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白银市农民收入现状、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民增收的途径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问题;途径;甘肃白银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328-01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面积2.12万平方千米,年降水量176~498mm,蒸发量1 488~2 295mm,在气候区划上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全市农业人口114.79万,占总人口的65.59%;耕地面积30.13万公顷,其中水浇地8.33万公顷。粮食作物有20多种;经济作物有20多种、60多个品种。
1白银市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白银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协调的发展态势,有利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323元,同比增长8.3%,绝对数与全省基本持平,比全国少1 817元;增速比全省低0.8%,比全国低7.1%。2002~2007年,白银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9%,分别低于全省、全国1.34和4.24个百分点。统计数据表明,白银市农民收入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全国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2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
(1)生产成本增加。受PPI的影响以及2007年持续低温天气给生产经营,尤其是设施农业带来了一定影响,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支出增多。一是农牧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恢复性生产的后劲增强,生产投入相应加大;二是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尽管2008年农资价格稳中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农业管理费、农业用水费用的增加,不但增加了农民支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减免农牧业税、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1992~1998年,伴随着农产品产量急剧增长、农副产品价格提高、乡镇企业发展、种植结构调整等,农民纯收入增加速度较快。但是,随着农产品产量的结构性相对过剩、品质结构失衡等问题出现之后,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趋缓。目前,白银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表现为:种植业占总收入的60%以上,权重影响明显;二、三产业收入仅占5%,比重偏小,增长乏力。
(3)农产品供求格局不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种养方面,主要农畜产品从供给短缺转变为需求制约。在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上,已明显地显现出市场疲软和需求约束。这两大变化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以需求约束为主。表现在农民收入上,就是增产不增收和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下降。
(4)整个社会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与拉动不够,农民增收问题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两头热”就是政府与农民关心度高,“中间冷”就是社会参与度低。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大量投入,仅仅依靠政府和农民两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直接参与、直接管理行为将逐步淡出,更多地要依靠市场和非政府的力量来解决“三农”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缓慢的重要因素。
3农民增收的途径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业公共服务投入,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通讯、信息等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性补贴,尤其是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并增加对良种、农资、农机的补贴力度。
(2)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和运销服务,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经营水平,扩张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二要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使特色产品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标准化生产;三要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产销合同制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以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连带关系,形成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使支柱产业按照“公司带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
(3)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一是大力支持农资生产企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有效控制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要加强市场监管,对农资供应部门和经营单位要实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切实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要认真做好市场价格监测工作,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让农产品价格上涨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从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确保农民利益。
(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措施,为农民提供信息、确立项目、培训技术,鼓励农民走出土地务工经商增加收入,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以扶持。抢抓当前加速产业重组的机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提升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农村集镇化建设步伐,以发展优势产业支撑集镇建设,以聚集生产要素带动集镇发展,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把发展小城镇同农村市场体系的完善配套、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5)狠抓劳务经济发展。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常抓不懈,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领导,进一步整合资源,切实抓好劳务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方式,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标。创新输出方式,加强劳务输转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做好政策、信息、维权等服务工作,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劳务输出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增收;问题;途径;甘肃白银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328-01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面积2.12万平方千米,年降水量176~498mm,蒸发量1 488~2 295mm,在气候区划上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全市农业人口114.79万,占总人口的65.59%;耕地面积30.13万公顷,其中水浇地8.33万公顷。粮食作物有20多种;经济作物有20多种、60多个品种。
1白银市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白银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协调的发展态势,有利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323元,同比增长8.3%,绝对数与全省基本持平,比全国少1 817元;增速比全省低0.8%,比全国低7.1%。2002~2007年,白银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9%,分别低于全省、全国1.34和4.24个百分点。统计数据表明,白银市农民收入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全国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2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
(1)生产成本增加。受PPI的影响以及2007年持续低温天气给生产经营,尤其是设施农业带来了一定影响,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支出增多。一是农牧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恢复性生产的后劲增强,生产投入相应加大;二是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尽管2008年农资价格稳中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农业管理费、农业用水费用的增加,不但增加了农民支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减免农牧业税、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1992~1998年,伴随着农产品产量急剧增长、农副产品价格提高、乡镇企业发展、种植结构调整等,农民纯收入增加速度较快。但是,随着农产品产量的结构性相对过剩、品质结构失衡等问题出现之后,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趋缓。目前,白银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表现为:种植业占总收入的60%以上,权重影响明显;二、三产业收入仅占5%,比重偏小,增长乏力。
(3)农产品供求格局不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种养方面,主要农畜产品从供给短缺转变为需求制约。在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上,已明显地显现出市场疲软和需求约束。这两大变化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以需求约束为主。表现在农民收入上,就是增产不增收和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下降。
(4)整个社会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与拉动不够,农民增收问题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两头热”就是政府与农民关心度高,“中间冷”就是社会参与度低。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大量投入,仅仅依靠政府和农民两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直接参与、直接管理行为将逐步淡出,更多地要依靠市场和非政府的力量来解决“三农”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缓慢的重要因素。
3农民增收的途径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业公共服务投入,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通讯、信息等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性补贴,尤其是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并增加对良种、农资、农机的补贴力度。
(2)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和运销服务,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经营水平,扩张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二要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使特色产品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标准化生产;三要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产销合同制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以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连带关系,形成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使支柱产业按照“公司带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
(3)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一是大力支持农资生产企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有效控制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要加强市场监管,对农资供应部门和经营单位要实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切实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要认真做好市场价格监测工作,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让农产品价格上涨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从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确保农民利益。
(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措施,为农民提供信息、确立项目、培训技术,鼓励农民走出土地务工经商增加收入,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以扶持。抢抓当前加速产业重组的机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提升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农村集镇化建设步伐,以发展优势产业支撑集镇建设,以聚集生产要素带动集镇发展,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把发展小城镇同农村市场体系的完善配套、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5)狠抓劳务经济发展。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常抓不懈,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领导,进一步整合资源,切实抓好劳务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方式,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标。创新输出方式,加强劳务输转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做好政策、信息、维权等服务工作,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劳务输出工作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