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应用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联合检测方式对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疾病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患有不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人各6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CK、CK-MB、AST、α-HBDH、cTn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可以将上述两项指标作为对该病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检查项目。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力衰竭;肌酸激酶MB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12-02
不稳定型心力衰竭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是所有冠心病类型中对患者造成危害最大、治疗预后效果最差、临床死亡率较高的一种[1]。目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或几种高敏感与特异性的相关生物标志物,以便能够保证对该病进行及时、准确、可靠的诊断,为临床进一步治疗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2]。本次研究对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验对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疾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患有不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和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各6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2.7±1.9)岁;心力衰竭病史1-8年,平均病史(2.7±0.4)年;患者体重42-75kg,平均体重(53.9±1.4)kg;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研究对象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42.9±1.8)岁;研究对象体重43-74kg,平均体重(53.8±1.5)kg。上述几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次日,晨起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采用我院现有日立7600-20型生化仪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四项指标的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干式免疫定量法对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进行测定。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的正常值应小于25U/L,心肌肌钙蛋白水平的正常值应小于0.03ng/dl。肌酸激酶水平的正常值为24-170U/L,谷草转氨酶水平的正常值为4-40U/L,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的正常值为90-220U/L。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两项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研究。
1.4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肌酸激酶水平:
对照组研究对象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为(7.92±1.69)U/L,肌酸激酶水平为(51.82±10.44)U/L;研究组研究对象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为(48.18±8.26)U/L,肌酸激酶水平为(289.51±74.50)U/L。两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肌酸激酶水平比较(U/L)
3 讨论
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肌原纤维细胞中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一个T型亚单位,该物质是由结构蛋白和胞浆可溶性蛋白两种形式组成,结构蛋白在总心肌肌钙蛋白中占95%左右,而胞浆可溶性蛋白在心肌肌钙蛋白中只占5%左右。由于实际含量相对较少,在正常人的血清中几乎无法检测到心肌肌钙蛋白。但如果心肌细胞受到一定的损伤,含有大量心肌肌钙蛋白的结构蛋白就会透过已经受到损伤的细胞膜释放,使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肌肌钙蛋白量明显增多,从而使血中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测水平异常升高[3]。肌酸激酶(CK)主要在骨骼肌、心肌中分布,也可能在胃肠道、子宫内存在,在细胞中含量非常少,正常情况下很难对其水平进行检测。肌酸激酶主要由两个亚单位组成三种同工酶,它们分别是CK-BB、CK-MB和CK-MM。当心肌细胞受到一定的损伤时,CK-MB就会被大量的释放到血液当中,使血中CK-MB水平的检测结果异常升高[4]。因此,在对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可以将上述两项指标水平作为重要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叶兴蓉,彭华生,王炜.磷酸肌酸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l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26(10):1410-1411.
[2]宁博(综述),杨朝群(审校).心肌肌钙蛋白T在放射性心肌损伤监测中的价值[J].医学综述,2011,17(15):657-658.
[3]潘柏申.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10,12(15):265-266.
[4]王景辉,李梦青,刘桂敏.磷酸肌酸的应用研究[J].天津药学,2009,l6(12):161-162.
目的:对应用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联合检测方式对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疾病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患有不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人各6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CK、CK-MB、AST、α-HBDH、cTn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可以将上述两项指标作为对该病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检查项目。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力衰竭;肌酸激酶MB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12-02
不稳定型心力衰竭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是所有冠心病类型中对患者造成危害最大、治疗预后效果最差、临床死亡率较高的一种[1]。目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或几种高敏感与特异性的相关生物标志物,以便能够保证对该病进行及时、准确、可靠的诊断,为临床进一步治疗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2]。本次研究对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验对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疾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患有不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和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各6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2.7±1.9)岁;心力衰竭病史1-8年,平均病史(2.7±0.4)年;患者体重42-75kg,平均体重(53.9±1.4)kg;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研究对象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42.9±1.8)岁;研究对象体重43-74kg,平均体重(53.8±1.5)kg。上述几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次日,晨起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采用我院现有日立7600-20型生化仪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四项指标的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干式免疫定量法对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进行测定。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的正常值应小于25U/L,心肌肌钙蛋白水平的正常值应小于0.03ng/dl。肌酸激酶水平的正常值为24-170U/L,谷草转氨酶水平的正常值为4-40U/L,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的正常值为90-220U/L。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两项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研究。
1.4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肌酸激酶水平:
对照组研究对象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为(7.92±1.69)U/L,肌酸激酶水平为(51.82±10.44)U/L;研究组研究对象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为(48.18±8.26)U/L,肌酸激酶水平为(289.51±74.50)U/L。两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与肌酸激酶水平比较(U/L)
3 讨论
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肌原纤维细胞中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一个T型亚单位,该物质是由结构蛋白和胞浆可溶性蛋白两种形式组成,结构蛋白在总心肌肌钙蛋白中占95%左右,而胞浆可溶性蛋白在心肌肌钙蛋白中只占5%左右。由于实际含量相对较少,在正常人的血清中几乎无法检测到心肌肌钙蛋白。但如果心肌细胞受到一定的损伤,含有大量心肌肌钙蛋白的结构蛋白就会透过已经受到损伤的细胞膜释放,使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肌肌钙蛋白量明显增多,从而使血中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测水平异常升高[3]。肌酸激酶(CK)主要在骨骼肌、心肌中分布,也可能在胃肠道、子宫内存在,在细胞中含量非常少,正常情况下很难对其水平进行检测。肌酸激酶主要由两个亚单位组成三种同工酶,它们分别是CK-BB、CK-MB和CK-MM。当心肌细胞受到一定的损伤时,CK-MB就会被大量的释放到血液当中,使血中CK-MB水平的检测结果异常升高[4]。因此,在对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可以将上述两项指标水平作为重要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叶兴蓉,彭华生,王炜.磷酸肌酸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l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26(10):1410-1411.
[2]宁博(综述),杨朝群(审校).心肌肌钙蛋白T在放射性心肌损伤监测中的价值[J].医学综述,2011,17(15):657-658.
[3]潘柏申.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10,12(15):265-266.
[4]王景辉,李梦青,刘桂敏.磷酸肌酸的应用研究[J].天津药学,2009,l6(1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