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受学生欢迎的练习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种单调、机械的练习只能逐渐消淡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厌倦、疲于应付。那怎样使数学练习带给学生“特别”的感觉呢?本人认为,只有让数学练习生动,才能使学生心动。
[问题1]教师的预设能否真正应对学生的生成?
在对数进行分类时,学生交流到几百的分一类,几百几十分一类,几百零几的分一类,课堂上如稍加整理把学生交流的数有意地板书(500、1000、90、450;305、708),再让学生读读,和同桌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一定能发现0在不同位置,读法上的区别,这样把这节练习课的重难点读、写数自然的生成出来。
[问题2]千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能否和后续的学习有效串联呢?
我们都知道千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认识万、亿以内乃至更大数的基础,也是学习千以内四则运算的基础。在学生学习单双数的特点时,我可以写出更大的没学过的数让学生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同时这节复习课能否和下面计算复习有效的整合?让孩子的计算能力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
[问题3]孩子的练嘴与练笔能否融合,课堂时间上充分的留空?
我们习惯于把一节课安排的满满的,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新知在静思中消化、构建直到创新,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那这节课的融合又该体现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思考。
一、练习的形式,讲求新。
1.巧变“包装”,让练习“靓丽”起来。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为了使学生更乐意接受练习,应注意练习形式的“人性化”:如把“改错”说成“请你当医生”或“你来做老师”;把“判断”说成“秉公执法”、“我当包公”……。
2.巧编“故事”,让练习“有趣”起来。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需求,用故事来包装练习。
二、练习的数量,要求精。
1.巧改“类型”,让练习“变通”起来。
学生作业练习的量要少而精,要在“精”字上下工夫,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教师应根据每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力求做到少而精,以少取胜,改变一下题目的类型,设计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题目。
2.巧用“比较”,让练习“完善”起来。
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难点来安排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两方面去考虑,在疑难处、障碍处、易错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三、练习的内容,力求实。
1.巧借“生活”,让练习“亲切”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息息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作为习题。例如在教学完《乘加乘减》后,我结合学校庆祝“元旦”的游园活动情况,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走迷宫,每人每次3元;碰碰车,每人每次10元;海盗船,每人每次9元;动物园,每人每次8元。问:①每项玩一次,一共要多少钱?②到动物园参观一次,碰碰车、海盗船各玩两次,一共要多少钱?③如果学校发给你们20元的游乐券1张,请你设计游玩方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计算出①、②要用的钱,学生想出很多办法,有的设计出数十种方案,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2.巧添“品种”,让练习“丰富”起来。
除书面练习外,还应补充一些口头练习、实践练习,让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后,可以“借”学生的学号设计了“快速反应练习”:①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请起立并从小到大报数;②学号偶数是质数的同学到前面来排队报数;③学号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同学请到后面排队并报数。
四、练习的呈现,力求活。
1.巧设“台阶”,让练习“机动”起来。
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要激发每个学生的练习兴趣,应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层(基本题):说一说,在我们的身边或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用各自准备好的小捧摆出—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
B层(发展题):用三角板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找出下面图形未知边的长度。
C层(提高题):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评比。
2.巧汇“群智”,让练习“流动”起来。
学生“吃惯”了教师出的练习题,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如果放手让学生之间相互出题练习,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感和平等感。于是,我就在黑板一角专门开辟一个“数学角”,登载学生看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或者自己编写的习题,每天出二三题,每题注明出题人的姓名,作为附加题请学生做在当天的作业本上。这一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无论是出题者还是做题者都兴趣盎然。更可喜的是,班内掀起了一股爱阅读数学课外书和寻找身边的数学的好风气。
总之,要让学生做数学题“情有独钟”,惟有让数学练习“魅力四射”。我们要让数学练习的形式更漂亮,与学生的生活更接近;让数学练习的内容更充实,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让数学练习的呈现更多姿,与学生的兴趣更投缘。
[问题1]教师的预设能否真正应对学生的生成?
在对数进行分类时,学生交流到几百的分一类,几百几十分一类,几百零几的分一类,课堂上如稍加整理把学生交流的数有意地板书(500、1000、90、450;305、708),再让学生读读,和同桌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一定能发现0在不同位置,读法上的区别,这样把这节练习课的重难点读、写数自然的生成出来。
[问题2]千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能否和后续的学习有效串联呢?
我们都知道千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认识万、亿以内乃至更大数的基础,也是学习千以内四则运算的基础。在学生学习单双数的特点时,我可以写出更大的没学过的数让学生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同时这节复习课能否和下面计算复习有效的整合?让孩子的计算能力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
[问题3]孩子的练嘴与练笔能否融合,课堂时间上充分的留空?
我们习惯于把一节课安排的满满的,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新知在静思中消化、构建直到创新,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那这节课的融合又该体现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思考。
一、练习的形式,讲求新。
1.巧变“包装”,让练习“靓丽”起来。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为了使学生更乐意接受练习,应注意练习形式的“人性化”:如把“改错”说成“请你当医生”或“你来做老师”;把“判断”说成“秉公执法”、“我当包公”……。
2.巧编“故事”,让练习“有趣”起来。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需求,用故事来包装练习。
二、练习的数量,要求精。
1.巧改“类型”,让练习“变通”起来。
学生作业练习的量要少而精,要在“精”字上下工夫,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教师应根据每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力求做到少而精,以少取胜,改变一下题目的类型,设计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题目。
2.巧用“比较”,让练习“完善”起来。
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难点来安排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两方面去考虑,在疑难处、障碍处、易错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三、练习的内容,力求实。
1.巧借“生活”,让练习“亲切”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息息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作为习题。例如在教学完《乘加乘减》后,我结合学校庆祝“元旦”的游园活动情况,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走迷宫,每人每次3元;碰碰车,每人每次10元;海盗船,每人每次9元;动物园,每人每次8元。问:①每项玩一次,一共要多少钱?②到动物园参观一次,碰碰车、海盗船各玩两次,一共要多少钱?③如果学校发给你们20元的游乐券1张,请你设计游玩方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计算出①、②要用的钱,学生想出很多办法,有的设计出数十种方案,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2.巧添“品种”,让练习“丰富”起来。
除书面练习外,还应补充一些口头练习、实践练习,让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后,可以“借”学生的学号设计了“快速反应练习”:①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请起立并从小到大报数;②学号偶数是质数的同学到前面来排队报数;③学号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同学请到后面排队并报数。
四、练习的呈现,力求活。
1.巧设“台阶”,让练习“机动”起来。
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要激发每个学生的练习兴趣,应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层(基本题):说一说,在我们的身边或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用各自准备好的小捧摆出—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
B层(发展题):用三角板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找出下面图形未知边的长度。
C层(提高题):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评比。
2.巧汇“群智”,让练习“流动”起来。
学生“吃惯”了教师出的练习题,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如果放手让学生之间相互出题练习,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感和平等感。于是,我就在黑板一角专门开辟一个“数学角”,登载学生看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或者自己编写的习题,每天出二三题,每题注明出题人的姓名,作为附加题请学生做在当天的作业本上。这一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无论是出题者还是做题者都兴趣盎然。更可喜的是,班内掀起了一股爱阅读数学课外书和寻找身边的数学的好风气。
总之,要让学生做数学题“情有独钟”,惟有让数学练习“魅力四射”。我们要让数学练习的形式更漂亮,与学生的生活更接近;让数学练习的内容更充实,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让数学练习的呈现更多姿,与学生的兴趣更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