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猜想;依据;追问;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09—01
猜想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猜想让学生对探究充满期待,结果也往往让教师喜出望外。那么,如何让猜想成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呢?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猜想要追问依据
猜想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归纳学习,是对已有经验或者经历归纳后进行的合理推测。当然,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而是在想的基础上合理进行猜测。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猜,更应当探究是怎么想的。对依据的追问,就是追问其想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将无关的猜想科学、合理地进行排除,从而将学生的猜想引领到需要进一步设计实验验证上来。提出猜想要讲依据,排除猜想更应当讲依据。这个排除不是简单粗暴地删除,也不是简单地告诉,而应当是通过对猜想依据的追问,通过特殊事例的验证,实现猜想的有效引导。
案例1 “摩擦力”教学片断
师:你认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重力。
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A及其同桌走上讲台,学生A将同桌的手压在自己手下面。第一次轻压,对方手很容易抽出;第二次重压,对方手很难抽出。
师:他们展示的事实有没有说服力?
生: 有。
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木块(如图1),指出长方体小木块尽管受到重力,但在竖直的墙上往下滑动的时候是不会受到摩擦力的,并问学生:这给你什么启示?
引领:这说明物体因受到重力自由下落,因为对竖直的墙面没有压力,所以就不受摩擦力的作用。由此可以排除重力这一因素,进而得出“压手”只是增大了手对桌面的压力,而不是增大了重力。最后,请学生修正自己的猜测,进而得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的猜想。
二、猜想需要提供情境
猜想需要追问依据,如果学生缺少猜想的依据,那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以此作为补充。这样做,一方面唤醒了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聚焦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方向,为学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了支持。
案例2 “摩擦力”的引入教学片断
教师事先准备了几条鳝鱼,邀请几位学生来抓。学生A开始抓不住,于是想到了戴手套,结果成功地抓住了鳝鱼。学生B也抓住了鳝鱼,而且全班学生都看到了他在使劲用指头卡住鳝鱼的身体。
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1:将手变粗糙。
生2:增大手卡住鳝鱼的力。
师:换句话来说,你们认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生: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
物理情境其实就是一种依据和思考的原材料。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主动采集的“零星事实”,学生才能“添加”猜想,才能走进“迷人”的科学殿堂。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依据,教师尤其需要在课堂上呈现。如,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就需要呈现调灯光“电压增大灯泡变亮”的情境;再如,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液体内部的压强,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上橡皮手套亲自感受,从“手心手背都被压得紧紧的”的感觉来推测“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种情境的聚焦是对猜想方向的引领,教师已经将无关因素进行了过滤,以此来保证学生获得的信息正确,这为猜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当然,学生的猜想需要教师引领,这种引领可以通过追问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情境来完成。这样的猜想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
猜想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很多物理公式的证明都是先大胆提出假设和猜想,再进行相关验证和实验,可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环节。针对当前物理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演绎、推理的实际,笔者提出了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09—01
猜想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猜想让学生对探究充满期待,结果也往往让教师喜出望外。那么,如何让猜想成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呢?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猜想要追问依据
猜想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归纳学习,是对已有经验或者经历归纳后进行的合理推测。当然,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而是在想的基础上合理进行猜测。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猜,更应当探究是怎么想的。对依据的追问,就是追问其想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将无关的猜想科学、合理地进行排除,从而将学生的猜想引领到需要进一步设计实验验证上来。提出猜想要讲依据,排除猜想更应当讲依据。这个排除不是简单粗暴地删除,也不是简单地告诉,而应当是通过对猜想依据的追问,通过特殊事例的验证,实现猜想的有效引导。
案例1 “摩擦力”教学片断
师:你认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重力。
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A及其同桌走上讲台,学生A将同桌的手压在自己手下面。第一次轻压,对方手很容易抽出;第二次重压,对方手很难抽出。
师:他们展示的事实有没有说服力?
生: 有。
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木块(如图1),指出长方体小木块尽管受到重力,但在竖直的墙上往下滑动的时候是不会受到摩擦力的,并问学生:这给你什么启示?
引领:这说明物体因受到重力自由下落,因为对竖直的墙面没有压力,所以就不受摩擦力的作用。由此可以排除重力这一因素,进而得出“压手”只是增大了手对桌面的压力,而不是增大了重力。最后,请学生修正自己的猜测,进而得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的猜想。
二、猜想需要提供情境
猜想需要追问依据,如果学生缺少猜想的依据,那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以此作为补充。这样做,一方面唤醒了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聚焦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方向,为学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了支持。
案例2 “摩擦力”的引入教学片断
教师事先准备了几条鳝鱼,邀请几位学生来抓。学生A开始抓不住,于是想到了戴手套,结果成功地抓住了鳝鱼。学生B也抓住了鳝鱼,而且全班学生都看到了他在使劲用指头卡住鳝鱼的身体。
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1:将手变粗糙。
生2:增大手卡住鳝鱼的力。
师:换句话来说,你们认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生: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
物理情境其实就是一种依据和思考的原材料。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主动采集的“零星事实”,学生才能“添加”猜想,才能走进“迷人”的科学殿堂。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依据,教师尤其需要在课堂上呈现。如,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就需要呈现调灯光“电压增大灯泡变亮”的情境;再如,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液体内部的压强,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上橡皮手套亲自感受,从“手心手背都被压得紧紧的”的感觉来推测“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种情境的聚焦是对猜想方向的引领,教师已经将无关因素进行了过滤,以此来保证学生获得的信息正确,这为猜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当然,学生的猜想需要教师引领,这种引领可以通过追问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情境来完成。这样的猜想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
猜想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很多物理公式的证明都是先大胆提出假设和猜想,再进行相关验证和实验,可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环节。针对当前物理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演绎、推理的实际,笔者提出了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