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平诗印象:并非华丽的转身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ong1973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丽转身”是演艺圈词语,指明星出镜率极高。今借来,且冠以“并非”二字,用来评价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的近作,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
  这诗人是葛平。
  她从1980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始有《梦的雕像》,携着当时诗界那一片朦胧月色,进入诗坛,并获好评。
  进入新千年,她“西窗遥寄”——她于诗末每每署有“西窗”二字,猜度她的诗章多半在此酿造,并从这里遥寄远方,我故尔有此杜撰。她的许多篇什频频见诸于各大报刊。诗人也获得多个诗歌奖项。
  葛平创作势头正旺,时有新作问世。偶尔见得一二,每有眼睛一亮的感觉。
  最近读到她的组诗《陕北行》,突然就有一种印象:葛平正尝试用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进行一次自我超越。
  及至再读组诗《晋之南》等近作后,我的印象得到印证。
  我把她诗歌创作的这一超越,称作“转身”。我想,带有形体动作的转身,较抽象的超越或许更富有表现力。
  葛平的这一转身,却不带一点儿华丽。岂止不华丽,说透彻点儿,是对华丽表达的屏蔽,是诗本体向质朴的本初的更贴紧生存本身、生命本体、生活本质的一次回归,也是诗语言上尽洗铅华一换肌肤的口语表达的一次刷新。
  新世纪以来,葛平“西窗遥寄”的诗章已脱去了词藻华服。她更醉心的是纯与美的表达,更执着于诗歌意象情境的营造,更致力于语言表达的典雅和唯美。她用一种颇有诗性的现代汉语,创作了不少佳构。
  且看《檀香》:“一千年前就在身体里/绣好一个一个香包/然后一点点地收藏体香//一千年后 请将我制成一枚书签/我就是书页中添香的红烛/只散香 不多言。”在“香包”“体香”“书签”“红烛”的意象中,飘荡的是恬淡而悠远、细腻而绵长的情丝。这诗是女性的、梦幻的、浪漫的,也是古典的、唯美的。
  《春草》是一首思念逝去亲人的短章:“我是最晚破土的那一棵小草/静静躺在温厚的土被下/倾听地下发出的/一阵一阵熟悉的鼾声/那是来自亲人的灵魂/‘清明’的风一吹/我的牵挂便绿了。”读者的情感,被这一棵“最晚破土”的“小草”轻轻拨动了,心湖里不禁荡起了叹息般的波纹,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营造意象的能力。
  组诗《我的江山如画 隐去了多少豪杰》和《在春天里搬动一些词语》或许最能代表她在这个时期的创作水平。诗人通过精心创设、构织和打磨的意象,抒写了一颗敏感心灵的追问和寻找、发现和选择、无奈和寂寞。这些诗章似乎可以解读为诗人的精神自画像。我们不妨撷其片羽一枚,葛平“曾动用过的那些美好的名词”:“雪、陨石雨、火焰/小岛、四月、山楂树”,说每动用一个词,她“都曾焚香沐浴,身心皆净”。我想,她的“美好的名词”只怕是她交往过的各式各样的人、事、物,她倾情过的情、思、爱,她借此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渴望。诗人赞赏美,追求美,也在酿造美。结尾,笔锋一转:“其实——/我这一生都在无鱼之水中/头撞破,不搖尾。”这是受伤后的怨语还是清高自许的表白?且不细究。我们从这首多少有些激愤的诗中发现,诗人是要在那些又纯又美的诗章里,有意识地增添些重量。再看诗人《从果园路回来》的写意诗。她点燃艾条,“想要逼退身体里的寒”,“艾条明灭”,勾起诗人对岁月往事的回忆。诗人最后写道:“我就像那截燃着的苦艾/自己为自己驱寒/火焰是自己的火焰/灰烬是自己的灰烬。”格言警句式的自白中,我们窥到诗人内心的孤独、自尊和强大。同时也感受到诗人试图增重增强的努力。然而,落花有情,流水无意,葛平营造的抒情氛围毕竟太强了,读者陶醉其间,无意他顾,那些可能被诗人视作诗眼的“重量”依然无法凸现其重,彰显其质。
  好了,该说葛平近作了。
  组诗《陕北行》,写的是随团陕北采风事。葛平几乎是不加修饰地记述这次采风活动。组诗由五个短章组成。且看其中一首《某某作品研讨会》:“文联主席逐一介绍/原党委某某副书记/原人大某某主任/原政府某某秘书长/原政协某某副主席//一色儿的原/在为原某某主席的诗集点赞/就一个真正的诗人/被揳在了一个角落。”诗人笔下所写,不过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作者撷取“逐一介绍”“为原某某点赞”“被揳在角落”三处细节,既不做别有用心的夸张,也不带用心良苦的修饰,而是采用完全口语的表达方式,将这次研讨会呈现出来了。这几行口语,却引起我们感情的共鸣,促使我们思索,并有所悟,又有所惑。当然,因人而异,有人感觉可能强烈些,有人可能就不那么强烈,而且各人感觉也不尽相同。即便同一个人,感觉也不是只一种。即如当下,笔者脑际至少萦绕这样一些感觉:错位,这哪儿跟哪儿,是不是剪辑错了?倒错,为什么都是“原”?可怜,那个被揳在一角的诗人!还有荒涎感、搞笑感、苦笑感、可悲感、原来如此感、本来如此感、无话可说感,还有一些延伸出去的联想,以及联想的联想。《陕北行》不过只是展示事件,述说见闻,诗人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却给人似乎什么都说了的感觉。其实,这“都说了”的感觉,是读者完成的。用句禅语:不说即是说。
  组诗《晋之南》也是写采风活动,且看其中《寻华门,却走进了大市场》,“傍晚,采风归来的大巴/绕着平阳古都的华门转了两圈/华门打烊了/远远只见‘天下第一门’五个硕大的美术体”。“闭门羹,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晚餐后作者与另三名同伴去寻华门,在十路口,发生分歧,俩主张向右,俩说须向左,左右难决时“亮起了红灯/小洛发现了马蹄牙子下一个大市场/四人意见出奇的统一/——进大市场/这里不是天下第一门/大市场的门不高/一低头就看见了人间烟火”。寻常经历,口语表达,却让人不得不一竖大拇指。这是一种召唤(博尔赫斯曾说诗是“召唤想象”的文体),召唤人们经历中那些被遮蔽的沉溺的迷失的虚幻的伪饰的经验,让它回到真实的寻常的轨道上来。我最喜欢的是《在安泽沁河庄》。采风诗人们去看望一位84岁的空巢老妈妈,当诗人们把“印有‘我们和你在一起’字样的大礼包”交给了老妈妈时,“她双手合十不停地躬身/嘴里念叨着:感谢党,感谢政府”。这时,作者看到“她每躬身一次/左眼角那坨眼屎就看着往下坠一点/我几次想伸手帮老妈妈擦拭/突然觉得自己的手未必就真干净”,作者在逼近的摄像机镜头下逃离了,“我配不上老妈妈的一脸虔诚/更不敢对她说出‘和你在一起’/因为十分钟后/我们便呼啦啦散去/这里将恢复空寂。”诗人把她捕捉到的细节,如特写镜头一样推到我们面前,激起我们最痛彻的悲悯。这两首诗,都具有幽默感和喜剧味,却非故意搞笑、廉价喜剧。前者蕴有一种蓝色幽默,是对接错位的轻喜剧,让人会心一笑;后者更接近于黑色幽默,是“把无价值撕开来”(鲁迅语)的悲喜剧,读来令人发颤。喜剧演出结束了,读者却难以平静下来。   对葛平近作,倘做进一层分析,就会发现其共同点:
  取材生活化、事件化。在寻常生活流中,撷取“事实的诗意”(伊沙语),而不是诗意的事实。诚如那句被说烂了话,生活中的诗意无处不在。我们缺乏的不是诗意,而是发现。诗人的任务就是对诗意的提炼和揭示。
  选择好细节。诗人在提炼过程中,不要漏掉细节。细节往往是生活诗意的载体。不妨再回到《在安泽沁河庄》,那老妈妈往下掉的眼屎的细节,难道胜不过你百言千字浮泛的描述和抒情吗!细节,正是展示人生存真相生活真实以及诗歌本质不可缺失的要件。一个细节的成功,往往就是一首诗的成功。
  结构戏剧化,且往往是喜剧式的。我看到的组诗《陕北行》《晋之南》中各篇什,其结构多半有喜剧特征。作者讲述的只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件,且叙写往往在不动声色平白如话中进行,最终却让读者感受到“意外的寻常”。
  表达口语化。语言是诗的肌肤。所谓口语诗写作,就是剪刈华丽,褪去包装,拒绝修葺,直逼生存本身和诗歌本质的一种写作。葛平用王佐斷臂的勇气,决然吸纳口语创作。也许她已经看到了诗歌正宗们的蜕变——当一首诗被过多的艺术手法包装时,极有可能成为一道帷幕,一处遮蔽,遮挡了读者的发现;或有可能成为喧宾夺主、扰人视线的饰物,诱使读者陶醉于作者争奇斗艳的描述和抒情,对诗中称作“诗核”“诗眼”“诗意”的东西反倒搁置了,甚至会完全不顾及它们。买椟还珠,听起来可笑,却屡见不鲜。倘如此,诗创作中,多装饰就不如少装饰,有装饰就不如无装饰。如笔者前文所说,你什么都不说,即是什么都说了,不说即是说。
  葛平近作的转身,是向口语诗的致敬和靠拢。葛平在一篇随笔中讲到她阅读口语诗歌时的震撼:“不由拍案叫绝”。这致敬和靠拢,拓宽了她的诗路,增添了她诗创作的创造力、批判力,借用于坚的一句诗评说:“在这充满创造力的批判中,诗歌具有了可以尊重的重量。”
  向口语诗致敬,让葛平的诗连接了地气,具有了重量。这是葛平之幸,也是诗歌之幸。
  依葛平具有的功力,定会佳作不断。我们期待着!
  孟凡通: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当过矿工、科长、主任等,曾任《山西煤炭报》总编、煤企高管。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辍笔十余年。作品见于《山西文学》《黄河》《火花》《作家》《阳光》,计百万余字。获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评论)提名等。
其他文献
一  火车一米一米地缩短着回矿的距离。  又是秋天了。蜿蜒的河、起起落落的楼房、彩色的树,还有收获后的旷野,在窗口一闪而过。一路上,吕根旺紧紧握着罗玉存的手,两眼汪着泪。  傍晚,吕根旺回到矿区。接站的是柳大年大夫和几个陪护过吕根旺的工友。吕根旺热泪夺眶而出,忙转过身介绍罗玉存和柳大夫他们认识。柳大年一眼就看出,那个叫罗玉存的女子患过小儿麻痹症。柳大年还发现吕根旺变了:精干了一些,不再那么虚胖,脸
期刊
在金秋十月这个美好的收获季节,我们相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座文学的殿堂,又一次收获煤矿文学的累累硕果。  “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自1984年创办以来,每五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对煤矿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激励了很多煤矿业余作者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同时使社会通过煤矿文学这扇窗了解了煤矿工人的奉献与甘苦。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为繁荣煤矿文学创作,推出煤矿文学精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煤矿文
期刊
黑色的安全帽  红色边框的矿灯  厚重的工作服  脸上有煤  才是矿山真正的汉子  你说 你笑  眼神灵动  牙齿雪白  在地下四百米的地方  你助力大地掏心掏肺  掏出光明  掏出温暖  掏出黑亮的煤  连同掏出你自己  献给生生不息的人类  下到井下  你就是一块煤  来自亿万年以前  你记得这里曾经绿意盎然  记得两棵树的约定和相爱  你用挖掘的方式追忆美好  你用汗水输送对人类的深爱  艰
期刊
场 景  戴尖竹笠的渔夫,肩上扛着一支长桨大踏步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引人注目的是,那长桨上站着三只黑色的鸬鹚,它们的爪蹼牢牢抓住木桨,身子和翅膀随着渔夫脚下高低不平的小路而起伏摇摆,并偶尔发出嘎嘎的叫声。  一路上熟人们和他打着招呼,他一邊答应着,一边穿过大片染满白霜的杂树林子,吹着口哨,似乎快活极了。  入秋后湖水变得清澈起来,平日浑浊的水流此刻看上去就如一块绿玻璃,鱼和卵石都看得分明。阒寂无人,
期刊
我的《浅谈中国煤矿文学发展史》与史修永博士的《多维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煤矿小说》,同获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  我,一个只有四年小学文化的93岁抗战老兵,与一位41岁的文学博士并列获奖,有何感觉?一时难以回答。一位忘年交的文友送我一句话:您哪老爷子,不错啦!“不错啦”什么意思?有点儿夸奖,有点儿羡慕,有点儿同情,还有点儿勉励……于是我想再挣扎几年。  我本来是党务政工干部。从军队到地方,从煤炭部机
期刊
一  范大龙从村子的远处收回目光,一张圆脸在夕阳下明朗起来。五一快到了,范大龙要送礼。如今送礼不比从前,要格外小心了。票子、金银首饰、古玩字画这些贵重东西,连着天上的雷,说不定哪天雷一响,当官的就会把自己送上不归路。有些东西就不一样了,像海鲜、衣服、烟酒之类,不起眼,不成气候,雷公打不着,还是可以送的。范大龙开着一家铸造厂,是乡里的首富。作为首富,送礼是他的功课。功课做多了,也就学精了。范大龙经过
期刊
主 任 陈建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  副主任 刘庆邦 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  长篇小说组  陳建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云雷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岳 雯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副处长  中短篇小说组  刘庆邦 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顾建平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  散文组  邱华栋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彭 程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期刊
寂静有一种再生的力量  这里是废弃的煤矿  这里有着强大的寂静  风镐停止了转动,像矿工的手臂  静静垂下;矿灯熄灭了  月光是更大的一盏  煤矿因它的朗照更加寂静  现在这里变成煤矿公园  巷道变成滑雪场  笔直的滑道像是月光的延伸  寂静有一种再生之力  寂静中有重生和涅槃  如果你细听,滑雪者清脆的笑声里  掺杂着矿工粗重的喘息  滑雪者敏捷的身影里  重叠着矿工收工后疲倦的身影  如果你来
期刊
为了给予  短暂的草,点燃了古老的煤炭  火焰贴着翻滚的小米粥  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  一口口咽下它们  这就是我能感知到的温暖  我找回了  一个常年手脚冰凉的人  她面对黑蝴蝶时  常看到一朵雪花的触须  有些,是为了给予捧出的  比如长了亿万年的  硕大的红花  古老的盆,新鲜的火  外婆也不知道铜盆的年龄  在我眼里,煤炭与它的生死  契阔,是智者与智者的博弈  它们蹲在炕头的时候  我哼
期刊
时间走到五月  矿山开始姹紫嫣红起来  马路边的丁香全部打开花苞  像个姑娘,把那点儿日积月累的小心思  骤然抖搂出来  而在矿山更深处的八百米地下  一年四季都是一个底色  到处是黑漆漆的,充满鬼魅诱惑  唯一的亮色,就是每个矿工  头顶的那盏灯  不允许谁的那盏灯熄灭  就像季节不允许矿山错过春天  男人们总能一天天欢喜地走出井口  路边的花,会让他们看到  春天是个什么样子  男人们这时候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