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新闻与传播学科ACEJMC数字认证已经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与教学组织上进行了数字教育模式重建与数字教育模式创新,这给我国“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教育模式变革带来了启发,既要发掘与之“同频共振”的因素,也要保持主体特性,并警惕技术偏向带来的教育人文缺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新闻与传播学科ACEJMC数字认证已经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与教学组织上进行了数字教育模式重建与数字教育模式创新,这给我国“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教育模式变革带来了启发,既要发掘与之“同频共振”的因素,也要保持主体特性,并警惕技术偏向带来的教育人文缺失.
其他文献
本文以印度主流媒体中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关键词的报道为样本进行传播议题和情感倾向分析,发现除军事僵局外,尽管印度反对“一带一路”倡议,限制中国经济在印度的扩大,但实际已加入中国的贸易行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又一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国内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其不可预知性给新闻报道带来极大挑战,网络报道容易失实,缺乏公信力.本文以深度和创新为理念,阐述了主流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意义,明确提出以全景式报道为主导,兼具深度思考和人文关怀、勇于创新的报道策略,为主流媒体报道实践提供思路.
算法运作是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底层架构,主要是依靠数据库匹配、立场检测等直接验证,来源对比、网络方法核查等间接佐证,为事实核查工作带来巨大便利.但自动化事实核查也有局限性,包括作为科技产品“物质性”的局限,及其与人“同构”所造成的局限.人类虽无法获得“绝对真实”,但仍可无限逼近真实.
作为一个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多元族群构成的移民岛国,新加坡的民族与国家认同建构困难重重.本文从新加坡的多元族群环境切入,分析该国公共电视体系锚定媒体公共属性的关键举措,以国别个案探讨电视媒体在维系多元文化再生产中的制度及策略选择.
微信视频号立足微信的传播生态,成为去中心化的自我呈现新场景.平台可供性强调平台技术和环境为用户提供的行为可能以及对传播实践的形塑,这种形塑力量渗透在网络人际关系中,对用户的角色扮演产生影响.本文剖析微信视频号中的自我呈现与身份重构,为进一步理解网络平台中的人际关系和用户体验提供思路.
当下,采用灌输方式进行思政教学行之不远,本文探讨了将新闻评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和具体方式,以实现从灌输到学生自我教育、教育他人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创意驱动的广告运作模式,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介入广告业后发展举步维艰.技术在不断挤占广告创意在广告运作中的地位和空间的同时,其具身性也将身体议题重新推向广告人的视野之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身体在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价值,在广告创意中围绕着身体来设置场景,激活身体感官,以打造体验来传达广告信息.
刚干新闻的时候,觉得只要懂“新闻”就行;后来发现,你还得懂“传播”,掌握传播学的一些原则、技巧,稿子才会有更多的人看.rn到了新媒体时代,发现光懂“新闻”、懂“传播”也不行,还得懂“舆情”,因为新的时代,写作者和受众的传播方式、互动方式已经千变万化了,不懂舆情,不仅会导致传播效果不佳,还有可能导致舆情和自己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驰,好心办坏事.
智能时代的短视频广告成为当下视频广告的主要方式之一,不仅是产品或服务以及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成为新的传播内容和方式被商家、机构和个人所接受.但由于准入门槛低、把关人的弱化或缺失导致各类违法广告盛行,致使行政监管不力、行业自律缺失、社会监督不到位.本文认为多元治理下改变其生态困境,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及各广告主体自治的综合发力.
本文以抗疫Vlog为案例材料,结合传播学理论考察新媒体空间的自传式记忆书写和新媒介的集体记忆形成机制,发现抗疫Vlog通过技术赋权、场域符号、协作书写等媒介策略深入建构集体记忆,从自传式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甚至拓展到社会记忆,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构建多维认同与愈合创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