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乡山,英雄山,人们耳熟能详。
坐落在八乡山腹地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及其附属的“东江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更使她名闻遐迩。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八乡山曾是广东省东江地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古大存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在这里积聚革命力量,把战争的圣火燃遍了整个八乡山地区,令全东江的敌人闻风丧胆,在潮梅惠人民心中树起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桐梓洋,一个坐落在丰顺、五华、兴宁三县交界处的偏僻而神秘的乡村,该村原是广东省东江革命根据地八乡山最重要的苏维埃乡之一,后来划归丰顺县北斗镇管辖。改革开放以来,改为桐新村。听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新化以及北斗镇镇长罗丽娜介绍,桐梓洋环境优美,那里有古大存住过的山洞、房屋;那里有苏维埃乡政府遗址;那里有练兵场、红军营房,有炮楼,有战壕遗址……以及其它红色的印记。我们得知后心仪神往,恨不得马上一睹为快。于是,在党的91周年诞辰这天,我们几个人结伴成行。
那天上午9时,桐新村村委主任黄响提驾车,桐新村薛鑫华先生作陪,我们从汤坑出发了。汽车沿着206国道疾驰,很快就到了北斗镇。接着,车向石角坝村、拾荷村方向奔去,左转右拐,沿着一条3.5米宽的水泥道,向茫茫的大山深处往上爬。沿途扑入眼帘的是花木翠竹,布谷鸟的叫声和流水哗啦声声声入耳,花木清香又阵阵沁人心肺,令人物我皆忘,飘然欲仙。
我们的车在一个叫新山溪的峡谷石桥边停下,眼前突然出现了令人为之一震的奇观:石桥下是一条10米见宽的溪流,怪石峥嵘,水清见底。顺着溪流向上游望去,溪面愈来愈窄,渐渐的,扶疏的花草杂木把小溪遮没了。随着峡谷向远处延伸,尽头可见一座横空出世的高山。黄主任告诉我们:桐新村有三条峡谷,这条峡谷有6公里长,终年流水潺潺;有20多处瀑布,其中30米以上的有3处,溪涧两边有的是奇花异草、珍稀动植物,到此寻幽探胜的人越来越多。2011年,仅汕头市就有8批200多人次前来攀崖、登山、采风,并购买土特产如蜂蜜、茶叶等回去的。那座刺入云天的山叫观音髻山,地势险要,山上奇洞怪穴甚多,是藏龙卧虎之地,当年古大存就曾住在山上,横刀立马,百炼成钢……
据资料记载,1928年古大存化名张炳,以打石作掩护,到桐梓洋进行革命活动。是年6月,为使各县都有根据地,八乡中共党组织划归中共五华县委领导。于是,古大存将桐梓洋附近的杀人坳、黄蜂溜、塘湖排、贯脚坪、南防岽、五华郭田的油梧坝村组织起来,成立了隶属五华县第九区的桐新苏维埃乡政府。乡政府设在主村桐梓洋,先后由黄仿廷、薛维凤等任主席,成立了党支部。当时有党员5人,赤卫队员50多人。这些人先后参加过保卫桐新苏维埃政权的桐梓洋战斗、黄蜂溜战斗、塘湖排战斗、贯脚坪战斗、福人坳战斗、白石岗战斗、柚树窝等几十次战斗。参加过八乡的伯公坳、戏潭、黄竹坪、青溪,丰良,兴宁水口、宋声,五华郭田等地的对敌斗争。桐新村是全县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之一,当时的桐新乡人口仅400多人,死于战乱的有上百人,为国牺牲被评为烈士的有14人,单桐梓洋村就有7人,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对革命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
车继续向高山密林深处爬行。不久,来到一个交叉路口,路标指明左边桐梓洋,向右就是黄蜂溜。
黄主任把车开到黄蜂溜村旁伯公坳,特地下车向我们讲述当年黄蜂溜“千秋英烈血喷烟”的情景。据说,1929-1930年间,桐新曾遭受过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由于桐新人民拥护革命,支援红军,国民党对老区实行疯狂报复,整个村庄房屋被烧光,桐梓洋主村连墙根被刨,除死于战乱的,剩下的村民全被驱走,流离失所避难他乡。隔多年后,才陆续有村民返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到解放时桐新全村只有200多人。
我们的车掉头后驶上向桐梓洋方向的一个陡坡,见到了前来迎接我们的村委书记蓝红娇和桐新第一任农业社主任蓝炳林——一位75高龄的县信用联社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建房的烈士后代刘彩云等。一阵寒喧后,蓝书记带领我们去参观附近的一个小水电站,向我们讲述该村水力资源的利用情况,让我们多拍摄几个翠竹林海镜头,指出毛竹、木材、绿茶在桐新宽阔的发展前景,在上级及供电部门的关怀下,桐新村正在紧罗密鼓地进行“农网改造”,现在已经完成了任务的一半……
上午近11:00时,车抵达目的地桐梓洋。
桐梓洋属高寒地带,这里海拔在500米-1100米之间,村的周围有参天古木,方圆十里是天然氧吧。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在这里可以看到美不胜收的观音云海;夏天,这里的雨后彩虹像凯旋门一样笑脸迎人;秋天,漫山遍野的奇花异果让你赏心悦目;冬天,有如北国的冰凌、雾淞,分外妖娆。桐梓洋自然生态良好,是一个动植物王国。动物有石豹、穿山甲、老鹰、莽蛇、野山羊、雉鸡、果子狸、黄猄、野猪、野兔、龟等等,植物有各类奇花异果、桫椤、樟树、弥猴桃、黄檀、古松以及独有的倒插竹等等。药材诸如巴戟、七叶一枝花、英雄草、倒吊莲、黄莲隐藏在大山的每个角落,真是遍地皆宝。
桐梓洋虽然距繁华的县城只有30多公里,却没有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不用空调,无须电扇,照样凉爽。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山里艳阳高照,风清景明。
真凑巧,我们在桐梓洋碰到了几位烈士的后代,有幸聆听他们讲述在这里发生过的英雄故事。
1930年4月21日,五华的国民党驻军和地方民团突袭桐梓洋,时任苏维埃乡政府主席的薛维凤指挥群众从坳头和伯公坑坜转移,他自己则从伯公背方向撤退,引开敌人,不幸被敌击中,为掩护群众,牺牲在伯公背炭窑边,敌人从其身上抢去枪枝并搜出苏维埃乡政府大印一枚。
1930年4月,国民党岽下的联防民团将桐新乡40多名群众抓捕关押,以此要挟共产党,扬言如果红军、游击队不派人交换人质,便将被押群众一个一个杀掉。九区赤卫队员蓝增有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进入敌区,换回人质,结果,人质得救了,他却遭敌人杀害了。 1930年4月25日,桐梓洋村的八乡区妇女委员江七妹在为红军筹粮时被捕,经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押至五华杀害,时年仅29岁。其夫廖群林痛失爱妻,没有退缩,继续支持红军。当年六月,廖群林被国民党兵抓去,要他带路到八乡黄竹坪围捕红军。廖群林故意绕开黄竹坪,将敌人带往分水坳方向,被敌人察觉,当即遭枪杀,壮烈牺牲。
1934年5月30日,古大存派驻在桐梓洋的红军陈华、游击队长邓彩平、黎果、黎当等十二人在兵营山伏击国民党县长林彬,桐新乡刘鼎泉、黄进为参加了行动。5月31日清晨,红军游击队到兵营南蛤龙岗埋伏。上午九时许,林彬乘坐汽车到该路段督开公路,刚下车,就被红军及游击队集中火力击毙,同时丧命的还有两名卫兵。此后红军贴出布告,署名为“东江红军第一路总指挥古大存”。击毙林彬后,红军及游击队翻越韩山经岽下返桐梓洋,途经山塘下时被对面国民党联防队开枪阻击,牺牲一名红军战士。由于击毙县长林彬震动东江,国民党广东省省长陈济棠立即抽调围攻大南山的部队,围攻桐梓洋等根据地,从而解除了敌人对大南山革命根据地之围攻。
1935年夏,对敌斗争形势严峻,大南山革命根据地遭破坏,古大存率仅存的两个党支部及丰梅游击队十多人转移到桐梓洋,在桐梓洋的山猪窝顶搭寮驻扎,在附近活动半年多后转移。
1935年夏的一天,10多名红军战士取道拾荷村,打算翻越老虎坳头进入桐新老区,消息走漏,国民党地方武装在山头设下伏兵,阴谋一举消灭红军,幸亏革命群众李亚仿发现,在紧急关头,李严仿急中生智,大喊“牛搞禾了,牛搞禾了!”红军见情况有异,立即掉头撤退,绕道吊望岽到桐梓洋,《牛搞禾》的故事传颂至今。
…………
午饭时,有幸认识了烈士薛维凤的孙子、外出广州工作的乡贤薛镜华,他和广州某公司的朱老板也正好到桐梓洋考察、策划开发这块处女地。
饭后喝几杯优质高山绿茶,书记、主任便带我们参观当年桐梓洋苏维埃政府遗址、红军宿营地等红色旧址群。然后,我们一行8人徒步登上离村子一箭之遥的大坝,看看千米高峰上的人造天池。
原来,天池是在两条小溪汇流处轿顶山下筑起大坝积水而成的。据村干部介绍,天池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目前用于蓄水养鱼、灌溉、发电。天池的四周树木葱茏,满山满岌青翠欲滴;蓝天碧水,与周围的青山连成一片,站在湖边,心旷神怡,给我们的感觉是好像又到了河源市的“万绿湖”。环湖一周大概有五公里,非常具有骑自行车休闲健身的开发价值。我们到过丰顺的几大名山,诸如铜鼓嶂、鸿图嶂、释迦岽、凤凰山,那里的植被都没这里的好,它简直是镶嵌在五华、兴宁、丰顺交界处的一颗闪闪发光的翡翠。
在天池大坝一侧,有一个突起的山岗,岗上曾因红军筑有炮楼而又称此为“炮楼岽”。炮楼岽扼五华、兴宁、丰顺三县交通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登上炮楼岽察看,原来炮楼的断墙残壁已经不见了,底层地面直径约摸十米,垫基结实,灰褐色明显可辨。我们在附近发现一块废弃的黑色土砖,硬邦邦的,它应该是见证了当年这座炮楼的兴废及战斗的艰难岁月。
告别炮楼岽的炮楼残迹,沿天池小道走了10多分钟,折向左边山峦,再攀一个高坡,登上一个圆型的土岗,就看到了红军当年在公王顶挖掘的环形战壕。战壕已被泥沙填存半腰深,两旁长满野草和杂树,唯有石头砌成的墙体,默默地承受着终年风雨的洗礼后,而今依然清晰可见,防御工事的旧迹虽模糊,却让后人记住了它的历史价值。
如今战火已熄灭,硝烟早已散去,然而,桐梓洋是神秘的,传说中“战鼓咚咚咚,面向三指峰,谁人葬得到,代代出英雄”、“好地桐梓洋,金龟爬湖洋,谁人葬得到,花边用斗量”以及“倒插竹”、“乱萝倒谷”等“风水宝地”的寻访者仍在继续。“古大存埋了三水缸驳壳枪”的传说在桐梓洋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或许传说会被编造得愈来愈精彩。
由于时间匆促,隐藏在天池另一边的练兵场和红军营地,只好下一次再游观了。
下午3点多,我们告别了老区众位乡亲。黄主任驾车从另一条水泥路送我们下山。他告诉我们,在县政府、扶贫办、老促会等部门的关心下,2006年上级及公路局等有关部门支持100多万元,村民自筹70多万元,铺设了桐岽至桐梓洋11公里的水泥路,交通方便多了;2011年梅州市人大扶贫工作组又帮扶铺设了高棚路口到塘湖排及黄蜂溜的水泥路,开通了福人坳的车道,路通财通,给老区人民带来又一个福音。
我们走了一天,是满足,也确实是累,在路上凑成打油诗一首作结。
桐梓洋上寻圣踪,
千仞奇峰曾卧龙。
硝烟岁月留印记,
英烈功绩后人崇。
坐落在八乡山腹地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及其附属的“东江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更使她名闻遐迩。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八乡山曾是广东省东江地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古大存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在这里积聚革命力量,把战争的圣火燃遍了整个八乡山地区,令全东江的敌人闻风丧胆,在潮梅惠人民心中树起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桐梓洋,一个坐落在丰顺、五华、兴宁三县交界处的偏僻而神秘的乡村,该村原是广东省东江革命根据地八乡山最重要的苏维埃乡之一,后来划归丰顺县北斗镇管辖。改革开放以来,改为桐新村。听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新化以及北斗镇镇长罗丽娜介绍,桐梓洋环境优美,那里有古大存住过的山洞、房屋;那里有苏维埃乡政府遗址;那里有练兵场、红军营房,有炮楼,有战壕遗址……以及其它红色的印记。我们得知后心仪神往,恨不得马上一睹为快。于是,在党的91周年诞辰这天,我们几个人结伴成行。
那天上午9时,桐新村村委主任黄响提驾车,桐新村薛鑫华先生作陪,我们从汤坑出发了。汽车沿着206国道疾驰,很快就到了北斗镇。接着,车向石角坝村、拾荷村方向奔去,左转右拐,沿着一条3.5米宽的水泥道,向茫茫的大山深处往上爬。沿途扑入眼帘的是花木翠竹,布谷鸟的叫声和流水哗啦声声声入耳,花木清香又阵阵沁人心肺,令人物我皆忘,飘然欲仙。
我们的车在一个叫新山溪的峡谷石桥边停下,眼前突然出现了令人为之一震的奇观:石桥下是一条10米见宽的溪流,怪石峥嵘,水清见底。顺着溪流向上游望去,溪面愈来愈窄,渐渐的,扶疏的花草杂木把小溪遮没了。随着峡谷向远处延伸,尽头可见一座横空出世的高山。黄主任告诉我们:桐新村有三条峡谷,这条峡谷有6公里长,终年流水潺潺;有20多处瀑布,其中30米以上的有3处,溪涧两边有的是奇花异草、珍稀动植物,到此寻幽探胜的人越来越多。2011年,仅汕头市就有8批200多人次前来攀崖、登山、采风,并购买土特产如蜂蜜、茶叶等回去的。那座刺入云天的山叫观音髻山,地势险要,山上奇洞怪穴甚多,是藏龙卧虎之地,当年古大存就曾住在山上,横刀立马,百炼成钢……
据资料记载,1928年古大存化名张炳,以打石作掩护,到桐梓洋进行革命活动。是年6月,为使各县都有根据地,八乡中共党组织划归中共五华县委领导。于是,古大存将桐梓洋附近的杀人坳、黄蜂溜、塘湖排、贯脚坪、南防岽、五华郭田的油梧坝村组织起来,成立了隶属五华县第九区的桐新苏维埃乡政府。乡政府设在主村桐梓洋,先后由黄仿廷、薛维凤等任主席,成立了党支部。当时有党员5人,赤卫队员50多人。这些人先后参加过保卫桐新苏维埃政权的桐梓洋战斗、黄蜂溜战斗、塘湖排战斗、贯脚坪战斗、福人坳战斗、白石岗战斗、柚树窝等几十次战斗。参加过八乡的伯公坳、戏潭、黄竹坪、青溪,丰良,兴宁水口、宋声,五华郭田等地的对敌斗争。桐新村是全县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之一,当时的桐新乡人口仅400多人,死于战乱的有上百人,为国牺牲被评为烈士的有14人,单桐梓洋村就有7人,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对革命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
车继续向高山密林深处爬行。不久,来到一个交叉路口,路标指明左边桐梓洋,向右就是黄蜂溜。
黄主任把车开到黄蜂溜村旁伯公坳,特地下车向我们讲述当年黄蜂溜“千秋英烈血喷烟”的情景。据说,1929-1930年间,桐新曾遭受过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由于桐新人民拥护革命,支援红军,国民党对老区实行疯狂报复,整个村庄房屋被烧光,桐梓洋主村连墙根被刨,除死于战乱的,剩下的村民全被驱走,流离失所避难他乡。隔多年后,才陆续有村民返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到解放时桐新全村只有200多人。
我们的车掉头后驶上向桐梓洋方向的一个陡坡,见到了前来迎接我们的村委书记蓝红娇和桐新第一任农业社主任蓝炳林——一位75高龄的县信用联社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建房的烈士后代刘彩云等。一阵寒喧后,蓝书记带领我们去参观附近的一个小水电站,向我们讲述该村水力资源的利用情况,让我们多拍摄几个翠竹林海镜头,指出毛竹、木材、绿茶在桐新宽阔的发展前景,在上级及供电部门的关怀下,桐新村正在紧罗密鼓地进行“农网改造”,现在已经完成了任务的一半……
上午近11:00时,车抵达目的地桐梓洋。
桐梓洋属高寒地带,这里海拔在500米-1100米之间,村的周围有参天古木,方圆十里是天然氧吧。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在这里可以看到美不胜收的观音云海;夏天,这里的雨后彩虹像凯旋门一样笑脸迎人;秋天,漫山遍野的奇花异果让你赏心悦目;冬天,有如北国的冰凌、雾淞,分外妖娆。桐梓洋自然生态良好,是一个动植物王国。动物有石豹、穿山甲、老鹰、莽蛇、野山羊、雉鸡、果子狸、黄猄、野猪、野兔、龟等等,植物有各类奇花异果、桫椤、樟树、弥猴桃、黄檀、古松以及独有的倒插竹等等。药材诸如巴戟、七叶一枝花、英雄草、倒吊莲、黄莲隐藏在大山的每个角落,真是遍地皆宝。
桐梓洋虽然距繁华的县城只有30多公里,却没有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不用空调,无须电扇,照样凉爽。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山里艳阳高照,风清景明。
真凑巧,我们在桐梓洋碰到了几位烈士的后代,有幸聆听他们讲述在这里发生过的英雄故事。
1930年4月21日,五华的国民党驻军和地方民团突袭桐梓洋,时任苏维埃乡政府主席的薛维凤指挥群众从坳头和伯公坑坜转移,他自己则从伯公背方向撤退,引开敌人,不幸被敌击中,为掩护群众,牺牲在伯公背炭窑边,敌人从其身上抢去枪枝并搜出苏维埃乡政府大印一枚。
1930年4月,国民党岽下的联防民团将桐新乡40多名群众抓捕关押,以此要挟共产党,扬言如果红军、游击队不派人交换人质,便将被押群众一个一个杀掉。九区赤卫队员蓝增有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进入敌区,换回人质,结果,人质得救了,他却遭敌人杀害了。 1930年4月25日,桐梓洋村的八乡区妇女委员江七妹在为红军筹粮时被捕,经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押至五华杀害,时年仅29岁。其夫廖群林痛失爱妻,没有退缩,继续支持红军。当年六月,廖群林被国民党兵抓去,要他带路到八乡黄竹坪围捕红军。廖群林故意绕开黄竹坪,将敌人带往分水坳方向,被敌人察觉,当即遭枪杀,壮烈牺牲。
1934年5月30日,古大存派驻在桐梓洋的红军陈华、游击队长邓彩平、黎果、黎当等十二人在兵营山伏击国民党县长林彬,桐新乡刘鼎泉、黄进为参加了行动。5月31日清晨,红军游击队到兵营南蛤龙岗埋伏。上午九时许,林彬乘坐汽车到该路段督开公路,刚下车,就被红军及游击队集中火力击毙,同时丧命的还有两名卫兵。此后红军贴出布告,署名为“东江红军第一路总指挥古大存”。击毙林彬后,红军及游击队翻越韩山经岽下返桐梓洋,途经山塘下时被对面国民党联防队开枪阻击,牺牲一名红军战士。由于击毙县长林彬震动东江,国民党广东省省长陈济棠立即抽调围攻大南山的部队,围攻桐梓洋等根据地,从而解除了敌人对大南山革命根据地之围攻。
1935年夏,对敌斗争形势严峻,大南山革命根据地遭破坏,古大存率仅存的两个党支部及丰梅游击队十多人转移到桐梓洋,在桐梓洋的山猪窝顶搭寮驻扎,在附近活动半年多后转移。
1935年夏的一天,10多名红军战士取道拾荷村,打算翻越老虎坳头进入桐新老区,消息走漏,国民党地方武装在山头设下伏兵,阴谋一举消灭红军,幸亏革命群众李亚仿发现,在紧急关头,李严仿急中生智,大喊“牛搞禾了,牛搞禾了!”红军见情况有异,立即掉头撤退,绕道吊望岽到桐梓洋,《牛搞禾》的故事传颂至今。
…………
午饭时,有幸认识了烈士薛维凤的孙子、外出广州工作的乡贤薛镜华,他和广州某公司的朱老板也正好到桐梓洋考察、策划开发这块处女地。
饭后喝几杯优质高山绿茶,书记、主任便带我们参观当年桐梓洋苏维埃政府遗址、红军宿营地等红色旧址群。然后,我们一行8人徒步登上离村子一箭之遥的大坝,看看千米高峰上的人造天池。
原来,天池是在两条小溪汇流处轿顶山下筑起大坝积水而成的。据村干部介绍,天池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目前用于蓄水养鱼、灌溉、发电。天池的四周树木葱茏,满山满岌青翠欲滴;蓝天碧水,与周围的青山连成一片,站在湖边,心旷神怡,给我们的感觉是好像又到了河源市的“万绿湖”。环湖一周大概有五公里,非常具有骑自行车休闲健身的开发价值。我们到过丰顺的几大名山,诸如铜鼓嶂、鸿图嶂、释迦岽、凤凰山,那里的植被都没这里的好,它简直是镶嵌在五华、兴宁、丰顺交界处的一颗闪闪发光的翡翠。
在天池大坝一侧,有一个突起的山岗,岗上曾因红军筑有炮楼而又称此为“炮楼岽”。炮楼岽扼五华、兴宁、丰顺三县交通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登上炮楼岽察看,原来炮楼的断墙残壁已经不见了,底层地面直径约摸十米,垫基结实,灰褐色明显可辨。我们在附近发现一块废弃的黑色土砖,硬邦邦的,它应该是见证了当年这座炮楼的兴废及战斗的艰难岁月。
告别炮楼岽的炮楼残迹,沿天池小道走了10多分钟,折向左边山峦,再攀一个高坡,登上一个圆型的土岗,就看到了红军当年在公王顶挖掘的环形战壕。战壕已被泥沙填存半腰深,两旁长满野草和杂树,唯有石头砌成的墙体,默默地承受着终年风雨的洗礼后,而今依然清晰可见,防御工事的旧迹虽模糊,却让后人记住了它的历史价值。
如今战火已熄灭,硝烟早已散去,然而,桐梓洋是神秘的,传说中“战鼓咚咚咚,面向三指峰,谁人葬得到,代代出英雄”、“好地桐梓洋,金龟爬湖洋,谁人葬得到,花边用斗量”以及“倒插竹”、“乱萝倒谷”等“风水宝地”的寻访者仍在继续。“古大存埋了三水缸驳壳枪”的传说在桐梓洋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或许传说会被编造得愈来愈精彩。
由于时间匆促,隐藏在天池另一边的练兵场和红军营地,只好下一次再游观了。
下午3点多,我们告别了老区众位乡亲。黄主任驾车从另一条水泥路送我们下山。他告诉我们,在县政府、扶贫办、老促会等部门的关心下,2006年上级及公路局等有关部门支持100多万元,村民自筹70多万元,铺设了桐岽至桐梓洋11公里的水泥路,交通方便多了;2011年梅州市人大扶贫工作组又帮扶铺设了高棚路口到塘湖排及黄蜂溜的水泥路,开通了福人坳的车道,路通财通,给老区人民带来又一个福音。
我们走了一天,是满足,也确实是累,在路上凑成打油诗一首作结。
桐梓洋上寻圣踪,
千仞奇峰曾卧龙。
硝烟岁月留印记,
英烈功绩后人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