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供热运行期间,柳屯供热站通过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从各项运行指标的技术检测,到各类设备的安全管理及运行中各环节的规范监控,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在提高运行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供热质量,实现了温度达标,优质运行。
【关键词】供热运行;强化管理;技术实施;管理措施
中原石油勘探局供热管理处柳屯供热站共有燃气、燃煤2个锅炉房,承担着中原油田第七社区5000余供暖用户的冬季供暖任务,供暖面积近51万平方米。为实现在完成同样能源服务条件下,做到提高效率,达标供暖,安全运行的目的,柳屯供热站在2009年开始,对2个锅炉房4个供暖小区的供热设施及供热管网不断进行改造,并通過对操作流程、生产组织、调控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各项技术改进和管理加强,切实提高了供热质量,做到了优化服务。
一、提高供热质量的技术措施
1、全面规划提高供热系统的经济性
(1)实施热源改造 随着供热用户和供热系统的规模的逐渐扩大,井下锅炉房和天然锅炉房的原有锅炉因投产年限较长,设施老化、系统落后造成热效率低、能耗大,且不能满足新增用户的供暖需求。在通过对供热现状、设施更新、方案论证及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综合比较后,柳屯供热站在年对供应常青、向阳、柳香3个小区的井下燃煤锅炉房实施了锅炉房热源改造及设备更新,撤销了原有的一台10吨燃煤锅炉更换为1台15吨新燃煤锅炉,同时新建了2台麻石除尘器。原先25万平方的供暖面积,在整改前供暖期需3台35吨锅炉满负荷运行,改造后,同样面积由井下锅炉房供暖,基本运行2台共30吨锅炉,即可满足达标供暖,实际应供热量符合率达到105%,热效率达到了68.60%。不仅使人工成本、能耗成本得以节约,而且供热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柳屯站在2010年又进行了天然小区热源改造及设备更新,以一台新性能的10吨燃气锅炉代替了原有的6吨锅炉,并更换了匹配相应流量、扬程的大循环泵,在供热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气、电、水的消耗量进一步降低。2010年采暖季该锅炉房12万平方面积耗气量为1624938立方米,而2011年采暖季同样面积耗气量为1572309平方米,节约气量52629立方米,实际应供热量符合率达到102%,比原来改造前提升了4%。
(2)优化供热管网系统改造 只有当热网合理布局,使热源的输送、分配、使用都处在有序的状态下,才能更好的提高供热管网的能源利用,这就需要改变以前投产时各自布局的供暖系统,建立与现在供热生产相适应的热源输送系统和控制系统。柳屯供热站将所辖供暖区域分成若干分区,在各分区内针对原有缺陷,重新选择科学合理的改造连接方案,采取先技术后经济最后整体分析的周密设计,在2010年、2011年对常青、向阳、柳香、天然四个小区的不合理布局管网进行的大修改造,共更换管线1677米,更换保温层2100米,总计达2770米。很好了改善了原来较乱的管网状况,又节约了能源。
为改变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运行方式,提高供水温度和输送效率,柳屯供热站在各主、干供暖管网都加强了必要的控制设备。并在2009年前,对所辖四个小区190栋用户楼的入口处全部装设流量控制阀门。在供暖初期、运行期间定时对各支路进、回压差进行了测试,并按实际情况进行了管网水利平衡调节,对各楼之间流量进行分配,及时消除不利环路不热,各支路冷热不匀的状况,达到平衡供暖,提高了供热系统的输送效率、为用户优质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七社区因为投产早,老楼房多,用户供热设施和供热管网老化、落后,造成了一定的低温区现象及系统失水情况。为改变此状况,柳屯供热站在2010年积极开展了涵盖了五个小区14栋楼房及井下工业区管网的改造治理,为了确保改造彻底,治理有效,技术人员及早动手搜集资料,多次反复去现场勘查,准确了解低温用户存在的各种问题,精心组织,优质施工,共改造管网1184米,更换锈蚀、窄小的散热片700片,使供热系统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地解决了七社区低温区问题。
2、生产环节的技术措施
供热的主要生产环节可大致分为:燃料的入厂和入炉、水处理、锅炉燃烧以及热的生产、输送和消耗等。运行过程中任何一个主要生产环节中存在缺陷,都会影响供热质量,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技术利管理手段使各环节得到合理控制,就会很好的改善供热质量和服务质量。
(1)采用分层燃烧技术,改善锅炉燃烧状况。井下南区燃煤锅炉房3台锅炉均为链条炉排。为充分利用燃煤,提高燃烧率,3台锅炉都设有炉前型煤。按适度比例加水的原煤在入料口先通过分层装置进行筛分,使大颗粒煤直接落至炉排上,小颗粒及粉末送入炉前型煤装置压制成核桃大小形状的煤块,然后送入炉排,以提高煤层的透气性,从而强化燃烧。运行时,操作人员则根据煤种、原煤加水量、配风比、煤层厚度等技术因素进行燃烧的科学调控。因煤层厚度在90~120mm左右的时候,锅炉的效率达到经济负荷。所以在煤层厚度经试验确定后,在运行中一般不宜多变动,保持平稳运行。既提高了锅炉热效率,也减少环境污染。
(2)改善锅炉系统的严密性,降低过剩空气系数。锅炉的过剩空气系数是评价锅炉燃烧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只有过剩空气系数达到设计值时,锅炉才能在最经济的状态下燃烧。因此要采取防止锅炉本体及烟风道渗漏风的措施,改善锅炉及烟风道的严密性,降低过剩空气系数以提高锅炉的效率和出力。我站对井下锅炉房3号锅炉进行了风室挡板的改造及增加了风压表,使配风达到理想情况并能更直观的观察风室内风压的变化,从而指导锅炉的运行调整。同时对鼓、引风系统、炉墙、烟道等漏风点进行查找封堵,严格控制炉膛过量空气系数在1.2-1.3之间,锅炉热效率由68%提高到71%,而且炉渣含碳量也能降到10%以下。
(3)加强水质处理 保证锅炉受热面的清洁。时时监控锅炉用水和管网水质,要求锅炉房水处理(包括软化水、过滤、除氧)设备处理后的水质,必须达到国家规程规定的水质标准。运行时,所有锅炉必须按定时进行清炉、清灰,并对受热面的结垢情况和清洁状况及时进行分析,使之达到理想状态,以保证设备完好,效率提高。 二、提高供热质量的管理措施
好的管理是确保供热质量的的重要基础,在保证供暖质量和良好服务的前提下,进行优化管理,加强领导,提高意识,采取了如下管理措施:
1、落实责任,抓住关键节点。因此要想提升质量,锅炉的运行调节管理是关键,具体到小班运行人员,必须让他们每一个人从思想上都认识到:每次对锅炉运行的正确的操作,是保证锅炉设备在高效运行的根本。此外运行时,当班领导每天分析几个重要指标;全天的锅炉应供热量、锅炉运行台数、瞬时应供热量、锅炉负荷率、锅炉的瞬时实供热量、管网的总供回水温度、锅炉过量空气系数、循环流量。并根据应供热量,确定锅炉运行台数,保证运行锅炉负荷在70%—90%,调整燃烧,炉膛烟气含氧量一般控制在6-10%左右(锅炉过量空气系数),确保锅炉始终在高效区运行,确保用户供热量合理充足。
2、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提高运行水平。冬季运行期,按照管理处调度下达的应供热量和能耗为基础,结合天气变化、供热用户实际情况和计量误差,对应供热量和能耗进行修正和分配,依據下达的供热量及调峰计划对锅炉运行台数和锅炉负荷率进行调整,而当班的运行操作人员要保持稳定住锅炉的这种运行状态,如保证型煤机的连续均匀给煤,和型煤率。确保火床平整无火口、不脱火、落红火等。同时对运行设备的油水、密封、状态时时监控微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这种管理方式统一了锅炉调节方式方法,降低了锅炉运行人员的调节难度和失误,又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提高了锅炉运行效率。
3、加强巡检,控制系统失水量。针对七社区老楼房多,供暖管网超期运行,锈蚀严重,易穿孔漏水的问题,规范建立岗位操作人员、维修人员、技术人员为一体的监测巡检体系。岗位操作人员随时监控热网压力和补水量;维修人员加强了日常的管网巡回检查,反馈维护信息;技术人员则对一些易穿孔、漏水的区域实施专业重点巡检,进行倾向性诊断,做到预防维修。各个层次的人相互配合、协调,形成完善有效的维护检修机制,减少了管网、阀门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在2011年冬季供暖运行中,因巡检发现整改外网系统故障200余处,其中地沟管线堵漏30余处,维修合格率100%,有效的控制了失水量。
4、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系统。为保证精确计量,成立了三级计量监控系统:以现场一次表为基准的锅炉房内监控系统,以温度运行曲线及供暖质量为基准的调度监控系统,以各项经济运行指标为基准的机关内部监测系统。使能耗计量、分析更加精确完善。天然锅炉房在此基础上,严格按室外环境进行气量的监控调控,认真进行风量配比,使锅炉热效率得以提高,较好保证用户供暖温度的达标。
5、切实做好设备的检修保养。在运行期就要对逐台设备建立维修技术档案,认真做好维护保养、零件更换、重点设备停检点等各项记录。在冬季运行初期一般锅炉运行10-15天进行一次清炉,对每根烟管进行疏通除灰,清理炉膛内的结焦。中后期一般每月清炉一次使每台锅炉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停炉后,则对每台设备做出真实有效的设备技术诊断书和作业指导书,并建立了停检点和单台验收制度,确保设备检修保养规范到位。在2011年4月--2011年10月的设备检修期间,我站150余设备检修合格率为100%,在供热管理处开展的设备检修“三创二争”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井下锅炉队1#锅炉、输煤系统两台设备被评为红旗标杆设备。近年内连续运行平稳,从未发生一起因设备故障而停运事项,良好的设备管理保证了良好的供热质量。
在日益完善的油田社区服务化管理中,用户对供热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迫切使我们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强化管理,完善服务质量规范和创新技术,不断提升供热质量和服务方式,改善我们在供热运行、维修服务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保证用户供热质量满意率和树立供热良好形象。
【关键词】供热运行;强化管理;技术实施;管理措施
中原石油勘探局供热管理处柳屯供热站共有燃气、燃煤2个锅炉房,承担着中原油田第七社区5000余供暖用户的冬季供暖任务,供暖面积近51万平方米。为实现在完成同样能源服务条件下,做到提高效率,达标供暖,安全运行的目的,柳屯供热站在2009年开始,对2个锅炉房4个供暖小区的供热设施及供热管网不断进行改造,并通過对操作流程、生产组织、调控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各项技术改进和管理加强,切实提高了供热质量,做到了优化服务。
一、提高供热质量的技术措施
1、全面规划提高供热系统的经济性
(1)实施热源改造 随着供热用户和供热系统的规模的逐渐扩大,井下锅炉房和天然锅炉房的原有锅炉因投产年限较长,设施老化、系统落后造成热效率低、能耗大,且不能满足新增用户的供暖需求。在通过对供热现状、设施更新、方案论证及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综合比较后,柳屯供热站在年对供应常青、向阳、柳香3个小区的井下燃煤锅炉房实施了锅炉房热源改造及设备更新,撤销了原有的一台10吨燃煤锅炉更换为1台15吨新燃煤锅炉,同时新建了2台麻石除尘器。原先25万平方的供暖面积,在整改前供暖期需3台35吨锅炉满负荷运行,改造后,同样面积由井下锅炉房供暖,基本运行2台共30吨锅炉,即可满足达标供暖,实际应供热量符合率达到105%,热效率达到了68.60%。不仅使人工成本、能耗成本得以节约,而且供热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柳屯站在2010年又进行了天然小区热源改造及设备更新,以一台新性能的10吨燃气锅炉代替了原有的6吨锅炉,并更换了匹配相应流量、扬程的大循环泵,在供热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气、电、水的消耗量进一步降低。2010年采暖季该锅炉房12万平方面积耗气量为1624938立方米,而2011年采暖季同样面积耗气量为1572309平方米,节约气量52629立方米,实际应供热量符合率达到102%,比原来改造前提升了4%。
(2)优化供热管网系统改造 只有当热网合理布局,使热源的输送、分配、使用都处在有序的状态下,才能更好的提高供热管网的能源利用,这就需要改变以前投产时各自布局的供暖系统,建立与现在供热生产相适应的热源输送系统和控制系统。柳屯供热站将所辖供暖区域分成若干分区,在各分区内针对原有缺陷,重新选择科学合理的改造连接方案,采取先技术后经济最后整体分析的周密设计,在2010年、2011年对常青、向阳、柳香、天然四个小区的不合理布局管网进行的大修改造,共更换管线1677米,更换保温层2100米,总计达2770米。很好了改善了原来较乱的管网状况,又节约了能源。
为改变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运行方式,提高供水温度和输送效率,柳屯供热站在各主、干供暖管网都加强了必要的控制设备。并在2009年前,对所辖四个小区190栋用户楼的入口处全部装设流量控制阀门。在供暖初期、运行期间定时对各支路进、回压差进行了测试,并按实际情况进行了管网水利平衡调节,对各楼之间流量进行分配,及时消除不利环路不热,各支路冷热不匀的状况,达到平衡供暖,提高了供热系统的输送效率、为用户优质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七社区因为投产早,老楼房多,用户供热设施和供热管网老化、落后,造成了一定的低温区现象及系统失水情况。为改变此状况,柳屯供热站在2010年积极开展了涵盖了五个小区14栋楼房及井下工业区管网的改造治理,为了确保改造彻底,治理有效,技术人员及早动手搜集资料,多次反复去现场勘查,准确了解低温用户存在的各种问题,精心组织,优质施工,共改造管网1184米,更换锈蚀、窄小的散热片700片,使供热系统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地解决了七社区低温区问题。
2、生产环节的技术措施
供热的主要生产环节可大致分为:燃料的入厂和入炉、水处理、锅炉燃烧以及热的生产、输送和消耗等。运行过程中任何一个主要生产环节中存在缺陷,都会影响供热质量,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技术利管理手段使各环节得到合理控制,就会很好的改善供热质量和服务质量。
(1)采用分层燃烧技术,改善锅炉燃烧状况。井下南区燃煤锅炉房3台锅炉均为链条炉排。为充分利用燃煤,提高燃烧率,3台锅炉都设有炉前型煤。按适度比例加水的原煤在入料口先通过分层装置进行筛分,使大颗粒煤直接落至炉排上,小颗粒及粉末送入炉前型煤装置压制成核桃大小形状的煤块,然后送入炉排,以提高煤层的透气性,从而强化燃烧。运行时,操作人员则根据煤种、原煤加水量、配风比、煤层厚度等技术因素进行燃烧的科学调控。因煤层厚度在90~120mm左右的时候,锅炉的效率达到经济负荷。所以在煤层厚度经试验确定后,在运行中一般不宜多变动,保持平稳运行。既提高了锅炉热效率,也减少环境污染。
(2)改善锅炉系统的严密性,降低过剩空气系数。锅炉的过剩空气系数是评价锅炉燃烧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只有过剩空气系数达到设计值时,锅炉才能在最经济的状态下燃烧。因此要采取防止锅炉本体及烟风道渗漏风的措施,改善锅炉及烟风道的严密性,降低过剩空气系数以提高锅炉的效率和出力。我站对井下锅炉房3号锅炉进行了风室挡板的改造及增加了风压表,使配风达到理想情况并能更直观的观察风室内风压的变化,从而指导锅炉的运行调整。同时对鼓、引风系统、炉墙、烟道等漏风点进行查找封堵,严格控制炉膛过量空气系数在1.2-1.3之间,锅炉热效率由68%提高到71%,而且炉渣含碳量也能降到10%以下。
(3)加强水质处理 保证锅炉受热面的清洁。时时监控锅炉用水和管网水质,要求锅炉房水处理(包括软化水、过滤、除氧)设备处理后的水质,必须达到国家规程规定的水质标准。运行时,所有锅炉必须按定时进行清炉、清灰,并对受热面的结垢情况和清洁状况及时进行分析,使之达到理想状态,以保证设备完好,效率提高。 二、提高供热质量的管理措施
好的管理是确保供热质量的的重要基础,在保证供暖质量和良好服务的前提下,进行优化管理,加强领导,提高意识,采取了如下管理措施:
1、落实责任,抓住关键节点。因此要想提升质量,锅炉的运行调节管理是关键,具体到小班运行人员,必须让他们每一个人从思想上都认识到:每次对锅炉运行的正确的操作,是保证锅炉设备在高效运行的根本。此外运行时,当班领导每天分析几个重要指标;全天的锅炉应供热量、锅炉运行台数、瞬时应供热量、锅炉负荷率、锅炉的瞬时实供热量、管网的总供回水温度、锅炉过量空气系数、循环流量。并根据应供热量,确定锅炉运行台数,保证运行锅炉负荷在70%—90%,调整燃烧,炉膛烟气含氧量一般控制在6-10%左右(锅炉过量空气系数),确保锅炉始终在高效区运行,确保用户供热量合理充足。
2、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提高运行水平。冬季运行期,按照管理处调度下达的应供热量和能耗为基础,结合天气变化、供热用户实际情况和计量误差,对应供热量和能耗进行修正和分配,依據下达的供热量及调峰计划对锅炉运行台数和锅炉负荷率进行调整,而当班的运行操作人员要保持稳定住锅炉的这种运行状态,如保证型煤机的连续均匀给煤,和型煤率。确保火床平整无火口、不脱火、落红火等。同时对运行设备的油水、密封、状态时时监控微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这种管理方式统一了锅炉调节方式方法,降低了锅炉运行人员的调节难度和失误,又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提高了锅炉运行效率。
3、加强巡检,控制系统失水量。针对七社区老楼房多,供暖管网超期运行,锈蚀严重,易穿孔漏水的问题,规范建立岗位操作人员、维修人员、技术人员为一体的监测巡检体系。岗位操作人员随时监控热网压力和补水量;维修人员加强了日常的管网巡回检查,反馈维护信息;技术人员则对一些易穿孔、漏水的区域实施专业重点巡检,进行倾向性诊断,做到预防维修。各个层次的人相互配合、协调,形成完善有效的维护检修机制,减少了管网、阀门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在2011年冬季供暖运行中,因巡检发现整改外网系统故障200余处,其中地沟管线堵漏30余处,维修合格率100%,有效的控制了失水量。
4、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系统。为保证精确计量,成立了三级计量监控系统:以现场一次表为基准的锅炉房内监控系统,以温度运行曲线及供暖质量为基准的调度监控系统,以各项经济运行指标为基准的机关内部监测系统。使能耗计量、分析更加精确完善。天然锅炉房在此基础上,严格按室外环境进行气量的监控调控,认真进行风量配比,使锅炉热效率得以提高,较好保证用户供暖温度的达标。
5、切实做好设备的检修保养。在运行期就要对逐台设备建立维修技术档案,认真做好维护保养、零件更换、重点设备停检点等各项记录。在冬季运行初期一般锅炉运行10-15天进行一次清炉,对每根烟管进行疏通除灰,清理炉膛内的结焦。中后期一般每月清炉一次使每台锅炉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停炉后,则对每台设备做出真实有效的设备技术诊断书和作业指导书,并建立了停检点和单台验收制度,确保设备检修保养规范到位。在2011年4月--2011年10月的设备检修期间,我站150余设备检修合格率为100%,在供热管理处开展的设备检修“三创二争”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井下锅炉队1#锅炉、输煤系统两台设备被评为红旗标杆设备。近年内连续运行平稳,从未发生一起因设备故障而停运事项,良好的设备管理保证了良好的供热质量。
在日益完善的油田社区服务化管理中,用户对供热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迫切使我们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强化管理,完善服务质量规范和创新技术,不断提升供热质量和服务方式,改善我们在供热运行、维修服务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保证用户供热质量满意率和树立供热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