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就要清晰地理解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定位,理解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大学基层学院中的重要地位。基层学院要优化调整专业以期与一流学科建设相适应,要理顺学院党政班子的分工与协作,合理高效地创新行政工作模式。教辅人员要服从一流学科建设大局,支持保障本学院科研教学人员。基层学院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全员强化建设一流学科的意识并积极谋划,取得成效。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 基层学院 学科建设 行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42-02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双一流”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教师,能够批量培养产出世界一流原创基础理论之人才的创新型大学;或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拥有极大的世界声誉、排名在世界前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有完整的支持教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与政策的大学。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学只有42所,而这些大学又各有数量不一的学科被遴选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已成为人们对一流大学的共识,若要深入理解“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首先要明晰“学科”“专业”的概念。学科是指知识的某个门类(subject),又指知识创造过程中某个专门的研究领域(discipline);在研究某类对象和传承知识的过程中,相应的知识被创造和逐步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成长为一个有特定范式的学科[1];学科在中国又有13个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之分,一级学科是学科门类下的大类,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下的分枝。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对专业作出了一个“狭义”的定义,即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稳定的师资队伍、完备的实验实践基地、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学生修完全部课程,达到质量标准,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授予相应的学位,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并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就业机会。
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确定了学科类别、名称,规定了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工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是本科院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直到就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2]从知识体系上讲,学科是相对具体的系统的某类知识体系;而专业则是为适应社会不同行业基础技术技能要求,对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验应用技能综合培养的浅层次知识体系。从培养人才的层面上讲,学科是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是培养本科生的。一般而言,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42所大学的基层学院大都是基于一级学科而组建的,有的学院甚至还涵盖了2~3个一级学科。
一、做好基层学院行政工作,必须认识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院的发展基于学科,一流学科有其显著而公认的标志,即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一流的科學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既有差别,也有联系,一流大学的本科专业培养绝不能再混同于一般高校,必须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重新规划专业设置,持续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补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一流学科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研究生生源,而不再是当前普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的做法,招生规模更不能根据现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可汤下面”地进行课程设置。也就是说,“双一流”大学的基层学院办学基本目标是: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统领,努力培育、引进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大师级学术人才,组建一流的学术团队,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研究平台,培养青年拔尖学术骨干,产出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引领科学、文化进步的潮流;人才培养要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的规模合理控制并使专业培养与学科发展相适应。
一流学科建设对基层学院而言,是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学院行政工作也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创新思路,协调各方,不能松懈。
二、做好基层学院行政工作,要理顺三个关系
(一)党委和行政的关系
院级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履行政治责任,把握好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院级党组织及其书记要支持院长及其行政班子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院长、副院长也必须支持和配合院级党组织及其书记按党内法规和学校党委要求开展工作。学院行政事务的重要事项需要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并决定。学院的院长不仅是行政负责人,还应当是学科上有造诣、教师中有威望、具备学科战略规划能力的一流科学家。院级党组织被赋予的权利与学校党委书记是不同的,在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良好的政治生态的前提下,应当全力支持院长的行政权力。
一流学科的建设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学科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师资队伍、本科专业培养、研究生培养、学科规划、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财务管理等等都是重要的行政事务,院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是基层学院学术权力和教学权力的集体决策机构,院级党组织不必手伸得那么长,该参与的就参与,该拿到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就上会,这样才能调动院长和院内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规范了权力运行、公正透明。
往往学院的党政工作是密切相关、互相补充的。例如学生管理和教务工作,在一般基层学院中分属一名党组织副书记和一名副院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把学生评奖评优、处理处分、日常管理和教学效果、考核考试、课程设置完全剥离成两个系统,既不符合教育规律,更无从谈起一流学科建设,即使不是“双一流”大学,也行不通。所以,可以探索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和学生管理相辅相成的行政管理套路,即建立由负责学生管理的副书记、教学副院长和教务人员、辅导员组成的集体议事决策机制,既避免了管理权限的边界不清,又提高了管理水平。 (二)科研教学人员和教辅人员的关系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基层学院科研教学人员(含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甚至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无疑是主力军,因为他们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成果标志着学科的水平。而非科研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则是支撑科研教学人员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发挥支持、关爱和保障作用的队伍。邓小平同志强调,就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方面来说,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只要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应该说是“又红又专”了,意即对科研教学人员莫过苛求,激发其创造知识的活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力度。习近平同志对信息学科的发展极其重视,他曾说道,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决策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从未动摇且力度越来越大,一流学科建设中科研教学这支队伍的建设决定了基层学院是否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否能达到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否能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是否能通过成果转化促进国家乃至人类产业技术变革,是检验基层学院运行状态的标尺。
教辅人员狭义上指科研教学人员以外的基层学院党务、行政、教务、资产、实验室管理、研究生管理、科研管理等没有教学科研任务的内设机构人员,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几点意见》中所说的“管后勤的”。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管后勤的”,他强调“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教育工作服务,这些人要甘当无名英雄,勤勤恳恳,热心为大家服务,要为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他甚至说他愿为科技教育工作者做“后勤部长”,可见,教辅人员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支撑保障作用。但一段时间以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基层学院部分教辅人员身上也颇有体现,这和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仍有一定差距,如不克服,是难以服务科研教学人员、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
从广义上讲,基层学院党政管理干部也应该算作教辅人员。一个学院往往由一至两个一级学科、若干二级学科组成,即使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但在他本学科、本研究领域之外,往往也不能要求他达到其他学科科研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而学院的發展需要各学科、研究方向的统筹规划、百舸争流。这样,院长和业务副院长就会依赖各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或利用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平台实施正确的治理。从这个角度上讲,院长和业务副院长也是搞“服务”“管后勤的”了。面对科研教学人员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或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学院党政管理干部无疑应充当“管后勤的”,做好服务。
(三)建设过程中的取舍关系
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并非“双一流”建设大学的现有所有学科均已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而且明确规定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这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大学、学科均不是终身的,如在期末评估达不到要求,将会被出局;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大学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将会主动地在校内进行学科布局的调整;还意味着基层学院要么强化学科建设,要么与其他学科实力雄厚的学院谋求学科交叉融合,要么被学校按照整体学科规划拆分、撤销或重组。基层学院党政班子及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进取心。在“双一流”建设大学中,一流学科建设是基层学院所有人的事,是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院要认真分析自己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趋势,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甩包袱、快冲刺;基础学科要争取重大理论创新和前沿突破或利用别人的理论创新和前沿突破迅速跟上,带动学科关键变革,从“跟跑”到“并跑”或“领跑”;要把握学科交叉的整体发展趋势,掌握社会需求,主动实行学科交叉,拓宽发展空间;要抓住或跟踪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争取率先取得突破。当然,如果学校根据全局统筹考虑,对不同学科进行优化布局调整,必然涉及基层学院的行政格局的打破,基层学院也要服从并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大学整体推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
责任编辑:于蕾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 基层学院 学科建设 行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42-02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双一流”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教师,能够批量培养产出世界一流原创基础理论之人才的创新型大学;或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拥有极大的世界声誉、排名在世界前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有完整的支持教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与政策的大学。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学只有42所,而这些大学又各有数量不一的学科被遴选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已成为人们对一流大学的共识,若要深入理解“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首先要明晰“学科”“专业”的概念。学科是指知识的某个门类(subject),又指知识创造过程中某个专门的研究领域(discipline);在研究某类对象和传承知识的过程中,相应的知识被创造和逐步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成长为一个有特定范式的学科[1];学科在中国又有13个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之分,一级学科是学科门类下的大类,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下的分枝。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对专业作出了一个“狭义”的定义,即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稳定的师资队伍、完备的实验实践基地、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学生修完全部课程,达到质量标准,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授予相应的学位,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并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就业机会。
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确定了学科类别、名称,规定了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工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是本科院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直到就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2]从知识体系上讲,学科是相对具体的系统的某类知识体系;而专业则是为适应社会不同行业基础技术技能要求,对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验应用技能综合培养的浅层次知识体系。从培养人才的层面上讲,学科是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是培养本科生的。一般而言,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42所大学的基层学院大都是基于一级学科而组建的,有的学院甚至还涵盖了2~3个一级学科。
一、做好基层学院行政工作,必须认识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院的发展基于学科,一流学科有其显著而公认的标志,即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一流的科學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既有差别,也有联系,一流大学的本科专业培养绝不能再混同于一般高校,必须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重新规划专业设置,持续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补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一流学科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研究生生源,而不再是当前普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的做法,招生规模更不能根据现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可汤下面”地进行课程设置。也就是说,“双一流”大学的基层学院办学基本目标是: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统领,努力培育、引进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大师级学术人才,组建一流的学术团队,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研究平台,培养青年拔尖学术骨干,产出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引领科学、文化进步的潮流;人才培养要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的规模合理控制并使专业培养与学科发展相适应。
一流学科建设对基层学院而言,是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学院行政工作也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创新思路,协调各方,不能松懈。
二、做好基层学院行政工作,要理顺三个关系
(一)党委和行政的关系
院级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履行政治责任,把握好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院级党组织及其书记要支持院长及其行政班子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院长、副院长也必须支持和配合院级党组织及其书记按党内法规和学校党委要求开展工作。学院行政事务的重要事项需要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并决定。学院的院长不仅是行政负责人,还应当是学科上有造诣、教师中有威望、具备学科战略规划能力的一流科学家。院级党组织被赋予的权利与学校党委书记是不同的,在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良好的政治生态的前提下,应当全力支持院长的行政权力。
一流学科的建设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学科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师资队伍、本科专业培养、研究生培养、学科规划、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财务管理等等都是重要的行政事务,院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是基层学院学术权力和教学权力的集体决策机构,院级党组织不必手伸得那么长,该参与的就参与,该拿到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就上会,这样才能调动院长和院内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规范了权力运行、公正透明。
往往学院的党政工作是密切相关、互相补充的。例如学生管理和教务工作,在一般基层学院中分属一名党组织副书记和一名副院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把学生评奖评优、处理处分、日常管理和教学效果、考核考试、课程设置完全剥离成两个系统,既不符合教育规律,更无从谈起一流学科建设,即使不是“双一流”大学,也行不通。所以,可以探索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和学生管理相辅相成的行政管理套路,即建立由负责学生管理的副书记、教学副院长和教务人员、辅导员组成的集体议事决策机制,既避免了管理权限的边界不清,又提高了管理水平。 (二)科研教学人员和教辅人员的关系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基层学院科研教学人员(含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甚至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无疑是主力军,因为他们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成果标志着学科的水平。而非科研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则是支撑科研教学人员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发挥支持、关爱和保障作用的队伍。邓小平同志强调,就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方面来说,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只要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应该说是“又红又专”了,意即对科研教学人员莫过苛求,激发其创造知识的活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力度。习近平同志对信息学科的发展极其重视,他曾说道,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决策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从未动摇且力度越来越大,一流学科建设中科研教学这支队伍的建设决定了基层学院是否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否能达到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否能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是否能通过成果转化促进国家乃至人类产业技术变革,是检验基层学院运行状态的标尺。
教辅人员狭义上指科研教学人员以外的基层学院党务、行政、教务、资产、实验室管理、研究生管理、科研管理等没有教学科研任务的内设机构人员,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几点意见》中所说的“管后勤的”。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管后勤的”,他强调“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教育工作服务,这些人要甘当无名英雄,勤勤恳恳,热心为大家服务,要为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他甚至说他愿为科技教育工作者做“后勤部长”,可见,教辅人员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支撑保障作用。但一段时间以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基层学院部分教辅人员身上也颇有体现,这和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仍有一定差距,如不克服,是难以服务科研教学人员、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
从广义上讲,基层学院党政管理干部也应该算作教辅人员。一个学院往往由一至两个一级学科、若干二级学科组成,即使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但在他本学科、本研究领域之外,往往也不能要求他达到其他学科科研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而学院的發展需要各学科、研究方向的统筹规划、百舸争流。这样,院长和业务副院长就会依赖各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或利用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平台实施正确的治理。从这个角度上讲,院长和业务副院长也是搞“服务”“管后勤的”了。面对科研教学人员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或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学院党政管理干部无疑应充当“管后勤的”,做好服务。
(三)建设过程中的取舍关系
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并非“双一流”建设大学的现有所有学科均已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而且明确规定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这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大学、学科均不是终身的,如在期末评估达不到要求,将会被出局;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大学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将会主动地在校内进行学科布局的调整;还意味着基层学院要么强化学科建设,要么与其他学科实力雄厚的学院谋求学科交叉融合,要么被学校按照整体学科规划拆分、撤销或重组。基层学院党政班子及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进取心。在“双一流”建设大学中,一流学科建设是基层学院所有人的事,是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院要认真分析自己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趋势,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甩包袱、快冲刺;基础学科要争取重大理论创新和前沿突破或利用别人的理论创新和前沿突破迅速跟上,带动学科关键变革,从“跟跑”到“并跑”或“领跑”;要把握学科交叉的整体发展趋势,掌握社会需求,主动实行学科交叉,拓宽发展空间;要抓住或跟踪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争取率先取得突破。当然,如果学校根据全局统筹考虑,对不同学科进行优化布局调整,必然涉及基层学院的行政格局的打破,基层学院也要服从并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大学整体推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