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金融混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尽管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科学设计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需要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就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而言,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应当是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经济效应;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9107(2006)04--0055--05
作为混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按照金融业的内在规律,无论是从金融服务需求的便利偏好出发,还是从金融服务供应的规模经济的要求考虑,全能化、综合化或一体化均应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前,金融业天然处于一种混业的状态。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只不过是此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为设定的结果。
1999年11月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金融分业制度的始作佣者最终放弃了这一制度,而曾经追随美国实行过分业经营的发达国家也已经全部废止了分业经营。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是20世纪80年代废止的,英国、加拿大是通过1986和1992年两次大爆炸改革完成的,日本在1997年实施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欧洲大陆法系的发达国家则一直实行的是全能银行制。凡此种种,都说明金融混业经营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那么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只有对其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经济效应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制目前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绝不是一种偶然或巧合,它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竞争博弈中的动态最优选择。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内在的经济学动因。
(一)金融控股公司与规模经济
金融控股公司从理论上讲有成本优势,它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具体表现是,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单位净收益上升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界掀起了一股购并狂潮: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合并,总资产超过6 000亿元;瑞士信贷银行和联合银行合并,总资产超过6 700亿美元,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等等。国际金融机构从传统单一结构向集团化和大型化的方向发展,银行间的合并风潮反映了这一特征,美国和日本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变化代表了这一新潮流。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规模效应是这些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形成的动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美洲银行和国民银行合并后,通过使用共同的资料库,实现多种产品的联合销售,在两年内可节约经营成本13亿美元。
金融控股公司存在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1)在金融控股公司的体系下,银行、证券、保险各个部门之间的目标客户有许多是重叠的,因而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共享客户资源,通过交叉销售获得规模效应。(2)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将管理客户关系所发生的固定费用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3)由于金融资产的同质性,不同金融部门的资本、信息、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可以互动和共享,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提高。
(二)金融控股公司与范围经济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以不同的业务单位间分摊成本,当不同的业务由一个机构来提供时,如果它的成本比多个机构来提供时的成本小,就具有了所谓的范围经济。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其业务领域广泛,服务全面,能取得更多的范围经济的效益。在“金融百货公司”或“金融超级市场”中,客户可以同时得到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例如,一个申请贷款购买汽车的客户会同时办理人身和车辆保险业务;与此类似,办理房屋抵押贷款的户主也会同时办理相应的保险业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许多金融控股公司大力开发销售标准化人寿保险业务,也正是由于客户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才开办的,而单一经营的金融机构就不能取得这种范围经济效益。据计算,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销售网点多,客户稳定,易于开展业务,它经办同样保险业务,其成本仅为单一保险公司的1/3。
金融控股公司合并的各方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客户群、经销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来扩大经销网络,增加销售额。其理论根据是一家银行的某种产品(如信用卡)的客户是它其他产品(例如汽车贷款)的理想“销售”对象。c4,比如,花旗银行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拥有广大的客户基础,有3000个分支机构,在居民与企业存贷款、外汇交易、贸易融资、信用卡发行等方面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旅行者集团可以利用这些客户,推销其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人寿基金,物业保险、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特别是可以利用花旗银行的庞大海外机构及影响,来弥补自己海外业务方面的不足。而花旗银行可以利用旅行者集团在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特别是保险方面的广大客户,推销其消费者贷款、信托、外汇买卖、债券交易等产品和服务。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之所以产生协同效应,是因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不同金融实体(银行、证券、保险)运用各自的竞争优势和资源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协调行动,实现了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上的价值增值,即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
为了考察金融控股公司基于协同效应下的潜在收益,考虑如下模型:
二、我国不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现状
我国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不允许同一法人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项中任何两项不同的业务,也不允许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控制、渗透。然而由于历史的、行政的或监管法规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现阶段仍存在着形态各异的金融控股公司。
(一)中信公司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成立于1979年,是我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目前该公司并列控制着16个直属公司、10个地区公司、7个海外子公司、3个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个下属公司,涉及海外或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实业、物业、旅游以及贸易等行业。中信公司几个重要的金融子公司是:中倌实业银行、中兴信托公司、中信证券公司、中信期货经纪公司、中信嘉华银行以及信诚保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经济效应;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9107(2006)04--0055--05
作为混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按照金融业的内在规律,无论是从金融服务需求的便利偏好出发,还是从金融服务供应的规模经济的要求考虑,全能化、综合化或一体化均应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前,金融业天然处于一种混业的状态。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只不过是此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为设定的结果。
1999年11月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金融分业制度的始作佣者最终放弃了这一制度,而曾经追随美国实行过分业经营的发达国家也已经全部废止了分业经营。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是20世纪80年代废止的,英国、加拿大是通过1986和1992年两次大爆炸改革完成的,日本在1997年实施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欧洲大陆法系的发达国家则一直实行的是全能银行制。凡此种种,都说明金融混业经营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那么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只有对其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经济效应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制目前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绝不是一种偶然或巧合,它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竞争博弈中的动态最优选择。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内在的经济学动因。
(一)金融控股公司与规模经济
金融控股公司从理论上讲有成本优势,它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具体表现是,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单位净收益上升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界掀起了一股购并狂潮: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合并,总资产超过6 000亿元;瑞士信贷银行和联合银行合并,总资产超过6 700亿美元,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等等。国际金融机构从传统单一结构向集团化和大型化的方向发展,银行间的合并风潮反映了这一特征,美国和日本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变化代表了这一新潮流。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规模效应是这些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形成的动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美洲银行和国民银行合并后,通过使用共同的资料库,实现多种产品的联合销售,在两年内可节约经营成本13亿美元。
金融控股公司存在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1)在金融控股公司的体系下,银行、证券、保险各个部门之间的目标客户有许多是重叠的,因而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共享客户资源,通过交叉销售获得规模效应。(2)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将管理客户关系所发生的固定费用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3)由于金融资产的同质性,不同金融部门的资本、信息、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可以互动和共享,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提高。
(二)金融控股公司与范围经济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以不同的业务单位间分摊成本,当不同的业务由一个机构来提供时,如果它的成本比多个机构来提供时的成本小,就具有了所谓的范围经济。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其业务领域广泛,服务全面,能取得更多的范围经济的效益。在“金融百货公司”或“金融超级市场”中,客户可以同时得到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例如,一个申请贷款购买汽车的客户会同时办理人身和车辆保险业务;与此类似,办理房屋抵押贷款的户主也会同时办理相应的保险业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许多金融控股公司大力开发销售标准化人寿保险业务,也正是由于客户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才开办的,而单一经营的金融机构就不能取得这种范围经济效益。据计算,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销售网点多,客户稳定,易于开展业务,它经办同样保险业务,其成本仅为单一保险公司的1/3。
金融控股公司合并的各方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客户群、经销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来扩大经销网络,增加销售额。其理论根据是一家银行的某种产品(如信用卡)的客户是它其他产品(例如汽车贷款)的理想“销售”对象。c4,比如,花旗银行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拥有广大的客户基础,有3000个分支机构,在居民与企业存贷款、外汇交易、贸易融资、信用卡发行等方面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旅行者集团可以利用这些客户,推销其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人寿基金,物业保险、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特别是可以利用花旗银行的庞大海外机构及影响,来弥补自己海外业务方面的不足。而花旗银行可以利用旅行者集团在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特别是保险方面的广大客户,推销其消费者贷款、信托、外汇买卖、债券交易等产品和服务。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之所以产生协同效应,是因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不同金融实体(银行、证券、保险)运用各自的竞争优势和资源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协调行动,实现了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上的价值增值,即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
为了考察金融控股公司基于协同效应下的潜在收益,考虑如下模型:
二、我国不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现状
我国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不允许同一法人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项中任何两项不同的业务,也不允许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控制、渗透。然而由于历史的、行政的或监管法规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现阶段仍存在着形态各异的金融控股公司。
(一)中信公司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成立于1979年,是我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目前该公司并列控制着16个直属公司、10个地区公司、7个海外子公司、3个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个下属公司,涉及海外或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实业、物业、旅游以及贸易等行业。中信公司几个重要的金融子公司是:中倌实业银行、中兴信托公司、中信证券公司、中信期货经纪公司、中信嘉华银行以及信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