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后扶贫治理时代贫困人口进入多维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并存的贫困新状态.在减贫发展进程中,贫困代际传递作为贫困问题的"内生抵抗力量",将直接影响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厘清贫困代际传递的演化动态与内生因素,寻找促进社会代际流动的破解路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推动贫困治理的有效方式.文章基于2010-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构成的混合截面数据,通过构建Logit和Probit模型研究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的区域动态演变特征,实证分析各维度的贫困代际传递及其多维内生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发
【机 构】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社区营造助推精准脱贫的机理建构及路径改善问题研究(19XMZ09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扶贫治理时代贫困人口进入多维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并存的贫困新状态.在减贫发展进程中,贫困代际传递作为贫困问题的"内生抵抗力量",将直接影响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厘清贫困代际传递的演化动态与内生因素,寻找促进社会代际流动的破解路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推动贫困治理的有效方式.文章基于2010-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构成的混合截面数据,通过构建Logit和Probit模型研究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的区域动态演变特征,实证分析各维度的贫困代际传递及其多维内生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要高于绝对贫困发生率,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任重道远.因父辈资源禀赋贫乏遗传到子辈,子女容易重刻父辈的贫困境遇,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不只是其家庭内部、个人禀赋和自然环境等因素,还有制度设计、政策执行以及资源分配等多重影响,扶贫减贫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社会系统.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父辈禀赋均对贫困代际传递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生活态度消极、物质资本缺乏以及教育贫困产生的影响最大.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有效脱贫和可持续脱贫,可以从提振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本土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农村教育反贫困政策体系、践行健康扶贫政策、拓展贫困群体相互合作新路径等方面着手,协同合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其他文献
在历经"补充""支撑"到"充分发展"的定位转变过程中,养老机构在老年健康照护体系中的作用不断突显,形成了以民办养老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社会化格局.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如何化解当下发展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远景规划目标下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文运用吉林省养老机构微观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中的似然比检验和沃尔德检验分别进行参数估计.研究发现:财政补贴、持证比率、长期照护报销、功能分类、比较优势、医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的形成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走向.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是大学教育的重头戏.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6—0008—09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作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要
西部边疆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内外互通的重要关节.在现代国家治理语境下,“一带一路”建设给西部边疆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机遇,不仅有利于重塑治理空间、培育社会治理主
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化本体,也在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当前我国文物保护已实现从被发现、出土(发掘)、展示到馆藏(保护)等各环节的全过程保护,书写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了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结合最新的中国发展与建设的思路,分析研究作为国家治理
夏商时期是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夏商国家形态的讨论由来已久,如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中国历史可划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
内蒙古地区工业遗产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工业遗产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工业遗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内蒙古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
作为中国当代史崭新研究领域之一的三线建设史,其真正兴起至今不足20年.因为该研究领域具有挑战且意义重大,故而在短时间内,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者以史学界为主,同
伴随着劳动力空间流动性加剧和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地区舒适的气温条件逐渐成为留住劳动力的因素之一.文章将2012-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与地区气温资料数据集嵌套,加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宏观数据,采用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地区年均温差对于劳动力跨区流入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年均温差每增加1℃,劳动力跨区流入概率降低22.7%.分异估计表明45岁以下、低技能、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对年均温差变化的敏感度更高;高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年均温差对劳动力跨区流入影响不显著,主要体现在该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