核心,以西藏大学为例,从生态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改革和平台建设七个方面综述了西藏大学对于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及方法。为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流学科;生态学;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