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内容,还要不断的挖掘教材,寻找到课堂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理念将对个体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在每一次抵御外来侵略者时都充分的展现出“文化自信”的姿态,即便敌人侵占我们的领土,却未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影响我们传统文化。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占了我国大面积领土,多省沦陷,在日统区,日本人大肆宣扬“大东亚共和”文化,不断的灌输“日本精神”,最终非但没有影响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进步,反而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赶走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统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于日本动漫和韩国的流行元素非常感兴趣,而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就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教育工作: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可以让一个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就是文字,在《最后一课》中,法国作家都德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其背后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汉语同样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字表意体系国家,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比如在学习“疆”字时,教师就可以用“拆分”的方法,进行文字教学:“疆”指边疆,“疆”字笔画众多,书写起来非常容易出现错误,我们可以结合字形,说明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就不会写错字了。“疆”的左半部分是“弓”和“土”,在古代,弓箭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主要用于远程攻击,而“土”就是领土,从左半部分,结合字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军人用弓箭抵御外来侵略者,守卫着国家的领土;再看右半部分,首先是三个横,三横之间是两个“田”字,在中国古代,农业是最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所以“疆”字的右半部分出现“田”字,“田”就是田地,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田地关系到国计民生,三个横把田地区分开,意味着国家领土内的不同区域,三横加两个“田”字,表达了一种安定祥和的状态,暗指国泰民安,“疆”字的左右部分构成了因果关系,只有边疆稳定,才可以确保国泰民安。教师在解释“疆”字的构成时,把字体拆分,“疆”的“二级部件”包括“弓”、“土”、“一”、“田”,这些字学生都非常熟悉,用因果关系,把这些简单的部件组合起来,并加以解释,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汉字的形象、生动,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小學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感受诗歌的美
(一)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
诗歌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学习诗歌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学文化,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进而体会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内容,从而自觉的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家喻户晓的诗歌《静夜思》时,教师要营造出浓郁的思念家乡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对家乡的眷恋之中,在情感上与作者形成共鸣,这样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是睹物生情,这是抒情诗歌常用的方式,教师要强调诗歌与动作相关的词语,如“疑”、“举头”、“望”、“低头”、“思”,通过动作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要重读,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整首诗朗诵时,节奏不宜过快,尤其是后两句部分,涵盖着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要适当的放慢节奏,读出思乡的味道,才可以把诗歌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不能简单的理解字面意思,而要进入诗歌营造出的意境中,只有融入诗歌的意境,才可以了解诗歌的情感,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从而完整的理解诗歌内容。比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要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带领学生进入送别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飘逸和洒脱,作者一直看到船消失在视线的尽头,心中不禁感伤,但是同时也看到了滚滚的长江奔向天边的尽头,没有让离别的伤感充斥在整篇文中,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豪迈气概。教师要让诗歌释放出情感的符号,让这些符号进入学生的心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仿佛亲眼目睹作者的送别画面,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
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诗歌中时常包含着节日的元素,教师要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我们的传统习俗,从传统的习俗中领略我们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充满节日气息的诗歌,九月九日是我国的重阳节,按照传统习俗,重阳节是要登高的,在重阳节,王维身在他乡,回想起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一起登高、插茱萸时的情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在今天又被赋予“敬老”的内涵,在重阳节通过家人聚会、登高、赏菊花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因此重阳节敬老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借助诗歌学习,向学生传递“尊老爱老”的理念,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三、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有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理应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把人文属性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积极的研究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季秋菊.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9(12):2-3.
[2] 卞文静.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126.
[3] 包红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9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在每一次抵御外来侵略者时都充分的展现出“文化自信”的姿态,即便敌人侵占我们的领土,却未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影响我们传统文化。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占了我国大面积领土,多省沦陷,在日统区,日本人大肆宣扬“大东亚共和”文化,不断的灌输“日本精神”,最终非但没有影响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进步,反而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赶走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统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于日本动漫和韩国的流行元素非常感兴趣,而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就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教育工作: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可以让一个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就是文字,在《最后一课》中,法国作家都德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其背后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汉语同样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字表意体系国家,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比如在学习“疆”字时,教师就可以用“拆分”的方法,进行文字教学:“疆”指边疆,“疆”字笔画众多,书写起来非常容易出现错误,我们可以结合字形,说明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就不会写错字了。“疆”的左半部分是“弓”和“土”,在古代,弓箭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主要用于远程攻击,而“土”就是领土,从左半部分,结合字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军人用弓箭抵御外来侵略者,守卫着国家的领土;再看右半部分,首先是三个横,三横之间是两个“田”字,在中国古代,农业是最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所以“疆”字的右半部分出现“田”字,“田”就是田地,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田地关系到国计民生,三个横把田地区分开,意味着国家领土内的不同区域,三横加两个“田”字,表达了一种安定祥和的状态,暗指国泰民安,“疆”字的左右部分构成了因果关系,只有边疆稳定,才可以确保国泰民安。教师在解释“疆”字的构成时,把字体拆分,“疆”的“二级部件”包括“弓”、“土”、“一”、“田”,这些字学生都非常熟悉,用因果关系,把这些简单的部件组合起来,并加以解释,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汉字的形象、生动,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小學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感受诗歌的美
(一)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
诗歌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学习诗歌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学文化,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进而体会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内容,从而自觉的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家喻户晓的诗歌《静夜思》时,教师要营造出浓郁的思念家乡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对家乡的眷恋之中,在情感上与作者形成共鸣,这样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是睹物生情,这是抒情诗歌常用的方式,教师要强调诗歌与动作相关的词语,如“疑”、“举头”、“望”、“低头”、“思”,通过动作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要重读,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整首诗朗诵时,节奏不宜过快,尤其是后两句部分,涵盖着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要适当的放慢节奏,读出思乡的味道,才可以把诗歌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不能简单的理解字面意思,而要进入诗歌营造出的意境中,只有融入诗歌的意境,才可以了解诗歌的情感,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从而完整的理解诗歌内容。比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要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带领学生进入送别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飘逸和洒脱,作者一直看到船消失在视线的尽头,心中不禁感伤,但是同时也看到了滚滚的长江奔向天边的尽头,没有让离别的伤感充斥在整篇文中,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豪迈气概。教师要让诗歌释放出情感的符号,让这些符号进入学生的心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仿佛亲眼目睹作者的送别画面,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
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诗歌中时常包含着节日的元素,教师要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我们的传统习俗,从传统的习俗中领略我们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充满节日气息的诗歌,九月九日是我国的重阳节,按照传统习俗,重阳节是要登高的,在重阳节,王维身在他乡,回想起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一起登高、插茱萸时的情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在今天又被赋予“敬老”的内涵,在重阳节通过家人聚会、登高、赏菊花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因此重阳节敬老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借助诗歌学习,向学生传递“尊老爱老”的理念,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三、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有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理应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把人文属性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积极的研究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季秋菊.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9(12):2-3.
[2] 卞文静.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126.
[3] 包红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