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霍小玉传》与《紫钗记》李益形象的异同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d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汤显祖的《紫钗记》是在《霍小玉传》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本文将着重从两个文本中的李益形象进行探究,尝试分析不同文本中李益形象刻画上的交叉性和相异性,并试归纳李益形象相异性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李益形象 交叉性 相异性
  唐传奇作为小说的新样式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的成熟,更是因其丰富的故事内容为后世的话本、戏剧提供丰富的改编素材。《霍小玉传》描写了士人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其笔致清丽,富有情致,为后世学者胡应麟赋予盛誉,“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 故传诵弗衰”a。后世汤显祖的《紫钗记》便是在继承《霍小玉传》的大体框架上,大胆地进行二次生发创作,汤显祖笔下的李益也在蒋防刻画的人物底色上,增添了不一样的形象特点。
  一、《紫钗记》和《霍小玉传》的交叉性
  《紫钗记》是以《霍小玉传》为底本进行的二次创作,对于李益的形象刻画,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唐传奇中的人物性格,因此在一记一传中,李益形象存在着交叉重叠的部分。
  (一)李益的“好美色” 无论是在《霍小玉传》还是在《紫钗记》中,李益都表现出“好美色”的情感欲望,这也是促成其与霍小玉结合的原因之一。在《霍小玉传》中,开篇便以一句“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b点出李霍得以相交的前缘。“佳偶”一词自含姿态秀美之意,“名妓”更需才貌双全,但是李益却“博求”“未谐”,足以见得其对于女性的挑剔。在后文同霍小玉的交谈中,李益更是直道轻薄之语,“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暎,才貌相兼”。李益“好美色”的形象在《霍小玉传》中显现无遗。同样的,在《紫钗记》中,李益也表现出对于美色的欣赏与喜爱。当李益谈及自身遗憾时,提到“年过弱冠。未有妻房。不遇佳人。何名才子”c。李益站在文人视角,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理想充满向往,为了更加凸显李益的爱美之心,汤显祖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霍小玉这一具体可感的佳人形象。李益也对霍小玉的美一见钟情,因美生爱,李霍爱情也有了开端。
  (二)李益的“被动性” 在《霍小玉传》和《紫钗记》中,李益形象的重叠还表现在其“被动性”上。也正是因为李益的被动性,才导致李霍爱情的曲折性。在《霍小玉传》中,李益的被动具体表现在,李益不敢同家中长辈道明自己和霍小玉的海誓山盟,而是一味屈服于家中安排的迎娶卢姓望族的亲事,前后六次刻意回避同霍小玉的再续前缘,导致霍小玉痴心错付,郁郁而终。李益性格上的怯懦、对家族安排的屈服、对霍小玉真情的回避,都坐实了李益负心汉的形象。《紫钗记》中的李益形象延续了前者的被动性。在面对权贵卢太尉的逼婚,李益态度存在模棱两可的含糊性,文中借卢太尉之口,“我一心看上了李参军, 可恨此人性资奇怪, 一味撇清”,来展现李益对于霍卢抉择的犹豫感,正是因为李益的延宕,才让卢太尉对李益抱有幻想,并对其加以人身限制,这也造成李霍爱情的误会迭起。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李益在《紫钗记》中的正面形象,为后世所诟病。
  二、《紫钗记》和《霍小玉传》的相异性
  在李益形象上,《紫钗记》虽保留了《霍小玉传》中的人物底色,但更重要的是汤显祖对李益形象进行创新,将其从唐传奇的负心汉形象中拖曳出来,刻画成《紫钗记》中钟情霍小玉的翩翩公子,增添了前作所不具备的形象特点。
  (一) 风流浪子与有志才子 相对于《霍小玉传》,《紫钗记》进行了场景的扩充,增加了前作不曾有过的边塞地区,李益从相对狭小窄仄的长安城跳脱至广阔的远疆地区,其形象随着时空的转变而呈现出异质性。《霍小玉传》中的李益是自负肤浅一心追求风流的浪荡子。在他小露才气、初客长安的时候,便想着寻找名妓来吟弄风月。唐传奇中描写到鲍十一娘为李益觅得“仙人”霍小玉,李益欣喜若狂地脱口而出“一生作奴,死亦不惮”,全然不顾读书人的气概,皆现轻薄之态。纵观唐传奇,李益身上所展现的皆是不堪的一面:自负自傲,薄情寡义,怯懦无为,猜忌多疑,自私自利。相反在汤显祖笔下的李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才子形象。汤显祖在《紫钗记》中通过正面展现李益在边疆所做的数首诗文,突显出李益卓爾不凡的文学才华。边疆情节的增述,描写了李益平定大小河西的壮举,在原本的才子基础上,进一步展现士人李益的鸿鹄之志、报国之心,将原本意境狭小的文人形象拔高,塑造出志向远大的能力多样的有志儿郎。
  (二)负心汉与痴情人 李益形象在《紫钗记》 与《霍小玉传》中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两者对于李霍情感的态度上。在《霍小玉传》中,李益与霍小玉的结合,只能算是文人狎妓,还谈不上真正的爱情。李霍的情感是建立在李益博求名妓的基础上,没有心意相通的爱情基调,这种因“色”起意的开始,也就注定了李益对霍小玉的“始乱终弃”。李益对霍小玉的感情更多的是出于生理欲望的需求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这种需求和满足能够被其他事物所替代,那么霍小玉之于李益也就没有更大的价值。就如文中所写,卢氏姻亲能够给李益带来更大的价值,李益也就顺理成章地舍弃霍小玉的真情,其薄情负心也致使霍小玉郁结而亡。相反的,在 《紫钗记》中,以数十章的篇幅,描绘了李霍相遇相识相爱的过程,步步推进二者感情,扎实两人对这段感情的珍重。于此基础,促使李益在强权的卢太尉面前依旧说出与霍小玉的山盟海誓,“已有盟言, 不忍相负”;更是在误会霍小玉再嫁之时,流着泪将责任归咎自己,“是俺负了你”。值得一提的是,李益将霍小玉“再嫁”之责归咎己身,这不仅体现出李益的痴情,更是李霍有担当的表现,在父权主义至上的封建社会中着实少见,也成为《紫钗记》中李益的闪光点。
  三、李益形象相异性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的不同 《霍小玉传》作为唐传奇中的代表作之一,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在《霍小玉传》中,李霍爱情悲剧,受当时唐代社会的婚姻门第观念影响。霍小玉身份低下,和士人李益在身份上有天壤之别,两人之间的感情是难以有未来的。唐代社会有同高门结姻来抬高家族声望的趋向,就如《隋唐嘉话》所载:“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 富贵过分, 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 不得娶五姓女, 不得修国史。’”求娶五姓女为世人理想之一。《霍小玉传》中,李益求娶的正是五姓女的卢氏,李益于此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得益者,这使抛弃霍小玉有了恰当的理由。而在《紫钗传》中,汤显祖为李霍脱去了门第枷锁,霍小玉非娼妓出身,李益也无家族羁绊,李霍之间的姻缘存在门当户对的可能性。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戏剧的受众群体逐渐世俗化,民众对“大团圆”的喜剧模式更为青睐。故而《紫钗记》中的李益形象也朝着民众所喜爱的“才子佳人”方向发展,演化成更有市场的痴情专一的翩翩公子形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代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作品《飞逸》中,形形色色的父亲们超脱了角色的意义,形成多义表征的隐喻符号。通过编码“父亲”的隐喻,阿莱克西意在揭示殖民主体给印第安人带来无以复加的精神创伤,印第安青少年亚文化的特征以及边缘人成长之途的艰辛。挖掘作品的隐喻叙事和主题呈现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民族情怀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谢尔曼·阿莱克西 《飞逸》 文化隐喻 成长主题  关注印
摘要:李广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画廊集》《银狐集》等散文集,以纯真朴野的乡土气息和清新、自然、质朴的语言形成独特的散文风格,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家。《画廊》《山水》是其代表作,鲜明地体现了他乡土散文的特征。  关键词:李广田 散文 画廊  在20世纪中罔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以诗人、散文家著称的。他收入在《画廊集》《银狐集》等散文集中的作品,
摘 要:《西厢记》因其女主人公崔莺莺勇敢冲破礼教束缚、大胆追求婚姻自由而被视为中国古典戏剧中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经典之作。不可否认,《西厢记》在女性观方面确实有超越前人之处,但崔莺莺对爱情的自主性受制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因历史环境的限制,《西厢记》仍然不可避免地烙有男权思想的印痕。本文通过分析崔莺莺的情感变化及其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重新审视《西厢记》的性别观念,以期加深对其所处时代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文化
摘 要: 《歌声飘过40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节目》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推出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本文借用声景的相关研究方法,从时间轴向和功能轴向对节目进行解构,绘制改革开放40年的歌曲的声景地图,展现四十年来社会发展的美丽画卷。  关键词:改革开放 声景地图 歌声飘过 四十年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栉风沐雨、峥嵘岁月,回望四十年壮阔征程,人民的艺术家被时代前进号角所激励、被美
摘 要:《和谐:家庭伦理影视剧的奉献》把和谐家庭伦理剧放在宏大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上进行研究,传统文化是和谐家庭伦理剧产生的土壤和建构的基础。家庭伦理剧塑造的正面典型形象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引领者。“家”不是脱离社会的抽象存在物,“家事”本质上是“国事”在微观层面的体现。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和谐 和谐家庭  目前,研究家庭伦理剧创作概貌与得失的学术著作已经很多,但对于“和谐”主题的家庭伦理剧的研究还
摘 要: 马来西亚电影《光》讲述了自闭症患者文光与弟弟的日常相处。忙于生计的弟弟时常忘却倾听哥哥内心的需要,但依旧会尽力地照顾哥哥。影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孝悌忠信”的价值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传承文化的使命感上。这也是马来西亚华人电影在华人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光》 中国传统文化 马来西亚华人 影响  与类似主题的美国电影《雨人》一样,马来
摘 要: 赛珍珠为其父母所写传记《战斗的天使》和《异邦客》记述了这对传教士夫妇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之旅,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即在以镇江、苏州、杭州、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作为这一地区社会变迁的观察者与亲历者,他们目睹了国家积弱、民众赤贫,也能发现中国之美及其发展潜能。江南曾经自古繁华,近代以来的百年中却屡蒙劫难,如今它重新崛起辉煌,这值得欣慰。过去的岁月不应忘记,每一个历史印记都值得细读、深思。  关
摘 要:20世纪初英国戏剧舞台上演出的中国故事《武先生》,讲述了传统中国人武先生反对女儿与英国男孩相恋并将她处决,之后向英国人一家复仇最终自我毁灭的悲剧故事。剧中多处出现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现象,如对中式场景、孝道、“礼”等的误读,其实质是有意无意地迎合一些西方人的“中国想象”,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隐喻性表达。笔者认为,除了作者本人局限于本民族文化视野去理解异质文化导致误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西方为建立
摘 要: 宋春舫是清末民初时期留学西方、自主研习西方戏剧的译介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他为应对文明戏的衰落和问题剧的弊端,将当时西方戏剧界推崇的九部意大利未来主义戏剧介绍到中国剧坛。透过相关史料,发现他误读了该类戏剧的内容主旨和形式意义。探究此种现象的成因时,应将其放置于所处的现实语境。事实上,他认知不足受到“救亡图存”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宋春舫 未来主义戏剧 接受  宋春舫(1892—1
摘 要: 通过研究多多孤独的诗歌写作历程,探究多多“冷语”与“热情”之间的张力,讨论多多四十年写作生涯中一以贯之的孤独、搏斗与诗人的骄傲。这三个特质,共同构成了多多诗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关键词:多多 孤独 语言 克制 骄傲 自我意识  多多,原名栗世征,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十五年,创作不懈。迄今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