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归来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衣出征,时为冬日。
  英雄归来,春暖花开。
  谢谢你,
  我们的白衣天使。
  谢谢你,
  我们时代的英雄。
  是你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遮蔽风雨,
  是你们用满腔热血逆流而行,
  你们是最美的天使,
  和我们齐心协力心手相连,
  共擎那穿透暗夜的火炬,
  点亮春日暖阳的萌动。
  
  抗疫尚未结束,
  口罩挡住了你的面庞
  你们的眼神清亮依旧
  你们的手指暖意盈盈
  将饱受疫情折磨的城市轻轻唤醒
  英雄歸来,
  是白山黑水的敬仰与铭记,
  是湖北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他文献
武汉,武汉  生命重于泰山  不是一句口号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重大战役  疫情就是敌情  武汉封城,已拉响了警报  举国上下,层层布防  一座座村庄,被一道道关卡封锁  扼住病毒的传染源  隔离、诊断、救治,向死神手里抢人  海陆空医疗队,星夜驰援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武汉不是孤岛,全中国都是你的依靠  一个个站起来的白衣战士  争分夺秒,昼夜奋战  不计报酬,无论
期刊
致敬以诗抗疫者  在这个脚步停滞的春天,我重新听到了  时间欢快的嘀嗒声。作为一个怀疑主义者  在高擎起希望的火把,试图照亮黑暗的  重于泰山的一摞又一摞分行文字面前  我发现所有的怀疑,原来都轻于鸿毛  忘记N95口罩、84消毒液  忘记虎视眈眈的额温枪  从一场撼天动地的同题诗接力中  触摸一股又一股暖流  重新认识拿笔的一双双手  重新发现诗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没有
期刊
口 罩  一只负责任的口罩  只能阻挡喷溅的飞沬、病毒  却对口无遮拦的人  或信口雌黄的人  无计可施杀 毒  病毒喝多了75%酒精  就会死亡  朋友间多喝高度酒  也可杀灭友谊中的病毒距 离  人际之间  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  当下  由病毒说了算神 医  一位眼科医生死了  人们为他举行了  一场空前规模的葬礼  网上每一支点亮的蜡烛  仿佛都是被他治愈后的眼睛礼 遇  在超市结账时 
期刊
口 罩  给灵魂  加装一道美丽的防护栏  养好体内的每一寸山河  这个春天  口罩的尺寸必须大于落日  大于明月  才能罩住我的祖国  这个春天  我在一副口罩里活着  借一朵云,吞吐生活春 天  病毒咬破了我们的肺叶  疼痛离心很近  离祖国很近  离家很近  阴影在扩散的时候  遇到一群白衣天使  遇到一声春雷  这个春天  消毒液汹涌成河  口罩恰似一叶孤帆  在家和国之间漂泊  我则站在
期刊
多想活着——  多想看看多彩的生活:  看看孩子们的笑脸  听听朋友们的嘱托  享受一下父母的唠叨  關心一下柴米油盐的生活  多想活着——  有人肩扛地狱的大门  在疫情第一线忙忙活活  盗来普罗米修斯之火  选择一种高尚的人生  选择一种做人的底色  选择抛弃安稳的苟活  选择有风险的选择  多想活着——  为太阳回归的温暖  为蓝天白云的春色  为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为咳嗽未停的山河  为那
期刊
“长征”作为历史事件已非常清晰且完整地存在于中国现代历史长卷之中,事件的本真面目、性质、意义阐释等,已随着革命史“元叙述”的完成而形成定论。但因“长征”这一事件所产生的震惊中外的强大影响,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甚至人类史上撼人心魄的“传奇”与“神话”。对于这一“传奇”与“神话”,自“长征”作为历史事件结束之后,各方就开始对其进行整理与书写,而文学作为常见的书写方式之一
期刊
隔离墙  一夜间,疫风积聚  筑成一道冰冷的墙  一座城与另一座城  隔着一个口罩的距离  候鸟收起翅膀  烟花失去缤纷  百姓人家门上的大红福字  挡不住人间疾苦  一个又一个城市,街道空寂  天空厚重的云朵  俯瞰人间咳嗽,发烧  惧怕死亡的生灵向外遁逃  不怕死的  是逆行的白衣天使和身着蓝色警服的战士  那一刻  信念在左,白蓝在右  你和我的距离  隔着口罩  你像死士,站在挡魔驱邪的关
期刊
一个人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和解读。对我而言,苏历铭始终是我的大学同学,青年时代的伙伴,无论经历多少岁月,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的基点,都定格在风华绝代的20世纪80年代。离开母校吉林大学的辽阔校园已经30年了,我们大概都未感到岁月的太多沧桑,尤其是我们的友情和相知,超越了如尘的时间。毕业后的时光,某种意义上不过是我们大学时代的一个长长的尾声罢了。何况历铭本人的性情和行为模式,总是强
期刊
从青春到白头,历铭和我是30年老友;在老友圈的微信群里,我俩又是唯一的“怼友”。年轻相识是因为写诗,如今天天“互怼”则是因为我不再像当年专注写诗。和历铭见面相识是朱凌波的介绍。当时凌波刚从长春毕业回到家乡牡丹江,比他早毕业一年的我,已经在牡丹江日报做了文学编辑。  记得和历铭第一次见面是1988年春节前,苏历铭以国家计委干部的身份到牡丹江公干,然后准备回佳木斯看望父母,借着看望凌波的名义“慕名拜访
期刊
感 动  17年前的春天,我在北京  租住在朝阳區甜水园东里的一个小区  猝不及防地  与凶猛如虎的“非典”狭路相逢  作为经历过那场疫情的人  很难再说害怕,很难再有感动  当我看到一个报道  一位医生妈妈,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人  自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久不流泪的我,还是感动得稀里哗啦  “啊……哦……”  屋里,儿子小鸟一般扑着小手,不时发出一种单音节的幸福  过完年,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