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IS)是一个新的概念,1992年由英国Cardiff大学社会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创始人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在《区域创新体系:全球化背景下统治的职能》一书中首次提出。区域创新体系是世界经济界和地理学界的一个新领域,它从系统的、动态演化的角度出发,将新区域科学中的制度、文化、组织等因素和创新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创新、区域环境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组成分析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理论框架。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区域创新体系概念,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目前对区域创新体系认识的局限性,要想对其下一个简单而精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但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内涵却是可以确定的。相对而言,刘曙光的定义比较全面、科学,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刘曙光综合国内外已有创新体系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1.具有一定的地方空间范围和开放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3.不同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创新的持续发展。
二、 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继2009年江苏省综合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首位后,2010年江苏省继续保持全国第1名的位置。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分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第1位、第2位和第2位,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位、第4位和第5位。
从知识创造能力来看,在研发投入方面,2008年江苏省不论是研发人员投入还是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总额都处在全国领先水平,但是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45%,仅列全国第14位,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在发明专利方面,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以及人均数等多项指标均全国领先,且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每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仅为3.12件,居全国第18位,科技经费投入效率仍有待提高;在科研论文方面,2008年,江苏省国内、国际论文总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增速也较高,但人均量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从知识获取能力来看,在科技合作方面,江苏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各类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均位居全国前3位,但增长态势放缓,作者异国科技论文数增长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中来自企业的资金达到了35.37亿元,居全国第2位,体现出了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技术转移能力方面,江苏省技术市场呈现出交易总量较大但增长放缓的特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内外技术引进活动积极。外资企业投资十分活跃,2008年,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达到了1900.55亿美元,高居全国第1位。
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江苏省连续两年排名全国首位。2010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4项二级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1位、第1位、第2位、第3位,展现出全方位的领先优势,具体细分指标中大多数都居全国前6位。但也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员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平均收入额等个别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从创新环境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电话、国际互联网、公路拥有量等基础设施呈现出总量庞大,但增长减慢;市场环境表现较好,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差额、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居民消费水平等关键指标都位于全国前列。劳动者素质较高,教育经费支出、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均居全国第2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例仅为2.81%,仅列全国第27位,提高空间依然很大。金融环境排名全国第1位,国家创新基金获得资金、国家产业化项目落实资金、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等指标均居全国前两位。创新创业十分活跃,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国第2位,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位,达到了49.22%。
从创新绩效来看,江苏省的大多数指标都处在全国前列。宏观经济、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4项二级综合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2位、第3位、第4位和第1位,体现出强劲的实力。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综合指标仅列全国第24位,江苏省的能耗、电耗总量以及工业双废排放总量几乎都处在全国最高水平,节能减排压力很大。
江苏省的创新能力处于全国最高水平,绝大数分指标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发展较为均衡,虽然诸如基础设施等一些指标出现了增长放缓迹象,但这是总量快速增加之后的正常现象。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耗、电耗总量以及工业双废排放总量几乎都处在全国最高水平,资源、环境的压力日趋紧迫,如何利用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环保之路,是江苏省未来必须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对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议
(一) 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建设
在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竞争力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独特和有价值的、对方难以模仿的资产的基础上。这些独特的资产是不断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区域创新能力区域独特资产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而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因此,建设创新型江苏、提高江苏区域竞争力,必须大力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建设。
(二) 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通过共建、合并、联合、协作、划转等有效的形式和措施,建立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扩大高等院校自主管理权力,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的活力。
(三)促进江苏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它主要包括创新人才、创新资金、创新信息、创新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等。区域创新活动不仅需要一定量的创新资源,而且需要这些创新资源达到优化配置,才能取得最佳的区域创新绩效。因此在建设创新型江苏的过程中,要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推动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合作
区域创新是区域内不同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创新体系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知识流动。
(五) 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积极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能加速科技的发展,对科技和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要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为科技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为高校院所科技研发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区域创新硬环境和区域创新软环境。
(六)加强政府宏观政策调控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主导,对提高区域科技竞争力担负着特殊的责任。政策体现了地区政府对区域创新行为的引导和某种程度的干预。相比其他因素而言,政策环境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依赖于所处的政策环境的好坏,在一个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中,区域的创新活动才能被激活,创新能力才能被激发,创新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条件。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IS)是一个新的概念,1992年由英国Cardiff大学社会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创始人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在《区域创新体系:全球化背景下统治的职能》一书中首次提出。区域创新体系是世界经济界和地理学界的一个新领域,它从系统的、动态演化的角度出发,将新区域科学中的制度、文化、组织等因素和创新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创新、区域环境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组成分析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理论框架。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区域创新体系概念,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目前对区域创新体系认识的局限性,要想对其下一个简单而精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但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内涵却是可以确定的。相对而言,刘曙光的定义比较全面、科学,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刘曙光综合国内外已有创新体系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1.具有一定的地方空间范围和开放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3.不同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创新的持续发展。
二、 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继2009年江苏省综合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首位后,2010年江苏省继续保持全国第1名的位置。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分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第1位、第2位和第2位,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位、第4位和第5位。
从知识创造能力来看,在研发投入方面,2008年江苏省不论是研发人员投入还是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总额都处在全国领先水平,但是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45%,仅列全国第14位,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在发明专利方面,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以及人均数等多项指标均全国领先,且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每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仅为3.12件,居全国第18位,科技经费投入效率仍有待提高;在科研论文方面,2008年,江苏省国内、国际论文总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增速也较高,但人均量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从知识获取能力来看,在科技合作方面,江苏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各类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均位居全国前3位,但增长态势放缓,作者异国科技论文数增长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中来自企业的资金达到了35.37亿元,居全国第2位,体现出了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技术转移能力方面,江苏省技术市场呈现出交易总量较大但增长放缓的特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内外技术引进活动积极。外资企业投资十分活跃,2008年,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达到了1900.55亿美元,高居全国第1位。
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江苏省连续两年排名全国首位。2010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4项二级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1位、第1位、第2位、第3位,展现出全方位的领先优势,具体细分指标中大多数都居全国前6位。但也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员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平均收入额等个别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从创新环境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电话、国际互联网、公路拥有量等基础设施呈现出总量庞大,但增长减慢;市场环境表现较好,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差额、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居民消费水平等关键指标都位于全国前列。劳动者素质较高,教育经费支出、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均居全国第2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例仅为2.81%,仅列全国第27位,提高空间依然很大。金融环境排名全国第1位,国家创新基金获得资金、国家产业化项目落实资金、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等指标均居全国前两位。创新创业十分活跃,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国第2位,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位,达到了49.22%。
从创新绩效来看,江苏省的大多数指标都处在全国前列。宏观经济、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4项二级综合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2位、第3位、第4位和第1位,体现出强劲的实力。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综合指标仅列全国第24位,江苏省的能耗、电耗总量以及工业双废排放总量几乎都处在全国最高水平,节能减排压力很大。
江苏省的创新能力处于全国最高水平,绝大数分指标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发展较为均衡,虽然诸如基础设施等一些指标出现了增长放缓迹象,但这是总量快速增加之后的正常现象。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耗、电耗总量以及工业双废排放总量几乎都处在全国最高水平,资源、环境的压力日趋紧迫,如何利用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环保之路,是江苏省未来必须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对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议
(一) 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建设
在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竞争力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独特和有价值的、对方难以模仿的资产的基础上。这些独特的资产是不断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区域创新能力区域独特资产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而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因此,建设创新型江苏、提高江苏区域竞争力,必须大力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建设。
(二) 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通过共建、合并、联合、协作、划转等有效的形式和措施,建立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扩大高等院校自主管理权力,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的活力。
(三)促进江苏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它主要包括创新人才、创新资金、创新信息、创新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等。区域创新活动不仅需要一定量的创新资源,而且需要这些创新资源达到优化配置,才能取得最佳的区域创新绩效。因此在建设创新型江苏的过程中,要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推动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合作
区域创新是区域内不同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创新体系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知识流动。
(五) 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积极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能加速科技的发展,对科技和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要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为科技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为高校院所科技研发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区域创新硬环境和区域创新软环境。
(六)加强政府宏观政策调控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主导,对提高区域科技竞争力担负着特殊的责任。政策体现了地区政府对区域创新行为的引导和某种程度的干预。相比其他因素而言,政策环境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依赖于所处的政策环境的好坏,在一个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中,区域的创新活动才能被激活,创新能力才能被激发,创新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条件。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