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披戎装,尽是千秋家国梦。由黄埔军校走出的军事英才到共和国大将,从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成为智勇双全誉为强大国防奠基元勋,陈赓将军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浓浓强军梦,缔造国防现代化
1952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从朝鲜前线应召回国。当陈赓急匆匆来到中南海会议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已经坐在那里了,陈赓一进会议室就向他们问好,心急地问:“叫我从战场回来,有急事吗?”“陈赓,党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工程学院,你看怎么样?”周恩来问他。“那太好了!”陈赓兴奋地回答。毛泽东问陈赓:“你看谁来办合适?”还没等陈赓表态,毛泽东接着说,“就由你来办吧!你去创办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陈赓身经百战,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优秀的政治素养,而且还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创办军事院校,陈赓是最合适的人选,毛泽东对此深信不疑。1952年7月11日,毛泽东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然而摆在陈赓面前的是,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困难吓不倒陈赓,他对工作人员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创业是艰难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够从无到有。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1952年9月1日,陈赓院长在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已“怀胎”,明年“出世”,它将在我国建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任务紧迫,陈赓用边建边教边学的办法,即建校舍、请教授、招生开课同步进行。经过一年的艰辛筹备,选址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拔地而起,于1953年9月1日正式开学。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亲自为该校题写训词。钱学森在参观哈军工后说:“这么短的时间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当时,调一名知名教授如同现在调一名部长,需要国务院总理的批准同意,陈赓一趟一趟登总理的门,急着要签字的他,有一次甚至把周总理堵在卫生间门口,并且跟总理说:“您不签字,我就不走。”陈赓以非凡之举为哈军工请来大批的优秀教授和专家学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国防人才,其中部分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及航天事业的创始骨干。陈赓善待“知识英雄”一直传为佳话,军事工程学院由知识分子和将军治校,许多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干部看不惯喝洋墨水的老教师,陈赓耐心细致地做说服工作,响亮提出“两老”办院,就是依靠老干部,老教师,上上下下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陈赓说,你鏖战在太行山,他留学在旧金山;既要承认“长征二万五”,也要尊重“十年寒窗苦”。并分批召集“两老”看“将相和”。哈军工创办之初,陈赓常给院校领导念叨一句治校名言:在学校,学员是“吃饭吃菜”的,教员是“做饭做菜”的,领导是“端盘子”的。尔后,陈赓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之职,为我国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多方奔走,为国防现代化日夜操劳。多年后,钱学森在深情回忆陈赓时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件事的是陈赓大将。”陈赓大将逝世时,董必武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了一首挽联:“从军原是为人民,百战勋劳总不矜……”
悠悠桑梓情,躬行实践真模范
1960年3月15日,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大跃进的热浪席卷着湘中大地。曾经是绿色原野的锦绣江南,到处是一片片裸露着的黄土。陈赓大将坐在车里,两眼凝视车窗外的家乡大地,多少年来,他魂牵梦绕想回家乡看看,这次他终于和妻子傅涯一起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湘乡。
陈赓大将参观了湘乡县城区,城郊部分工厂,云门寺,东郊公社园林化地区。上午11时,陈赓来到老家龙洞公社泉湖大队陈家湾。由于他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加上患过心肌梗塞,行走十分艰难,但他依然撑着拐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他来之前,听说由于“大跃进”刮共产风,办公共食堂,弄得一些地方严重缺粮,有的人不得不用野菜充饥。但他这天看望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是白米做饭,有鱼有肉。而从乡亲们的面黄肌瘦,难以舒展笑容的表情中他似乎察觉了什么。他突然对陪同的负责人说:“我今天不看锅里的饭,请你们打开米桶和谷仓。”结果家家米桶里没有米,谷仓里没有稻谷。陈赓顿时严峻地对县里的负责同志说:“蒋介石瞒不过我,日本鬼子也骗不过我,你们哄得过我吗?”陪同的负责人十分难过地说:“由于我们工作没做好,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不让您看了伤心,县里专门调拨了一点米,猪肉和鱼发给陈家湾的每家每户……”
陈赓打断他的话说:“农村出现的困难,责任不完全在你们,但作为基层的负责同志,任何时候都要讲真情,说实话,如果大家弄虚作假,只能导致更大恶果。”接着,他在生产队食堂与乡亲们共餐叙谈,以所了解的情况与县负责人交换意见,殷殷嘱托要关心社员群众的生产生活。
陈赓大将戎马一生,出生入死闹革命,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十年了,现在看到乡亲们如此贫困,没有摆脱饥饿,内心十分不安。他总想为家乡的建设添上一砖一瓦,后来与有关部门协商,从部队退役的物资中,调来10辆汽车,10匹军马,交给了湘乡县政府。从此,湘乡组建了第一个车队,第一个畜牧场,为湘乡的经济发展做了宝贵的贡献。
拳拳儿女心,点点滴滴都是爱
陈赓大将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前妻王根英1939年3月8日壮烈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陈赓当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有写日记习惯的陈赓强忍悲痛在日记中写道:“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此后一个多月,他中断了日记的写作,还对战友说:“我要为她守节三年!”果然,陈赓在王根英牺牲三年后才重新考虑再组家庭。1943年2月,由刘伯承和邓小平主婚,陈赓和傅涯在河北赤岸成为一对革命伴侣。因为王根英牺牲,他们的长子陈知非从小在上海外婆家长大,1946年陈知非17岁时,陈赓托党组织才把他从上海找到,几经周折,带到了解放区。那天晚上,父子搂着走着,陈赓让儿子知非睡在一张炕上,他从头到脚细细地抚摸着儿子,摸了一遍又一遍,一会儿盖被子,一会儿盖毯子,一片砥犊情深。
陈赓和夫人傅涯像对待亲妈妈一样尊敬王根英的妈妈,称知非的外婆为妈妈,傅涯视知非如同己出。陈赓在上海治病的日子里,依旧像以前一样,和傅涯带上孩子们去看外婆,亲热地叫:“妈妈”。陈赓拉着岳母的手问寒问暖,问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陈赓还要询问儿女们见到外婆,向外婆问好了吗?孩子们说:“外婆听不懂普通话,叫她外婆,她不吭声。”陈赓就叫儿女们用上海话喊:“阿婆好!”当时年幼的知建很俏皮,再去外婆家,就故意学说上海话,大着嗓门喊:“萝卜。”听起来和“阿婆”音相近,耳朵有点背的外婆一听到上海话,高兴地笑起来。老人家逢人就说:“陈赓真是良心好啊!难为他老想着我,老照顾我。”
陈赓大将在外考察指导工作期间,总要抽空给妻子傅涯写信。1957年4月6日,勘察宁、沪、杭地区和舟山后,陈赓给夫人的第三封信写道:“亲爱的涯:……准备在杭州停两天,然后再去南京,大约12日以前可以抵家。我想您及儿女们已想得发疯,现在归心似箭。回家时小涯子大概已不认识爸爸了。祝你们好,吻你及建进庶涯!您的赓”。每每念及此,陈赓大将的家国情怀,常常令傅涯夫人泪眼模糊。
陈赓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耐心教育儿女们要艰苦朴素,在学校里要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搞好团结,不要有半点特殊化的思想。他要求孩子们穿衣服不要追求时尚,往往一件衣服要穿上好几年,老大穿了给老二,缝缝补补再给老三老四。不管工作多忙,回家总要抽时间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发现错别字,他就让孩子们自己查字典纠正过来,让孩子养成一种认真的习惯。那时候,人们都在议论军衔,在北京育英学校上学的知建问陈赓:“爸爸,你是什么将啊?”陈赓诙谐地说:“我是辣椒酱啊!”儿子不解地问:“我同学的爸爸是少将,中将,上将,爸爸为什么是辣椒酱啊?”陈赓笑着回答:“湖南人爱吃辣椒酱啊!”由于陈赓的言传身教,陈知建,陈知庶,陈知涯先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这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段佳话。
浓浓强军梦,缔造国防现代化
1952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从朝鲜前线应召回国。当陈赓急匆匆来到中南海会议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已经坐在那里了,陈赓一进会议室就向他们问好,心急地问:“叫我从战场回来,有急事吗?”“陈赓,党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工程学院,你看怎么样?”周恩来问他。“那太好了!”陈赓兴奋地回答。毛泽东问陈赓:“你看谁来办合适?”还没等陈赓表态,毛泽东接着说,“就由你来办吧!你去创办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陈赓身经百战,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优秀的政治素养,而且还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创办军事院校,陈赓是最合适的人选,毛泽东对此深信不疑。1952年7月11日,毛泽东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然而摆在陈赓面前的是,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困难吓不倒陈赓,他对工作人员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创业是艰难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够从无到有。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1952年9月1日,陈赓院长在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已“怀胎”,明年“出世”,它将在我国建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任务紧迫,陈赓用边建边教边学的办法,即建校舍、请教授、招生开课同步进行。经过一年的艰辛筹备,选址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拔地而起,于1953年9月1日正式开学。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亲自为该校题写训词。钱学森在参观哈军工后说:“这么短的时间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当时,调一名知名教授如同现在调一名部长,需要国务院总理的批准同意,陈赓一趟一趟登总理的门,急着要签字的他,有一次甚至把周总理堵在卫生间门口,并且跟总理说:“您不签字,我就不走。”陈赓以非凡之举为哈军工请来大批的优秀教授和专家学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国防人才,其中部分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及航天事业的创始骨干。陈赓善待“知识英雄”一直传为佳话,军事工程学院由知识分子和将军治校,许多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干部看不惯喝洋墨水的老教师,陈赓耐心细致地做说服工作,响亮提出“两老”办院,就是依靠老干部,老教师,上上下下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陈赓说,你鏖战在太行山,他留学在旧金山;既要承认“长征二万五”,也要尊重“十年寒窗苦”。并分批召集“两老”看“将相和”。哈军工创办之初,陈赓常给院校领导念叨一句治校名言:在学校,学员是“吃饭吃菜”的,教员是“做饭做菜”的,领导是“端盘子”的。尔后,陈赓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之职,为我国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多方奔走,为国防现代化日夜操劳。多年后,钱学森在深情回忆陈赓时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件事的是陈赓大将。”陈赓大将逝世时,董必武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了一首挽联:“从军原是为人民,百战勋劳总不矜……”
悠悠桑梓情,躬行实践真模范
1960年3月15日,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大跃进的热浪席卷着湘中大地。曾经是绿色原野的锦绣江南,到处是一片片裸露着的黄土。陈赓大将坐在车里,两眼凝视车窗外的家乡大地,多少年来,他魂牵梦绕想回家乡看看,这次他终于和妻子傅涯一起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湘乡。
陈赓大将参观了湘乡县城区,城郊部分工厂,云门寺,东郊公社园林化地区。上午11时,陈赓来到老家龙洞公社泉湖大队陈家湾。由于他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加上患过心肌梗塞,行走十分艰难,但他依然撑着拐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他来之前,听说由于“大跃进”刮共产风,办公共食堂,弄得一些地方严重缺粮,有的人不得不用野菜充饥。但他这天看望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是白米做饭,有鱼有肉。而从乡亲们的面黄肌瘦,难以舒展笑容的表情中他似乎察觉了什么。他突然对陪同的负责人说:“我今天不看锅里的饭,请你们打开米桶和谷仓。”结果家家米桶里没有米,谷仓里没有稻谷。陈赓顿时严峻地对县里的负责同志说:“蒋介石瞒不过我,日本鬼子也骗不过我,你们哄得过我吗?”陪同的负责人十分难过地说:“由于我们工作没做好,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不让您看了伤心,县里专门调拨了一点米,猪肉和鱼发给陈家湾的每家每户……”
陈赓打断他的话说:“农村出现的困难,责任不完全在你们,但作为基层的负责同志,任何时候都要讲真情,说实话,如果大家弄虚作假,只能导致更大恶果。”接着,他在生产队食堂与乡亲们共餐叙谈,以所了解的情况与县负责人交换意见,殷殷嘱托要关心社员群众的生产生活。
陈赓大将戎马一生,出生入死闹革命,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十年了,现在看到乡亲们如此贫困,没有摆脱饥饿,内心十分不安。他总想为家乡的建设添上一砖一瓦,后来与有关部门协商,从部队退役的物资中,调来10辆汽车,10匹军马,交给了湘乡县政府。从此,湘乡组建了第一个车队,第一个畜牧场,为湘乡的经济发展做了宝贵的贡献。
拳拳儿女心,点点滴滴都是爱
陈赓大将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前妻王根英1939年3月8日壮烈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陈赓当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有写日记习惯的陈赓强忍悲痛在日记中写道:“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此后一个多月,他中断了日记的写作,还对战友说:“我要为她守节三年!”果然,陈赓在王根英牺牲三年后才重新考虑再组家庭。1943年2月,由刘伯承和邓小平主婚,陈赓和傅涯在河北赤岸成为一对革命伴侣。因为王根英牺牲,他们的长子陈知非从小在上海外婆家长大,1946年陈知非17岁时,陈赓托党组织才把他从上海找到,几经周折,带到了解放区。那天晚上,父子搂着走着,陈赓让儿子知非睡在一张炕上,他从头到脚细细地抚摸着儿子,摸了一遍又一遍,一会儿盖被子,一会儿盖毯子,一片砥犊情深。
陈赓和夫人傅涯像对待亲妈妈一样尊敬王根英的妈妈,称知非的外婆为妈妈,傅涯视知非如同己出。陈赓在上海治病的日子里,依旧像以前一样,和傅涯带上孩子们去看外婆,亲热地叫:“妈妈”。陈赓拉着岳母的手问寒问暖,问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陈赓还要询问儿女们见到外婆,向外婆问好了吗?孩子们说:“外婆听不懂普通话,叫她外婆,她不吭声。”陈赓就叫儿女们用上海话喊:“阿婆好!”当时年幼的知建很俏皮,再去外婆家,就故意学说上海话,大着嗓门喊:“萝卜。”听起来和“阿婆”音相近,耳朵有点背的外婆一听到上海话,高兴地笑起来。老人家逢人就说:“陈赓真是良心好啊!难为他老想着我,老照顾我。”
陈赓大将在外考察指导工作期间,总要抽空给妻子傅涯写信。1957年4月6日,勘察宁、沪、杭地区和舟山后,陈赓给夫人的第三封信写道:“亲爱的涯:……准备在杭州停两天,然后再去南京,大约12日以前可以抵家。我想您及儿女们已想得发疯,现在归心似箭。回家时小涯子大概已不认识爸爸了。祝你们好,吻你及建进庶涯!您的赓”。每每念及此,陈赓大将的家国情怀,常常令傅涯夫人泪眼模糊。
陈赓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耐心教育儿女们要艰苦朴素,在学校里要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搞好团结,不要有半点特殊化的思想。他要求孩子们穿衣服不要追求时尚,往往一件衣服要穿上好几年,老大穿了给老二,缝缝补补再给老三老四。不管工作多忙,回家总要抽时间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发现错别字,他就让孩子们自己查字典纠正过来,让孩子养成一种认真的习惯。那时候,人们都在议论军衔,在北京育英学校上学的知建问陈赓:“爸爸,你是什么将啊?”陈赓诙谐地说:“我是辣椒酱啊!”儿子不解地问:“我同学的爸爸是少将,中将,上将,爸爸为什么是辣椒酱啊?”陈赓笑着回答:“湖南人爱吃辣椒酱啊!”由于陈赓的言传身教,陈知建,陈知庶,陈知涯先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这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