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呼吸道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流感、猪支原体肺炎、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该病难诊断、难治疗,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该病病原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当前危害集约化猪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1临床症状。该病临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病猪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升高(40.5~41.5 ℃)、呼吸困难,耳及体侧等皮肤发绀,临死前从口、鼻中流出大量带血色的泡沫液体,死亡发生在24~36 h内,偶有猪突然死亡而无先兆症状。急性型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病程视肺部损害程度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而定。慢性型猪发生在急性症状消失以后,不发热,有程度不等的间歇性咳嗽,食欲废绝,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
1.2防治要点。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按照消毒规定对养猪场进行有效严格的消毒;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降低因污物发酵和腐败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猪呼吸系统的损害,尽量减少尘埃向空气的扩散;合理调节饲养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湿度;随时观察,发现患猪,立即进行隔离。二是尽早确诊,及时治疗。由于该菌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以免造成损失。经长期临床用药,常用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蒽诺沙星等,疗效显著。
2.猪流感
该病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对该病均易感。多发生于早春、晚秋、冬季等昼夜温差大的季节,气候变化是发生该病的主要诱因。
2.1临床症状。该病发病率高,临床上以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和迅速康复为特征。有些病猪还出现大便干燥、秘结、尿少、发黄等症状。
2.2防治要点。该病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可以在饲粮中添加利巴韦林或金刚烷胺和沙星类等药物,并配合柴胡注射液和头孢肌注进行治疗。
3.猪伪狂犬病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所引起的猪的一种发病急、传播迅速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这是因为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对生产危害较大。
3.1临床症状。20日龄以上的仔猪到断奶后小猪症状轻微,体温升高到41 ℃以上,呼吸短促,被毛凌乱,不食或食欲减少,耳尖发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4月龄左右的猪,发病后只有轻微症状,有数日的轻热,呼吸困难、流鼻汁,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的呈“犬坐”姿势,有时呕吐和腹泻;母猪有时出现厌食,便秘,震颤,惊厥,视觉消失或结膜炎,有的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死胎、木乃伊胎或流产,产下的仔猪初生体小、衰弱,弱胎2~3 d后死亡,流产发生率约为50%。
3.2防治要点。该病尚无药物治疗方法,因此该病主要以“防”为主。种公猪一年春秋2季各免疫1次,经产母猪在产前1月免疫,后备母猪则在配种前免疫。仔猪断奶时进行初次免疫,间隔5~6周再进行第2次免疫,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保护猪只直到上市。
4.猪支原体肺炎
该病又称猪气喘病、猪霉形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该病发生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寒冷、多雨、潮温、拥挤、通风不良或天气突变及饲料单一、猪只抗病率下降时,發病增高,症状也加重。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一般情况下,该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在流行暴发的早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猪只抵抗力降低,继发性病原体感染也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给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4.1临床症状。该病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该病的发生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型常为新发生该病的猪,尤以怀孕母猪及小猪为多见,呈急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伸舌,口鼻流沫,腹肋起伏运动(腹式呼吸)。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猪体温一般正常,如继发感染,则体温可升高。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病症状较重,病死率高,仔猪死亡率也较高。
4.2防治要点。一是预防。目前没有可应用的菌苗,所以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消灭该病。改善饲养条件,注意加强猪只抗病能力。圈舍要定期消毒,阻断传染源,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最好自繁自养,避免引进猪只时带进该病。如必须引进时,也要隔离观察,确认无疾病后再混入大群饲养。二是治疗。发病猪群可应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霉形体不敏感,不可用此类药物治疗。
(作者单位:156324建三江管理局胜利农场畜牧渔业公司)
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该病病原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当前危害集约化猪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1临床症状。该病临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病猪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升高(40.5~41.5 ℃)、呼吸困难,耳及体侧等皮肤发绀,临死前从口、鼻中流出大量带血色的泡沫液体,死亡发生在24~36 h内,偶有猪突然死亡而无先兆症状。急性型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病程视肺部损害程度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而定。慢性型猪发生在急性症状消失以后,不发热,有程度不等的间歇性咳嗽,食欲废绝,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
1.2防治要点。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按照消毒规定对养猪场进行有效严格的消毒;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降低因污物发酵和腐败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猪呼吸系统的损害,尽量减少尘埃向空气的扩散;合理调节饲养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湿度;随时观察,发现患猪,立即进行隔离。二是尽早确诊,及时治疗。由于该菌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以免造成损失。经长期临床用药,常用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蒽诺沙星等,疗效显著。
2.猪流感
该病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对该病均易感。多发生于早春、晚秋、冬季等昼夜温差大的季节,气候变化是发生该病的主要诱因。
2.1临床症状。该病发病率高,临床上以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和迅速康复为特征。有些病猪还出现大便干燥、秘结、尿少、发黄等症状。
2.2防治要点。该病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可以在饲粮中添加利巴韦林或金刚烷胺和沙星类等药物,并配合柴胡注射液和头孢肌注进行治疗。
3.猪伪狂犬病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所引起的猪的一种发病急、传播迅速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这是因为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对生产危害较大。
3.1临床症状。20日龄以上的仔猪到断奶后小猪症状轻微,体温升高到41 ℃以上,呼吸短促,被毛凌乱,不食或食欲减少,耳尖发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4月龄左右的猪,发病后只有轻微症状,有数日的轻热,呼吸困难、流鼻汁,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的呈“犬坐”姿势,有时呕吐和腹泻;母猪有时出现厌食,便秘,震颤,惊厥,视觉消失或结膜炎,有的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死胎、木乃伊胎或流产,产下的仔猪初生体小、衰弱,弱胎2~3 d后死亡,流产发生率约为50%。
3.2防治要点。该病尚无药物治疗方法,因此该病主要以“防”为主。种公猪一年春秋2季各免疫1次,经产母猪在产前1月免疫,后备母猪则在配种前免疫。仔猪断奶时进行初次免疫,间隔5~6周再进行第2次免疫,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保护猪只直到上市。
4.猪支原体肺炎
该病又称猪气喘病、猪霉形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该病发生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寒冷、多雨、潮温、拥挤、通风不良或天气突变及饲料单一、猪只抗病率下降时,發病增高,症状也加重。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一般情况下,该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在流行暴发的早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猪只抵抗力降低,继发性病原体感染也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给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4.1临床症状。该病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该病的发生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型常为新发生该病的猪,尤以怀孕母猪及小猪为多见,呈急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伸舌,口鼻流沫,腹肋起伏运动(腹式呼吸)。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猪体温一般正常,如继发感染,则体温可升高。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病症状较重,病死率高,仔猪死亡率也较高。
4.2防治要点。一是预防。目前没有可应用的菌苗,所以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消灭该病。改善饲养条件,注意加强猪只抗病能力。圈舍要定期消毒,阻断传染源,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最好自繁自养,避免引进猪只时带进该病。如必须引进时,也要隔离观察,确认无疾病后再混入大群饲养。二是治疗。发病猪群可应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霉形体不敏感,不可用此类药物治疗。
(作者单位:156324建三江管理局胜利农场畜牧渔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