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对诊断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患者的髋关节X线表现的特征分析,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1个髋关节,分析X线表现,对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X线结果显示,31个髋关节中,头颈交界骨突髋关节5个,股骨头颈偏距减小髋关节18个,LCE角大于40°髋关节3个,股骨颈α角显示异常髋关节12个,股骨颈疝窝髋关节7个,髋臼缘与骨赘游离髋关节7个,髋臼缘增生硬化髋关节16例,髋臼指数等于0或者为负值的髋关节有5例。结论: 应用X线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进行诊断,可获得特征性的表现,该种诊断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势,可作为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重要检查方法。
关键词:髋关节撞击;放射摄影术;X线表现;诊断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又被称为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由于髋臼盂缘间以及股骨近端具有异常的解剖结构,或者解剖结构趋于正常,在髋关节的运动过程中,髋臼盂缘间以及股骨近端出现异常碰撞或者接触,导致关节软骨、髋臼盂唇出现异常或者损伤[1]。如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会发展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X线检查是对解剖形态进行确诊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认识不是很充分,且报道该病的文献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将2013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1个髋关节,分析X线表现,对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的分布区间为18~68岁,平均年龄(47.39±2.48)岁,共31个髋关节。
1.2方法
应用岛津RAD SPEED医用诊断系统,患者的体位为仰卧位。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X线片拍摄,并对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
2结果
共有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21例,共31个髋关节。X线结果显示,31个髋关节中,头颈交界骨突髋关节5个,股骨头颈偏距减小髋关节18个,LCE角大于40°髋关节3个,股骨颈α角显示异常髋关节12个,股骨颈疝窝髋关节7个,髋臼缘与骨赘游离髋关节7个,髋臼缘增生硬化髋关节16例,髋臼指数等于0或者为负值的髋关节有5例。
3讨论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在1999年首次提出。该病的发病基础为髋关节解剖结构出现轻度发育异常,进而导致髋臼盂唇和股骨近端发生撞击,导致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的症状,最终发展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也是导致青年髋关节出现疼痛的重要原因[3]。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撞击可分为2种形式,分别是静态以及动态。静态形式不会随着运动的变化而改变,例如股骨头骨骺滑脱、创伤后畸形、Perthes病等出现的头臼不能匹配;动态形式为解剖结构发生细微异常,仅在运动中特定位置的髋关节不能匹配。按照解剖的情况,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可分为髋臼源性钳样撞击以及股骨头源性凸轮样撞击,临床上,很少出现单独发生其中一种撞击的情况,通常同时发生,称为混合型撞击[4]。
对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来说,首先要出现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才能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进行诊断,对解剖结构异常情况进行明确。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症状为腹股沟区疼痛,和运动有一定的关系,早期会有间歇性疼痛,慢慢发展为慢性迁延性疼痛。若对患者进行体检,可发现髋关节活动度明显下降,激发试验或者髋关节撞击试验显示为阳性。影像诊断的体位主要为标准骨盆正位,可加拍摄水平侧位片以及蛙式位片,若患者的X线片显示头颈交界处前方或者外侧出现骨性突起、深髋臼、透镜偏距缩小或者消失等情况,应该考虑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本研究中,X线结果显示,31个髋关节中,头颈交界骨突髋关节5个,股骨头颈偏距减小髋关节18个,LCE角大于40°髋关节3个,股骨颈α角显示异常髋关节12个,股骨颈疝窝髋关节7个,髋臼缘与骨赘游离髋关节7个,髋臼缘增生硬化髋关节16例,髋臼指数等于0或者为负值的髋关节有5例。头颈交界骨性突起、偏距缩小或者消失是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中股骨解剖异常最重要的表现。偏距异常、骨突情况在正位拍片中难以明确,需要加用蛙式位片对其进行明确。另外一个重要的征象为LCE角增大,可对髋臼的覆盖以及延伸情况予以清晰的反映。髋关节软骨面裸露时,影像便会显示关节面骨质硬化、髋臼盂唇发生变性骨化、边缘增生。当髋臼发生撞击,股骨头交界处还会发生囊性改变或者骨性凹陷的情况,也就是股骨头疝窝。当前,形成股骨头疝窝的原因仍然没有被明确。有研究学者认为[5],股骨颈疝窝的形成可能与凸轮样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有关。本实验说明,关节解剖中的股骨颈疝窝以及骨质硬化在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临床上,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时,要与髋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进行区分鉴别。髋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比较相似,关节间隙变窄,但是髋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主要发病年龄会大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年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为股骨头发生变形,可见小囊状透亮影,且周围出现硬化,影像学改变为股骨头发生变形或者囊变,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改变中股骨头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股骨头骨质的密度均匀,且没有出现囊变。
参考文献:
[1]柴丽敏,李志磊,张振华等.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X线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09(4):350-352.
[2]王刚.X线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1):75-77.
[3]蔡懿,储东辉,叶胜强等.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X线表现与分期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4):267-271.
[4]瞿鸿烽.x线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3):109-109.
[5]张开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延边医学,2014,19(21):20-23.
关键词:髋关节撞击;放射摄影术;X线表现;诊断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又被称为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由于髋臼盂缘间以及股骨近端具有异常的解剖结构,或者解剖结构趋于正常,在髋关节的运动过程中,髋臼盂缘间以及股骨近端出现异常碰撞或者接触,导致关节软骨、髋臼盂唇出现异常或者损伤[1]。如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会发展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X线检查是对解剖形态进行确诊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认识不是很充分,且报道该病的文献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将2013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1个髋关节,分析X线表现,对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的分布区间为18~68岁,平均年龄(47.39±2.48)岁,共31个髋关节。
1.2方法
应用岛津RAD SPEED医用诊断系统,患者的体位为仰卧位。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X线片拍摄,并对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
2结果
共有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21例,共31个髋关节。X线结果显示,31个髋关节中,头颈交界骨突髋关节5个,股骨头颈偏距减小髋关节18个,LCE角大于40°髋关节3个,股骨颈α角显示异常髋关节12个,股骨颈疝窝髋关节7个,髋臼缘与骨赘游离髋关节7个,髋臼缘增生硬化髋关节16例,髋臼指数等于0或者为负值的髋关节有5例。
3讨论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在1999年首次提出。该病的发病基础为髋关节解剖结构出现轻度发育异常,进而导致髋臼盂唇和股骨近端发生撞击,导致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的症状,最终发展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也是导致青年髋关节出现疼痛的重要原因[3]。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撞击可分为2种形式,分别是静态以及动态。静态形式不会随着运动的变化而改变,例如股骨头骨骺滑脱、创伤后畸形、Perthes病等出现的头臼不能匹配;动态形式为解剖结构发生细微异常,仅在运动中特定位置的髋关节不能匹配。按照解剖的情况,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可分为髋臼源性钳样撞击以及股骨头源性凸轮样撞击,临床上,很少出现单独发生其中一种撞击的情况,通常同时发生,称为混合型撞击[4]。
对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来说,首先要出现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才能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进行诊断,对解剖结构异常情况进行明确。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症状为腹股沟区疼痛,和运动有一定的关系,早期会有间歇性疼痛,慢慢发展为慢性迁延性疼痛。若对患者进行体检,可发现髋关节活动度明显下降,激发试验或者髋关节撞击试验显示为阳性。影像诊断的体位主要为标准骨盆正位,可加拍摄水平侧位片以及蛙式位片,若患者的X线片显示头颈交界处前方或者外侧出现骨性突起、深髋臼、透镜偏距缩小或者消失等情况,应该考虑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本研究中,X线结果显示,31个髋关节中,头颈交界骨突髋关节5个,股骨头颈偏距减小髋关节18个,LCE角大于40°髋关节3个,股骨颈α角显示异常髋关节12个,股骨颈疝窝髋关节7个,髋臼缘与骨赘游离髋关节7个,髋臼缘增生硬化髋关节16例,髋臼指数等于0或者为负值的髋关节有5例。头颈交界骨性突起、偏距缩小或者消失是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中股骨解剖异常最重要的表现。偏距异常、骨突情况在正位拍片中难以明确,需要加用蛙式位片对其进行明确。另外一个重要的征象为LCE角增大,可对髋臼的覆盖以及延伸情况予以清晰的反映。髋关节软骨面裸露时,影像便会显示关节面骨质硬化、髋臼盂唇发生变性骨化、边缘增生。当髋臼发生撞击,股骨头交界处还会发生囊性改变或者骨性凹陷的情况,也就是股骨头疝窝。当前,形成股骨头疝窝的原因仍然没有被明确。有研究学者认为[5],股骨颈疝窝的形成可能与凸轮样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有关。本实验说明,关节解剖中的股骨颈疝窝以及骨质硬化在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临床上,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时,要与髋关节退行性病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进行区分鉴别。髋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比较相似,关节间隙变窄,但是髋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主要发病年龄会大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年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为股骨头发生变形,可见小囊状透亮影,且周围出现硬化,影像学改变为股骨头发生变形或者囊变,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改变中股骨头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股骨头骨质的密度均匀,且没有出现囊变。
参考文献:
[1]柴丽敏,李志磊,张振华等.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X线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09(4):350-352.
[2]王刚.X线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1):75-77.
[3]蔡懿,储东辉,叶胜强等.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X线表现与分期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4):267-271.
[4]瞿鸿烽.x线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3):109-109.
[5]张开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延边医学,2014,19(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