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的时代,也是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高校应责无旁贷的承担起重任。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主力军。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应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本文就高校特别是四川省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发展高校继续教育的一些对策与思考。
一、当前高校的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我们对各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普遍了解并重点对西部地区四川大学等七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选择了西藏大学等五所高校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样本,对其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对各高校反馈的情况收集整理得到以下结果:
(一)社会认识不到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社会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是不够的。从一些用人单位看,还存在着只注重短期效益,缺乏对事业长期发展谋划的现象。从受教育的群体看,一方面继续教育给了他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以弥补没有踏进“正规大学”的遗憾,同时可以比较容易的入学,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读书,拿到自己最想要的大学文凭。另一方面,有些继续教育的低质量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让继续教育成了他们的无奈选择,选择继续教育并不是为了学知识、提升素质,而是为了拿文凭、为自己的加薪晋职创造条件。从各种媒介宣传的情况看,并没有形成足够的正面宣传,社会的负面评价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损伤,也扭曲了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初衷。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各类高校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招生合计约314万人,在校生达到834万人,同时向社会输送了258万成教、网教毕业生。继续教育覆盖了从扫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多个层次,为数以万计的人群提供了在职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在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三大高等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和继续高等教育,唯有继续教育没有专门立法,关于继续教育只是在《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中少许提及。许多高校和继续教育工作者缺乏法律政策支持继续教育工作,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下改革没有底气,发展缺乏后劲,名不正言不顺,长此以往,将会出现严重的消极后果。
(三)继续教育行业管理不规范给高校带来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继续教育办学种类之杂,参与监管单位之多前所未有。学历教育的种类有成教、网络、自考、电大,其又可细分为脱产、函授、夜大等等,非学历教育更是五花八门,以至于出现了党政工团、社会各界、各单位都可以随意自行组织培训,形成继续教育满天飞的局面;参与监管的单位有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能源部门、发改委等等,各个单位都有权利制定政策对所管辖系统的继续教育进行监管。这种局面虽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充分满足了受教育群体的各种需求,有利于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政策之间可能互相矛盾,缺乏协调;质量良莠不齐。因为缺乏统一管理部门,各办学单位之间、各地方之间、各行业之间、各种继续教育类型之间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而且有些办学单位为了办学规模有意降低办学质量,展开“价格战”、形成“劣质资源排挤优质资源”的不良情况。
(四)统一的继续教育政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政策的制定要因地制宜,同样继续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应该参照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东西部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差异巨大,特别是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严重滞后。通过我们对四川、西藏、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调查,有关部门在教育相关政策的决策过程中,特别是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政策,大部分政策搞“一刀切”,并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在教育经费划拨和收费上,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支助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子;在学习和考试政策中,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
(五)在高校办学中继续教育的定位还不够明确
目前无论是普通高校中的继续教育学院、成教学院还是网络教育学院在学校的办学体系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其根源在于定位问题。大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中处于业务单位、办学实体、创收单位的角色,每年不但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而且还承担了一定的创收压力。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一味扩大招生规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根源所在。此问题也间接导致了一些合作办学机构不规范,教学质量下滑,继续教育声誉受损,社会评价低,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恶果。
(六)高校教学环境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制约
教学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教学基础设施等设备的配置情况属于硬环境,而教学资源属于软环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在硬环境方面,西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诸如:计算机普及率不高,不是所有学生可以保障在空余时间能找到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网络带宽不够,多媒体信息无法快速的下载,数据传输不稳定导致学习中断,严重影响学习情绪和效果。在软环境方面,继续教育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网络基本操作、CAI课件制作等。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来讲,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多数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其次,高校对继续教育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还不够重视,参加继续教育授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
二、高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应尽快制定专门法规,使继续教育有法可依
世界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成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法律承认和保障而实现的。早在18、19世纪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就制定了成人教育的法律规定;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上又出现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成人教育立法高潮,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成人教育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发达国家再次掀起了终身教育的热潮,如日本、美国、法国等,这些国家的法律为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构筑了法制基础。法规的建立不仅有效规范了继续教育的操作运行,而且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继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教育的三 大体系中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立法,唯独继续教育一直处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直接导致了继续教育的“次等教育”地位,得不到政府、高校的重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所以,我国应尽快制定《继续教育法》或《终身教育法》这类的法规。
(二)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评估监督
针对目前继续教育泛滥,层次旁杂,各个办学类型之间、办学单位之间、同一个单位之间,以及不同的招生批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差次不齐的现象,政府及教育部门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应该监管以下几个方面:针对非学历教育建立严格的办学条件质量标准,对办学资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审批;严格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在职业资格认证上要统一标准;对各个办学单位要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对不合要求的办学单位要坚决要求停止招生,进行整改,对屡禁不止者要取消办学资格。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对其办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投入、教学质量加强评估和社会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这样既有利于办学单位的公平,也有利于受教育群体的公平,可以有效改变目前继续教育市场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改善继续教育办学软环境
针对普遍存在的在高校中继续教育边缘化、社会上对继续教育存在诸多偏见的现状,有必要就继续教育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明确继续教育在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继续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快速提升人口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继续教育在实现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继续教育对于实现全民族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和相关政策,确立继续教育在高校办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纠正继续教育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不良导向,树立“以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优质的服务为基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四)设立归口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
改革后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继续教育实行“分解式管理”,这显然削弱了对继续教育的宏观调控,包括统筹规划、法规制订、综合协调、信息统计监控、组织研究等。这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继续教育的整体推进,更不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要实现继续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设立归口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实现对各种类型继续教育的统一监管,形成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高校、单位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管理系统。从而防止无人管理和多头管理的出现,规范继续教育运行流程,规范继续教育质量标准,杜绝“价格战”、“劣质资源排挤优质资源”的不合理现象。
(五)明确继续教育在高校办学中的定位
从理论上说,继续教育是大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其客观而言,继续教育长期以来在学校事业发展处于边缘的地位,一直以来,学校内部对开展继续教育有争议,有人认为大学的主体在于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于开展科学研究,而开展继续教育可能会冲击到大学的教学、科研。但近年来,继续教育在学校日益受到重视,继续教育正从教育事业的边缘慢慢向中心靠近,学校逐渐认识到,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了解大学的重要渠道。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大学不仅将先进文化传播给当代中国社会各层的精英人物,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使社会对大学的使命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给学校带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应该是“多样性、研究型、开放式”。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体现,大学通过市场运作开展继续教育,取得经济效益,本身就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为社会培训高素质的人才,对大学来说,这也是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办学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普通高校必须在继续教育上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其在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把继续教育放到学校重要的位置上来。
(六)建设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
继续教育中,教师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而目前高校专业化的教师数量不足和整体知识素质不够制约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加强教师进修学习和重视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建立继续教育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要和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师资。学习内容可以是某一项技能操作环节,也可以是整项专业技术,通过这些努力使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首先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民族教师)到基层亲自参与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让教师负责一项生产或科研项目的管理,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这些做法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也能锻炼其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应当加强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解决目前大量运用兼职教师出现的“投入精力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有效推进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七)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现代远程教育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可以避免不利的地理因素,把较高级别的继续教育课堂送到少数民族地区,使不同条件的人们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所以,一、教育部门应将网络建设作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集中扩展其在西部的覆盖范围;二、尽快制定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标准和设施规则,帮助西部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三、加快四川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应尽快提高四川主干网速率,解决四川主干网带宽偏窄等制约四川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四、尽快组成信息化评估专家组,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监控和评估体系,以更好地指导西部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五、鼓励和支持西部高校与中部高校合作,借助外部资源促进西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教育部加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高度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远程教育的支持平台,建立以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居室即课堂、教师上荧屏、指头敲知识”的远程教育系统;同时还要结合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音像、报纸,利用其现成的媒体网络,组成全方位、多层次、优势互补的立体教学体系;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类的各种媒体资源的建设。
(八)制定一系列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四川灾区的继续教育特殊政策
一场罕见的地震灾害让处于灾区的各个办学单位遭受重创,不但师生伤亡惨重,而且建筑物、实验设备、图书等也受损严重。与继续教育密切相关的各行业单位、潜在受教育群体,同样未能幸免。本次地震的很多地区本来就是少数民族地区,比如位于震中的汶川、映秀,伤亡最为惨重的北川。如 何让地处灾区的各个学校重整旗鼓,恢复办学能力,让灾区的人民群众能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质,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应该成为教育决策者们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地区,不但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各个单位重新建立自我生存的能力。
我们认为西部高校继续教育目前的重点培养对象应该是以下几类人群:一是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在一些偏远乡村,很大一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现代教育要求。二是行业从业人员。现在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是自谋职业,他们在学校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三是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发展现代化,要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要在降低成本、防止污染等方面增强竞争力,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四是政府干部。对民族地区进行干部培训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九)扶持高校开辟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出版特色教材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高校承担着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责任,据了解,目前的民族院校开设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或课程,比如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双语、彝英双语、彝汉翻译)等学科大部分是常规专业,特别是西部地区从事继续教育的高校都没有自己的民族专业,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人才,对于错过正规高等教育而又想从事民族事务方面工作的群体来说,无对口专业可以学习,无疑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国家财政可以选择部分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设置一些特色专业,不能开设特色专业的也可以通过和民族院校合作开设一些特色课程。
(十)建立东、西部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东、西部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东、西部资源继续教育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有力缓解西部地区在师资、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避免西部高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重复建设上。资源共享平台应当包括:
第一,课件、资料共享。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各校力量,制作一批优秀课件,特别应该将教育部继续教育现有的精品课程放在平台上共享;还应当将经过筛选的案例库、学习指导资料、练习题等一并上传,供学习者下载;
第二,信息共享。应当提供专业方面的世界前沿信息,弥补西部地区信息闭塞的不足,让西部地区学生了解最近的专业动态,为其学习和创新提供帮助;
第三,交流平台。应该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方便和促进东西部教师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让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和西部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在促进学习的同时加深了解,建立友谊;
第四,图书、实验设备共享。应当建立一个资源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能够为各地师生提供一个丰富、完整的信息库;另外,很多西部高校苦于没有虚拟实验设备,不能通过远程教育开展诸如应用电子、临床医学等实验性较强的专业,所以应当在平台上建立一个完整的各个专业的实验平台,能够促进各地院校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成本,让一些专业和课程具备远程教学的条件。
通过此平台,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享受高水平大学的制作课件和学习辅导,可以进入浩瀚的电子图书馆,可以和全国各地的师生进行交流,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向,因而不但有利于学生知识架构的建立,而且有利于其拓展视野,在思想上走出大山、走出西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四川大学教育科学中心
责任编辑:王红军
一、当前高校的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我们对各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普遍了解并重点对西部地区四川大学等七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选择了西藏大学等五所高校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样本,对其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对各高校反馈的情况收集整理得到以下结果:
(一)社会认识不到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社会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是不够的。从一些用人单位看,还存在着只注重短期效益,缺乏对事业长期发展谋划的现象。从受教育的群体看,一方面继续教育给了他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以弥补没有踏进“正规大学”的遗憾,同时可以比较容易的入学,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读书,拿到自己最想要的大学文凭。另一方面,有些继续教育的低质量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让继续教育成了他们的无奈选择,选择继续教育并不是为了学知识、提升素质,而是为了拿文凭、为自己的加薪晋职创造条件。从各种媒介宣传的情况看,并没有形成足够的正面宣传,社会的负面评价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损伤,也扭曲了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初衷。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各类高校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招生合计约314万人,在校生达到834万人,同时向社会输送了258万成教、网教毕业生。继续教育覆盖了从扫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多个层次,为数以万计的人群提供了在职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在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三大高等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和继续高等教育,唯有继续教育没有专门立法,关于继续教育只是在《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中少许提及。许多高校和继续教育工作者缺乏法律政策支持继续教育工作,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下改革没有底气,发展缺乏后劲,名不正言不顺,长此以往,将会出现严重的消极后果。
(三)继续教育行业管理不规范给高校带来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继续教育办学种类之杂,参与监管单位之多前所未有。学历教育的种类有成教、网络、自考、电大,其又可细分为脱产、函授、夜大等等,非学历教育更是五花八门,以至于出现了党政工团、社会各界、各单位都可以随意自行组织培训,形成继续教育满天飞的局面;参与监管的单位有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能源部门、发改委等等,各个单位都有权利制定政策对所管辖系统的继续教育进行监管。这种局面虽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充分满足了受教育群体的各种需求,有利于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政策之间可能互相矛盾,缺乏协调;质量良莠不齐。因为缺乏统一管理部门,各办学单位之间、各地方之间、各行业之间、各种继续教育类型之间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而且有些办学单位为了办学规模有意降低办学质量,展开“价格战”、形成“劣质资源排挤优质资源”的不良情况。
(四)统一的继续教育政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政策的制定要因地制宜,同样继续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应该参照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东西部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差异巨大,特别是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严重滞后。通过我们对四川、西藏、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调查,有关部门在教育相关政策的决策过程中,特别是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政策,大部分政策搞“一刀切”,并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在教育经费划拨和收费上,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支助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子;在学习和考试政策中,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
(五)在高校办学中继续教育的定位还不够明确
目前无论是普通高校中的继续教育学院、成教学院还是网络教育学院在学校的办学体系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其根源在于定位问题。大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中处于业务单位、办学实体、创收单位的角色,每年不但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而且还承担了一定的创收压力。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一味扩大招生规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根源所在。此问题也间接导致了一些合作办学机构不规范,教学质量下滑,继续教育声誉受损,社会评价低,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恶果。
(六)高校教学环境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制约
教学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教学基础设施等设备的配置情况属于硬环境,而教学资源属于软环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在硬环境方面,西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诸如:计算机普及率不高,不是所有学生可以保障在空余时间能找到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网络带宽不够,多媒体信息无法快速的下载,数据传输不稳定导致学习中断,严重影响学习情绪和效果。在软环境方面,继续教育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网络基本操作、CAI课件制作等。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来讲,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多数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其次,高校对继续教育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还不够重视,参加继续教育授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
二、高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应尽快制定专门法规,使继续教育有法可依
世界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成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法律承认和保障而实现的。早在18、19世纪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就制定了成人教育的法律规定;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上又出现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成人教育立法高潮,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成人教育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发达国家再次掀起了终身教育的热潮,如日本、美国、法国等,这些国家的法律为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构筑了法制基础。法规的建立不仅有效规范了继续教育的操作运行,而且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继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教育的三 大体系中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立法,唯独继续教育一直处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直接导致了继续教育的“次等教育”地位,得不到政府、高校的重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所以,我国应尽快制定《继续教育法》或《终身教育法》这类的法规。
(二)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评估监督
针对目前继续教育泛滥,层次旁杂,各个办学类型之间、办学单位之间、同一个单位之间,以及不同的招生批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差次不齐的现象,政府及教育部门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应该监管以下几个方面:针对非学历教育建立严格的办学条件质量标准,对办学资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审批;严格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在职业资格认证上要统一标准;对各个办学单位要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对不合要求的办学单位要坚决要求停止招生,进行整改,对屡禁不止者要取消办学资格。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对其办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投入、教学质量加强评估和社会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这样既有利于办学单位的公平,也有利于受教育群体的公平,可以有效改变目前继续教育市场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改善继续教育办学软环境
针对普遍存在的在高校中继续教育边缘化、社会上对继续教育存在诸多偏见的现状,有必要就继续教育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明确继续教育在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继续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快速提升人口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继续教育在实现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继续教育对于实现全民族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和相关政策,确立继续教育在高校办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纠正继续教育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不良导向,树立“以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优质的服务为基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四)设立归口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
改革后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继续教育实行“分解式管理”,这显然削弱了对继续教育的宏观调控,包括统筹规划、法规制订、综合协调、信息统计监控、组织研究等。这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继续教育的整体推进,更不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要实现继续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设立归口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实现对各种类型继续教育的统一监管,形成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高校、单位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管理系统。从而防止无人管理和多头管理的出现,规范继续教育运行流程,规范继续教育质量标准,杜绝“价格战”、“劣质资源排挤优质资源”的不合理现象。
(五)明确继续教育在高校办学中的定位
从理论上说,继续教育是大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其客观而言,继续教育长期以来在学校事业发展处于边缘的地位,一直以来,学校内部对开展继续教育有争议,有人认为大学的主体在于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于开展科学研究,而开展继续教育可能会冲击到大学的教学、科研。但近年来,继续教育在学校日益受到重视,继续教育正从教育事业的边缘慢慢向中心靠近,学校逐渐认识到,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了解大学的重要渠道。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大学不仅将先进文化传播给当代中国社会各层的精英人物,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使社会对大学的使命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给学校带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应该是“多样性、研究型、开放式”。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体现,大学通过市场运作开展继续教育,取得经济效益,本身就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为社会培训高素质的人才,对大学来说,这也是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办学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普通高校必须在继续教育上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其在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把继续教育放到学校重要的位置上来。
(六)建设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
继续教育中,教师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而目前高校专业化的教师数量不足和整体知识素质不够制约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加强教师进修学习和重视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建立继续教育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要和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师资。学习内容可以是某一项技能操作环节,也可以是整项专业技术,通过这些努力使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首先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民族教师)到基层亲自参与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让教师负责一项生产或科研项目的管理,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这些做法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也能锻炼其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应当加强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解决目前大量运用兼职教师出现的“投入精力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有效推进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七)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现代远程教育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可以避免不利的地理因素,把较高级别的继续教育课堂送到少数民族地区,使不同条件的人们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所以,一、教育部门应将网络建设作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集中扩展其在西部的覆盖范围;二、尽快制定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标准和设施规则,帮助西部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三、加快四川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应尽快提高四川主干网速率,解决四川主干网带宽偏窄等制约四川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四、尽快组成信息化评估专家组,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监控和评估体系,以更好地指导西部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五、鼓励和支持西部高校与中部高校合作,借助外部资源促进西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教育部加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高度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远程教育的支持平台,建立以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居室即课堂、教师上荧屏、指头敲知识”的远程教育系统;同时还要结合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音像、报纸,利用其现成的媒体网络,组成全方位、多层次、优势互补的立体教学体系;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类的各种媒体资源的建设。
(八)制定一系列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四川灾区的继续教育特殊政策
一场罕见的地震灾害让处于灾区的各个办学单位遭受重创,不但师生伤亡惨重,而且建筑物、实验设备、图书等也受损严重。与继续教育密切相关的各行业单位、潜在受教育群体,同样未能幸免。本次地震的很多地区本来就是少数民族地区,比如位于震中的汶川、映秀,伤亡最为惨重的北川。如 何让地处灾区的各个学校重整旗鼓,恢复办学能力,让灾区的人民群众能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质,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应该成为教育决策者们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地区,不但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各个单位重新建立自我生存的能力。
我们认为西部高校继续教育目前的重点培养对象应该是以下几类人群:一是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在一些偏远乡村,很大一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现代教育要求。二是行业从业人员。现在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是自谋职业,他们在学校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三是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发展现代化,要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要在降低成本、防止污染等方面增强竞争力,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四是政府干部。对民族地区进行干部培训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九)扶持高校开辟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出版特色教材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高校承担着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责任,据了解,目前的民族院校开设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或课程,比如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双语、彝英双语、彝汉翻译)等学科大部分是常规专业,特别是西部地区从事继续教育的高校都没有自己的民族专业,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人才,对于错过正规高等教育而又想从事民族事务方面工作的群体来说,无对口专业可以学习,无疑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国家财政可以选择部分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设置一些特色专业,不能开设特色专业的也可以通过和民族院校合作开设一些特色课程。
(十)建立东、西部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东、西部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东、西部资源继续教育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有力缓解西部地区在师资、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避免西部高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重复建设上。资源共享平台应当包括:
第一,课件、资料共享。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各校力量,制作一批优秀课件,特别应该将教育部继续教育现有的精品课程放在平台上共享;还应当将经过筛选的案例库、学习指导资料、练习题等一并上传,供学习者下载;
第二,信息共享。应当提供专业方面的世界前沿信息,弥补西部地区信息闭塞的不足,让西部地区学生了解最近的专业动态,为其学习和创新提供帮助;
第三,交流平台。应该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方便和促进东西部教师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让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和西部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在促进学习的同时加深了解,建立友谊;
第四,图书、实验设备共享。应当建立一个资源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能够为各地师生提供一个丰富、完整的信息库;另外,很多西部高校苦于没有虚拟实验设备,不能通过远程教育开展诸如应用电子、临床医学等实验性较强的专业,所以应当在平台上建立一个完整的各个专业的实验平台,能够促进各地院校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成本,让一些专业和课程具备远程教学的条件。
通过此平台,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享受高水平大学的制作课件和学习辅导,可以进入浩瀚的电子图书馆,可以和全国各地的师生进行交流,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向,因而不但有利于学生知识架构的建立,而且有利于其拓展视野,在思想上走出大山、走出西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四川大学教育科学中心
责任编辑:王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