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化生存与当代城市书写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x_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早在1982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就在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中首次创造出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后来被广泛用于指称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随着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人生存的一种奠基性技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或深或浅地置身于某种赛博化生存中。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交往只能依赖于各种现实化的媒介,并只有生活现实一个维度;而网络技术催生出的种种泛赛博空间广泛应用之后,对于与新技术有着天然亲缘性的年轻一代来说,网络生存的意义俨然已经比现实生存更精彩、更重要,在其个人生活中占据着更大的比重。诚然,赛博空间能源源不断地为投身者提供自由的幻觉,提供新的身份,提供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只要看看那么多人热衷于在虚拟现实中交友、恋爱甚至于展开人生,只要看看那么多年轻人热衷于二次元文化,就知道赛博空间如何深入地形塑着我们的生存了。
  赛博空间无疑与高科技城市如影随形,它们是合二为一的关系。当代城市文学如何书写赛博空间所带来的生活转型?如何表现赛博空间对当代青年精神的塑形和投影?这是一个值得持续聚焦的话题。在我们看来,青年作家马亿的短篇小说《21楼的风景》就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探索。
  读者轻易便能发现这篇作品对泛赛博化社交的显影。主人公方念和婉华因为豆瓣上的“共享猫”小组而结识,这种网络社交方式在当下城市青年中具有相当典型性。婉华外出度假,将家和猫一并“共享”给经由计算机大数据系统所匹配的同类方念,从而串起三个当代大都会青年的生活困境和命运故事。我们会注意到,小说中泛赛博空间之外,又密布了诸如互联网失业潮、P2P暴雷、网贷热等近年具有现象性的社会问题。当赛博空间为当代青年提供了看似唾手可得的自由时,作者不忘提醒,它依然无往而不在地存在于现实桎梏中。
  曾经,赛博空间被作为一种科幻和乌托邦来想象,可是在当下中国,在马亿笔下,赛博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实,他的写作也努力使其变成一种赛博现实主义。所谓赛博现实主义是指作者直面了当代青年生存方式的泛赛博化,却并不对赛博空间加以浅薄的美化或丑化,而是始终意识到赛博生存着的青年,依然深刻地受制于难以超越的外部现实。因此,《21楼的风景》是以鲜明的现实意识去介入赛博化生存这一崭新现象的写作,作者没有流于消费猎奇或颓废感伤,他追问的依然是“新青年,何处去”的现代性命题。
  【责任编辑】  邹 军
  作者简介:
  陈培浩,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特支人才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广东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已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文艺争鸣》 《中国文学研究》《中国作家》《作家》《文艺报》《江汉学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论文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已出版《迷舟摆渡》《阮章竞评传》《互文与魔镜》《歌谣与中国新诗——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岭东的叙事与抒情》等著作。曾获《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王威廉,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文学博士。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生活课》《倒立生活》等,作品被翻译为英、韩、日、俄等文字。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學奖、花城文学奖、广东鲁迅文艺奖等。
其他文献
打开《鸭绿江》过往的合订本,重新翻读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人事厂长》,仿佛又迈进20世纪80年代之初的工厂大门,机器轰鸣的是改革奋进之声,目不暇给的是万象更新之貌,跌宕斑斓的是思想蜕变之波。蒋子龙大刀阔斧的叙述风采,集聚之前《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等名篇曾经有过的金属般光芒,开辟着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作品的崭新天地,使《鸭绿江》自创刊以来一贯重视的工人创作或工业题材作品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期刊
在备受关注的“铁西三剑客”里,双雪涛的创作比较突出。这不仅是因为他写作的时间较长,也缘于他对80后作家迟迟无法摆脱的青春病的审慎反思。在《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等小说中,他以独特的故事架构与人物塑造展示了与东北有关的一切,而在2019年7月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短篇小说集《猎人》里,双雪涛则更关注东北之外的事物,他携带着来自东北地域深处的血缘因子与文化气息,将短篇小说创作向更开阔处掘进,也在
期刊
主持人语:  描述张新颖的写作是困难的。《斜行线》《谈话录》固然是王安忆研究的重要贡献,但又何尝不是张新颖“以王安忆为方法”来描述、观察当代文学历史和现状的途径呢?然而张新颖又绝非那种在文学现场奔突、呐喊的猛士,他常会返回书斋重新梳理写作、知识和意义的前世和今生,于是便有了《沈从文的后半生》和《沈从文的前半生》。坦率地说,在这样的时代里,用“学术”之类的词汇来称赞此种写作反倒显得有些轻浮。在历史、
期刊
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人类从荒野走向文明的智慧造物,城市是人类从与自然直接对抗的前现代社会转向以精密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协作体系的结果。城市天然具有冷凝的智力崇拜倾向,城市的高楼、交通、饮食、娱乐都比前现代的乡野更舒适、便捷,也更局促与压抑。因此,城市是一束现代之光,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商厦间照耀出璀璨的文明夜景。但是在这城市之光背后,有一片大面积的黑暗和沉默。科技负责想象和催生一个光芒璀璨到令人震惊的城市
期刊
在拜读王充闾先生的新著《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的过程中,我就想起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论述的“基底”:“诗”与“思”的一体性以及“诗”“思”“史”三者“生命体”性质的不可分割。这实际上是这部著作的主体性在我的领会中的客观反映。的确,《诗外文章》的思想与艺术分析的骨干和有关的论述,都贯穿着这种思想文化品质。这一点的详细论证,我且留待后续段落里来申说,这里先从著作的产生说起。  惟博学者
期刊
王陆散文中的部分内容是往回走的,越过生命的起点,脚步还没停顿下来。这里有意思的是,他好像是进入了前历史,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是的话,他绝对不在自我生命的经验以外,特别直接、特别具体可触的人和事物,总会随着他朝向过去的回返而纷纷涌现,他的散文,就不那么轻松,带着点苍老的味道。我说的苍老已剔除了生物学上的意义,有些人一出生就老了,肯定不是指他身体的老态龙钟,不是指衰老。我更愿意视为一种生命累积的结果,
期刊
1  马忠义进了有家咖啡馆。喘气,呼吸急促,脸白眼赤,喘得费力。他在沙发上坐下后,两只眼球要迸出眼眶,身体抖动如筛,其幅度与频率,不会比一个酒精深度依赖者好多少。“给我一杯……”被话呛着了。人几乎要窒息,用力咳嗽,手指在饮料牌上猛力戳着。  服务员理解了。迅速端来一杯拿铁咖啡。马忠义两口喝完,又要了一杯。喝得太猛,热从食管直插胃部。赶紧再要了一杯冰水。  马忠义的脸又圆又亮,晕暗的光线下,像一轮月
期刊
1  陈培浩:很高兴一起来作关于路魆新作《窃声》的对话。这篇小说有一种神秘迷离的气质,通过写“我”在神秘乐园小区的奇遇,构造了一个当代寓言,挺有想法的。小说开篇就暗示了它的读法,即我们不能将它作为一个写实小说来读,而应该注意到它的梦游气质及其生发的隐喻、象征。小说开篇写道:“三更半夜,有一头长颈鹿模样的动物,从窗外伸进长长的脑袋,趁我睡得迷迷糊糊时在我那乱成野草的头发上啃了一口。我惊醒,跳起,扯亮
期刊
一  这些钢铁从生活的平面凸现出来,用它们的  坚硬来界定忍耐和爆发  它是这个冬天的中心  有凝聚的力量  让所有生活里的行走  有了骨骼和钙  这些钢铁是如何凝聚到一起的  那种塑造的力量泰山压顶  我感受到了所有的重量  都压向这个中午  压向我单薄的中年  不断挤压  让破旧的我成为坐标  成为与昨天对话的方式  二  一面齿轮的墙壁  锐角的尖利毫不退让  钝角的浑然不知是一种大智若愚 
期刊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80后、90后作家的写作大致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是青春自我的叙事,一种是以生产“爽文”为主的网络文学。前者携带着青春荷尔蒙的能量,可以视作作者自我的狂飙——借写作“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后者则尝试打通互联网任督二脉,着力激发读者“爽”的快感机制,哪怕有一天“终将腐朽”。贝尔纳·亨利·列维在《萨特的世纪——哲学研究》中通过萨特的《什么是文学?》中谈到了文学的介入问题:“第一个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