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他们从小立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有助于从小增强孩子作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人文素质。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在农村小学生极其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渗透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问题,值得探讨。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为主;农村;农村小学生;文化传承教育
一、 引言
传统文化为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加强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育可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效果。
二、 农村小学生文化传承教育的作用
(一)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阐述:一传统文化的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引导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认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有助于提高小学生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理想人格。崇尚高尚道德、重视自身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古代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内省慎独的修身方法,在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可以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学生为本,内和外顺,形成全面、协调、自由优化的育人氛围,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理念,有利于将“人和”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校园,帮助农村小学生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相互理解,促进沟通,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 传统文化可以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方法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提供了很多借鉴方法,比如孔子认为要承认个体差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体现的学思并重、学以致用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法,温故知新法;还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体现的启发诱导法,司马迁的“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说明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中体现的陶冶教育法,朱熹的“明辨之,笃行之”中的知行统一法,“豫时孙摩”体现的提前预防、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和学习观摩的方法,“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运用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使教育方式更具灵活性,也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效果的实现。
三、 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的农村小学生文化传承教育途径
在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其预设性与生成性也是一组重要的辩证关系。课程改革以来,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变化如下。①改变了预设的内容或方向,更多地关注了文化内涵的探讨,但重预设轻生成的特点没有变。②部分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这是进步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成就。但教师过多地注意生成性反而会忽视预设性,他们甚至认为,注意预设性是错误的教学观念。这样的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往往表现为教学过程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缺少必要的引导,显示了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以自己在实习的过程为例,在我所实习教学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自身家庭条件,父母文化素质与所接受教育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其阅读的效果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在六年级的阶段,他不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与之同班级的同学。阅读上的积累与沉淀,厚积薄发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看待思考问题的思辨性。有的学生同样在六年级的阶段,其阅读不管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够,阅读在量上偏低,甚至有的学生除了读在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之外,在一学期的时间里不再有其他的阅读,种种这些反映在学生自己身上,其写作能力始终裹足不前,语文成绩一直在原地踏步,难有上升的空间。在思考问题时也总是站在主观的角度上,不会考虑任何事情都会有的辩证性与多角度看待问题,部分学生总是更多地表现出任性冲动,不冷静与不理智的一面。长此以往,因为阅读的缺乏,会造成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的淡薄。因此,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的农村小學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使阅读有的放矢,不是漫无目的。使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和积累言语等目标。在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所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阅读事半功倍。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学会遵循阅读的基本框架,沿着初读-精读-复读的阅读方式去进行阅读。正确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几种关系,如形式与内容、整体与局部、连续性与阶段性以及预设性与生成性。教师通过阅读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虽然在阅读程度上千差万别,但都会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扩大自身的视野,开阔自身的眼界,使自己形成对于阅读的浓厚兴趣,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意识思想建构,并将从语文中体会的真善美融入自身的生命成长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梦晨.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聊城大学,2018.
[2]王梦如.面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实验研究[D].江南大学,2015.
[3]李墨.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贾汝功,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金川小学。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为主;农村;农村小学生;文化传承教育
一、 引言
传统文化为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加强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育可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效果。
二、 农村小学生文化传承教育的作用
(一)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阐述:一传统文化的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引导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认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有助于提高小学生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理想人格。崇尚高尚道德、重视自身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古代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内省慎独的修身方法,在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可以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学生为本,内和外顺,形成全面、协调、自由优化的育人氛围,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理念,有利于将“人和”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校园,帮助农村小学生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相互理解,促进沟通,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 传统文化可以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方法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提供了很多借鉴方法,比如孔子认为要承认个体差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体现的学思并重、学以致用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法,温故知新法;还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体现的启发诱导法,司马迁的“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说明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中体现的陶冶教育法,朱熹的“明辨之,笃行之”中的知行统一法,“豫时孙摩”体现的提前预防、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和学习观摩的方法,“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运用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中,使教育方式更具灵活性,也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效果的实现。
三、 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的农村小学生文化传承教育途径
在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其预设性与生成性也是一组重要的辩证关系。课程改革以来,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变化如下。①改变了预设的内容或方向,更多地关注了文化内涵的探讨,但重预设轻生成的特点没有变。②部分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这是进步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成就。但教师过多地注意生成性反而会忽视预设性,他们甚至认为,注意预设性是错误的教学观念。这样的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往往表现为教学过程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缺少必要的引导,显示了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以自己在实习的过程为例,在我所实习教学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自身家庭条件,父母文化素质与所接受教育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其阅读的效果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在六年级的阶段,他不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与之同班级的同学。阅读上的积累与沉淀,厚积薄发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看待思考问题的思辨性。有的学生同样在六年级的阶段,其阅读不管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够,阅读在量上偏低,甚至有的学生除了读在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之外,在一学期的时间里不再有其他的阅读,种种这些反映在学生自己身上,其写作能力始终裹足不前,语文成绩一直在原地踏步,难有上升的空间。在思考问题时也总是站在主观的角度上,不会考虑任何事情都会有的辩证性与多角度看待问题,部分学生总是更多地表现出任性冲动,不冷静与不理智的一面。长此以往,因为阅读的缺乏,会造成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的淡薄。因此,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的农村小學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使阅读有的放矢,不是漫无目的。使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和积累言语等目标。在农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所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阅读事半功倍。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学会遵循阅读的基本框架,沿着初读-精读-复读的阅读方式去进行阅读。正确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几种关系,如形式与内容、整体与局部、连续性与阶段性以及预设性与生成性。教师通过阅读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虽然在阅读程度上千差万别,但都会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扩大自身的视野,开阔自身的眼界,使自己形成对于阅读的浓厚兴趣,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意识思想建构,并将从语文中体会的真善美融入自身的生命成长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梦晨.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聊城大学,2018.
[2]王梦如.面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实验研究[D].江南大学,2015.
[3]李墨.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贾汝功,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金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