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显微外科,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其显微外科基本技术与临床已相当成熟.显微外科的兴起与发展无疑对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早已成为修复与重建、组织与器官移植、再植与再造等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医学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机 构】
:
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显微外科,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其显微外科基本技术与临床已相当成熟.显微外科的兴起与发展无疑对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早已成为修复与重建、组织与器官移植、再植与再造等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医学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他文献
1963年1月,陈中伟教授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断肢再植,这一成就推动了我国显微外科的出现和发展,成为20世纪外科领域发展的里程碑.操作从宏观进入微观,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各学科的发展.而当时显微外科发展的蒸蒸日上,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投身这一领域.年轻一代在学习、继承老一辈事业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显微外科的发展。
目的 探讨不同修复方法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Ⅰ期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评价其临床效果. 方法对199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7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Ⅰ期修复与重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修复方法:局部皮瓣修复78例;局部皮瓣加游离植皮50例;邻近组织瓣修复加游离植皮40例;肌皮瓣20例;肌皮瓣加局部皮瓣或游离植皮21例;游离组织瓣移植41例;游离组织瓣加邻近组织瓣修复8例;组织
目的 研究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侧成人足踝标本经胴动脉注入红色乳胶液,解剖观测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在足内侧区的分布、起源等.临床设计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2 cm~9cm×4 cm.结果 足底内侧动脉向<足母>展肌和趾短屈肌肌间隙内发出2支相对恒定的足底内侧皮穿支,供养足底内侧皮瓣;向<足母>展肌和舟楔
目的 报道应用外科皮瓣修复踝跟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原因导致踝跟部的组织缺 损情况,分别采用足背皮瓣、小腿内侧逆行皮瓣、跖底内侧皮瓣进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28例,并从踝跟部负重、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评价其效果.结果 临床应用28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8个月,三种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能够满足踝跟部的负重与行走,无溃疡发生.结论 应用外科皮瓣能较好的修复踝跟部软组织缺损,小腿内侧逆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年第32卷第3期发表了庞水发总编辑等撰写的专论:显微外科在手外科的应用与进展。
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各地显微外科学分会、各有关单位、有关专家:中国显微外科的发展凝聚着老一辈显微外科专家创业、开拓的艰辛与卓越的学术思想与杰出成就。为了弘扬老一辈专家无私的奉献精神及为我国显微外科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激励后人,进一步推动我国显微外科事业的更大发展,经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研究并报请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批准,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决定设立“中国
患者男,48岁,因右肱骨骨折术后3年,右上臂肿物渐进性增大半年于2010年2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右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于当地医院行切开复位、钢板加克氏针(一根)内固定术.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取内固定物,未能取出内固定之钢板及克氏针.术后1周患者右上臂下段内侧开始出现一约核桃大小的肿块,并缓慢增大。
皮瓣移植手术,不仅在临床各科已广为应用,而且更成为修复和重建各种组织缺损的重要手段.在上世纪70年代,皮瓣移植手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2年5月,Harri将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用于临床获得成功,1973年1月.Daniel吻合血管的腹股沟皮瓣移植成功,以及1973年3月,杨东岳和顾玉东等采用吻合血管的下腹部皮瓣移植修复面颊部组织缺损获得成功,这些重大创新,在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上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
足踝部常因创伤、烧伤及血管病变等原因导致软组织缺损,溃疡形成,且该部软组织移动性差,血运欠佳,临床处理较为棘手[1].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们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8例,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钝性暴力所致肢体动脉闭合性损伤,因肢体远端常有侧支循环的存在,缺血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从而延误治疗.自1995年3月至2009年3月我们在临床上收治肢体大动脉闭合性损伤45例,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