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高度概括地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单靠老师传授的知识,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自学能力 教学 培养
传统的现行的课程实施中,以教师教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记忆、模仿,被动的机械训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的教学模式,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學会”转化为“会学”。
一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让学生战胜自我投入进去,坚持到底,争取成功。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比如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
教师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二师生互动与自学能力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向老师质疑、请教,并展示自己的学习品质。老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熟知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认为简单的问题,在某些学生那里可能成为难题;而教师觉得可以忽略的问题,学生可能很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及思考的角度,充分开展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独立习得的能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需要充分的师生交流,创造浓厚的探究氛围。例如,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讨论时学生都各抒己见,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再由教师作必要的点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开放课堂,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
自学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并注重对学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形成自学能力。教师要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教师要给学生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日常学习中,不管是学什么,都必须要有时间,如果没有时间,那么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所以,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教师要及时组织多项交流。生活学习都离不开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从而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最终达到进步的目的。教师要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及时的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总之,学生自学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学的信息及时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在自学中,开始还不知道自己的自学方法是对是错,对于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必须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关键词:自学能力 教学 培养
传统的现行的课程实施中,以教师教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记忆、模仿,被动的机械训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的教学模式,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學会”转化为“会学”。
一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让学生战胜自我投入进去,坚持到底,争取成功。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比如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
教师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二师生互动与自学能力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向老师质疑、请教,并展示自己的学习品质。老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熟知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认为简单的问题,在某些学生那里可能成为难题;而教师觉得可以忽略的问题,学生可能很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及思考的角度,充分开展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独立习得的能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需要充分的师生交流,创造浓厚的探究氛围。例如,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讨论时学生都各抒己见,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再由教师作必要的点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开放课堂,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
自学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并注重对学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形成自学能力。教师要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教师要给学生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日常学习中,不管是学什么,都必须要有时间,如果没有时间,那么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所以,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教师要及时组织多项交流。生活学习都离不开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从而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最终达到进步的目的。教师要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及时的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总之,学生自学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学的信息及时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在自学中,开始还不知道自己的自学方法是对是错,对于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必须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