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垃圾填埋法由于成本低、技术相对简单、处理迅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垃圾处置方式。本文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
Abstract: urban waste landfill method because of low cost, simple, processing technology relatively quickly, is most wide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garbage disposal metho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ity life rubbish landfill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veral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ity life landfill sit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高度集中和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垃圾量的高速增长,使垃圾处理、处置日趋困难,已成为现代都市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焚烧、堆肥和填埋等。其中垃圾卫生填埋法由于成本低、技术相对简单、处理迅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垃圾处置方式。本文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垃圾填埋场选址是填埋场建设项目中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如果选址不当,将会给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营带来种种困难。卫生填埋场场址的选择涉及到当地经济、交通、运距、地理地形、气候、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作为设计单位在工作的前期就应详细核实其资料的准确性,实地踏勘现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场址是否合适的准确判断。
1、垃圾填埋场不应设置的地区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中明确规定,有9类地区不应建设垃圾填埋场,这属于强制性规范,必须要遵守。现场实地勘查时,若发现符合其中一项,该垃圾填埋场就必须更换场址。这9类地区为:(1)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補给区;(2)洪泛区和泄洪道;(3)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4)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5)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6)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藏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地区;(7)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8)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9)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在实际选址过程中,应避开上述地区。经常遇到的是其中第3条情况:垃圾场不应建在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遇到此情况,如没有其他合适的场址,评估单位通常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居民搬迁。但是往往由于搬迁费用较大,执行起来较为困难。
2、环境地质条件
垃圾填埋场类型根据场址地形分为山谷型、平原型、坡地型。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场影响周围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对场址的勘察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环境地质条件。在选址的各项主要条件中,以其重要性为评判依据,应按照如下顺序排列: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场地建设条件>垃圾填埋场与城市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在场地实地勘察时,应特别注意地下水的保护和废弃物的力学稳定性,并分析地下水流的途径及边界(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与水力特性、场址所在位置的地下水是否为独立水系、当地的地形和土层构造、地基土的变形特性以及改善地基土层水密性的可能性等。对渗滤液可能产生渗漏等不利条件也要做出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
二、渗滤液的处理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世界上公认的污染威胁大、性质复杂、难于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从填埋场的运行到封场后管理,都需要对渗滤液的产生进行有效控制,对排出的渗滤液进行妥善处理。目前,在国内外填埋场得到应用的各种渗滤液处理工艺在处理能力、处理效果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各有其优缺点。
1、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主要特点
(1)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水量变化大,而且变化无规律性,其来源主要有:①垃圾自身含水及从大气和雨水中的吸附量。②垃圾降解生成水。③地下潜水的反渗。④大气降水。其中由大气降水形成的渗滤液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因此我们在研究渗滤液处理的同时,也要关注影响其产生量的各种主要因素,如大气降水强度、频率,地下水的流向、流速、位置,地表地形、顶盖材料,温度、风、湿度、植被、太阳辐射等。
(2)垃圾渗滤液的主要特点:
①渗滤液水质极为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危害大。渗滤液中不仅含有耗氧有机污染物,还含有重金属和植物营养素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及生物污染物,如病菌、虫卵等。
②污染物浓度大,变化范围大。垃圾填埋渗滤液的CODCr、BOD5、总氮、氨氮、碱度、硬度、重金属污染浓度都很高,且变化范围大。垃圾渗滤液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污水无法比拟的,突出了处理和处理工艺选择的难度。
③水质水量的明显变化性:a.渗滤液的产生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雨季明显大于旱季;b.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平原地区填埋场干冷季节渗滤液的污染物组成和浓度较低;c.污染物组分及其浓度与填埋年限有关,如填埋层各部分物化和生物学特征及其活动方式都不同,“年轻”填埋场(使用5年以内)的渗滤液成黑色,有恶臭、SS(悬浮物)高、pH值较低、BOD5、CODCr、VFA、金属离子浓度和BOD5/CODCr较高,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年老”填埋场(使用10年以上)的渗滤液pH值近中性,BOD5、CODCr、VFA浓度和BOD5/CODCr较低,金属离子浓度下降,但氨氮浓度较高,可生化性差。
④渗滤液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但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严重失调。填埋场条件比较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渗滤液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对渗滤液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脱硫杆菌、脱氮硫杆菌、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以及产甲烷菌等7类细菌。此外,渗滤液中还有大量的病原菌和致病微生物。另外重金属元素、氨氮等物质含量过高,使得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既有与常规废水处理技术的共性,也有其极为显著的特殊性。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1)物理化学法。包括吸附、化学混凝沉淀、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离子交换、膜渗析、气提、湿式氧化、消毒等法。
光催化氧化和电化学技术的应用是渗滤液污染化学控制的新发展。以TiO2作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率40%~50%。
与生物法相比,物理化学法不受水质水量变动的影响,出水水质稳定,尤其是对BOD5/CODCr比值较小(0.07~0.20)的可生化性差的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处理成本高,在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上不适于大量渗滤液的处理。
(2)生物法。又分为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和厌氧—好氧组合法。
①厌氧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方法有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厌氧稳定塘及分段厌氧硝化等方法。
我国在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试验和工程中,多采用厌氧滤池或UASB工艺作为渗滤液的预处理单元。
②好氧处理。渗滤液好氧处理法可有效降低BOD、COD和氨氮,以延时曝气法应用最多;活性污泥法因其费用低、效率高而得到最广泛的引用;曝气稳定塘体积大,有机负荷低,但因其工程简单,在土地易征的地区经济适用;生物膜法具有抗水量、水质冲击负荷的优点。
与厭氧法相比,好氧法:a.耗能大;b.污泥处理和处置的费用高;c.对无机营养元素的要求高(对于含磷浓度较低的垃圾渗滤液需投加必要的磷)。另外厌氧处理的邮寄负荷高,战地面积比较小。但是,与好氧法相比,厌氧处理:a.对pH要求严格;b.出水中的COD和氨氮浓度高而溶解氧低;c.对温度敏感。
③厌氧—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垃圾渗滤液在我国已有很多工程实例:如广州李坑采用厌氧-氧化沟-兼性塘(-絮凝沉淀)工艺;广州大田山采用UASB-生物接触氧化-氧化塘-絮凝沉淀工艺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渗滤液处理工艺的选择
我国现采用的渗滤液处理工艺种类繁多,有传统的以厌氧—好氧为主体框架,并采用物化手段高效气浮和氨吹脱作为生化处理辅助手段的;也有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UF超滤、纯氧曝气等工艺的。每种工艺都有它各自的优缺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工艺可进行推广,各个填埋场对其渗滤液的处理工艺都在各自的条件和环境下不断探索、改进。实践证明,在传统处理工艺条件下,连续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的渗滤液一级排放标准非常困难,并且运行费用很高,垃圾填埋场运营方难以承受。因此,渗滤液经过场内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由管道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是一条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之路。
三、填埋场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
1、土壤改良
填埋场复垦工程是利用人工添加新土的肥力,恢复作物的生产能力,是实现填埋场地农业再利用的关键环节。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土壤改良、植被品种筛选、土壤的侵蚀控制和垃圾坝(或副坝)边坡的稳定。土壤改良主要通过绿肥或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复垦中土壤侵蚀控制可利用“侵蚀被”(如木屑、聚丙烯纤维、稻草、麦秆等编制成),铺设在土壤表面,植被自然穿越“侵蚀被”生长。填埋场边坡在复垦时注意的是利用塑料三维栅格铺设在易侵蚀的边坡地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抑制滑坡等灾害发生。
2、植被恢复
在处理站、沼气处理设施等污染物浓度高的地段周围,应选择有较强抗性、较好净化空气能力的树木。在道路两旁则选用树形高大美观、生长迅速、易管理并有一定吸污能力的树种。在行政生活福利区可选择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的乔木或灌木,同时可栽培一些抗性弱和敏感性强的监测植物。为防止水土冲刷,可营造隔离林带及边坡防护林、沟道防护林,达到蓄水保土、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泥沙流入填埋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垃圾填埋时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填埋场的环境质量,改良填埋后的土地性状,有计划地增加城市绿化。
四、结束语
总之,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应重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质量,确保垃圾填埋场项目规范建设、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文武,任建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法的比较[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
Abstract: urban waste landfill method because of low cost, simple, processing technology relatively quickly, is most wide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garbage disposal metho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ity life rubbish landfill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veral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ity life landfill sit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高度集中和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垃圾量的高速增长,使垃圾处理、处置日趋困难,已成为现代都市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焚烧、堆肥和填埋等。其中垃圾卫生填埋法由于成本低、技术相对简单、处理迅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垃圾处置方式。本文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垃圾填埋场选址是填埋场建设项目中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如果选址不当,将会给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营带来种种困难。卫生填埋场场址的选择涉及到当地经济、交通、运距、地理地形、气候、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作为设计单位在工作的前期就应详细核实其资料的准确性,实地踏勘现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场址是否合适的准确判断。
1、垃圾填埋场不应设置的地区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中明确规定,有9类地区不应建设垃圾填埋场,这属于强制性规范,必须要遵守。现场实地勘查时,若发现符合其中一项,该垃圾填埋场就必须更换场址。这9类地区为:(1)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補给区;(2)洪泛区和泄洪道;(3)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4)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5)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6)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藏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地区;(7)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8)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9)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在实际选址过程中,应避开上述地区。经常遇到的是其中第3条情况:垃圾场不应建在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遇到此情况,如没有其他合适的场址,评估单位通常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居民搬迁。但是往往由于搬迁费用较大,执行起来较为困难。
2、环境地质条件
垃圾填埋场类型根据场址地形分为山谷型、平原型、坡地型。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场影响周围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对场址的勘察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环境地质条件。在选址的各项主要条件中,以其重要性为评判依据,应按照如下顺序排列: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场地建设条件>垃圾填埋场与城市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在场地实地勘察时,应特别注意地下水的保护和废弃物的力学稳定性,并分析地下水流的途径及边界(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与水力特性、场址所在位置的地下水是否为独立水系、当地的地形和土层构造、地基土的变形特性以及改善地基土层水密性的可能性等。对渗滤液可能产生渗漏等不利条件也要做出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
二、渗滤液的处理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世界上公认的污染威胁大、性质复杂、难于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从填埋场的运行到封场后管理,都需要对渗滤液的产生进行有效控制,对排出的渗滤液进行妥善处理。目前,在国内外填埋场得到应用的各种渗滤液处理工艺在处理能力、处理效果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各有其优缺点。
1、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主要特点
(1)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水量变化大,而且变化无规律性,其来源主要有:①垃圾自身含水及从大气和雨水中的吸附量。②垃圾降解生成水。③地下潜水的反渗。④大气降水。其中由大气降水形成的渗滤液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因此我们在研究渗滤液处理的同时,也要关注影响其产生量的各种主要因素,如大气降水强度、频率,地下水的流向、流速、位置,地表地形、顶盖材料,温度、风、湿度、植被、太阳辐射等。
(2)垃圾渗滤液的主要特点:
①渗滤液水质极为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危害大。渗滤液中不仅含有耗氧有机污染物,还含有重金属和植物营养素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及生物污染物,如病菌、虫卵等。
②污染物浓度大,变化范围大。垃圾填埋渗滤液的CODCr、BOD5、总氮、氨氮、碱度、硬度、重金属污染浓度都很高,且变化范围大。垃圾渗滤液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污水无法比拟的,突出了处理和处理工艺选择的难度。
③水质水量的明显变化性:a.渗滤液的产生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雨季明显大于旱季;b.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平原地区填埋场干冷季节渗滤液的污染物组成和浓度较低;c.污染物组分及其浓度与填埋年限有关,如填埋层各部分物化和生物学特征及其活动方式都不同,“年轻”填埋场(使用5年以内)的渗滤液成黑色,有恶臭、SS(悬浮物)高、pH值较低、BOD5、CODCr、VFA、金属离子浓度和BOD5/CODCr较高,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年老”填埋场(使用10年以上)的渗滤液pH值近中性,BOD5、CODCr、VFA浓度和BOD5/CODCr较低,金属离子浓度下降,但氨氮浓度较高,可生化性差。
④渗滤液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但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严重失调。填埋场条件比较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渗滤液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对渗滤液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脱硫杆菌、脱氮硫杆菌、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以及产甲烷菌等7类细菌。此外,渗滤液中还有大量的病原菌和致病微生物。另外重金属元素、氨氮等物质含量过高,使得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既有与常规废水处理技术的共性,也有其极为显著的特殊性。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1)物理化学法。包括吸附、化学混凝沉淀、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离子交换、膜渗析、气提、湿式氧化、消毒等法。
光催化氧化和电化学技术的应用是渗滤液污染化学控制的新发展。以TiO2作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率40%~50%。
与生物法相比,物理化学法不受水质水量变动的影响,出水水质稳定,尤其是对BOD5/CODCr比值较小(0.07~0.20)的可生化性差的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处理成本高,在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上不适于大量渗滤液的处理。
(2)生物法。又分为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和厌氧—好氧组合法。
①厌氧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方法有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厌氧稳定塘及分段厌氧硝化等方法。
我国在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试验和工程中,多采用厌氧滤池或UASB工艺作为渗滤液的预处理单元。
②好氧处理。渗滤液好氧处理法可有效降低BOD、COD和氨氮,以延时曝气法应用最多;活性污泥法因其费用低、效率高而得到最广泛的引用;曝气稳定塘体积大,有机负荷低,但因其工程简单,在土地易征的地区经济适用;生物膜法具有抗水量、水质冲击负荷的优点。
与厭氧法相比,好氧法:a.耗能大;b.污泥处理和处置的费用高;c.对无机营养元素的要求高(对于含磷浓度较低的垃圾渗滤液需投加必要的磷)。另外厌氧处理的邮寄负荷高,战地面积比较小。但是,与好氧法相比,厌氧处理:a.对pH要求严格;b.出水中的COD和氨氮浓度高而溶解氧低;c.对温度敏感。
③厌氧—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垃圾渗滤液在我国已有很多工程实例:如广州李坑采用厌氧-氧化沟-兼性塘(-絮凝沉淀)工艺;广州大田山采用UASB-生物接触氧化-氧化塘-絮凝沉淀工艺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渗滤液处理工艺的选择
我国现采用的渗滤液处理工艺种类繁多,有传统的以厌氧—好氧为主体框架,并采用物化手段高效气浮和氨吹脱作为生化处理辅助手段的;也有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UF超滤、纯氧曝气等工艺的。每种工艺都有它各自的优缺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工艺可进行推广,各个填埋场对其渗滤液的处理工艺都在各自的条件和环境下不断探索、改进。实践证明,在传统处理工艺条件下,连续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的渗滤液一级排放标准非常困难,并且运行费用很高,垃圾填埋场运营方难以承受。因此,渗滤液经过场内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由管道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是一条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之路。
三、填埋场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
1、土壤改良
填埋场复垦工程是利用人工添加新土的肥力,恢复作物的生产能力,是实现填埋场地农业再利用的关键环节。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土壤改良、植被品种筛选、土壤的侵蚀控制和垃圾坝(或副坝)边坡的稳定。土壤改良主要通过绿肥或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复垦中土壤侵蚀控制可利用“侵蚀被”(如木屑、聚丙烯纤维、稻草、麦秆等编制成),铺设在土壤表面,植被自然穿越“侵蚀被”生长。填埋场边坡在复垦时注意的是利用塑料三维栅格铺设在易侵蚀的边坡地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抑制滑坡等灾害发生。
2、植被恢复
在处理站、沼气处理设施等污染物浓度高的地段周围,应选择有较强抗性、较好净化空气能力的树木。在道路两旁则选用树形高大美观、生长迅速、易管理并有一定吸污能力的树种。在行政生活福利区可选择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的乔木或灌木,同时可栽培一些抗性弱和敏感性强的监测植物。为防止水土冲刷,可营造隔离林带及边坡防护林、沟道防护林,达到蓄水保土、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泥沙流入填埋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垃圾填埋时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填埋场的环境质量,改良填埋后的土地性状,有计划地增加城市绿化。
四、结束语
总之,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应重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质量,确保垃圾填埋场项目规范建设、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文武,任建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法的比较[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