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着重就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9-0139-01
1 更新观念
社会要不断发展,人的观念和思维不断的更新,但现今还有好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还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能力培养为空话。当今高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实战演习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不是那种理论脱离实际的世外高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程。也说明“树人”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就要求指挥者要掌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战略决策,用技高一筹的作战方针打胜这场持久战。教育者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指挥者”,必须掌握领先于世的“战略方法”,勇于创新,推动素质教育真正的得到发展。
2 实现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通过创新教育,达到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如果自立、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华夏大地是人类智慧的摇篮。从四大发明到绵延万里的巍巍长城,从太空激荡的《东方红》乐曲到全球瞩目的蘑菇状烟云,无不闪耀着创新的熠熠生辉。
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有没有创造精神,而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又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怀疑精神。大胆的怀疑,不刻板的遵从前人所言是走向创新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没有能力胆识、冒险精神和坚强意志是不可能完成创新过程的。
3 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
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应确定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学生最感兴趣的“斗智赛”,每到这一天,四年级的学生就主动从校园中消失,在离校前用复杂的暗码锁锁上自己的房间,由一、二年级学生来开门。一、二年级学生想要开门,必须综合运用声、热、光、磁力、水压、电脑等知识。比赛由严格的规则,一定要遵守门口的告示,而且在四年级学生当天下午五点钟回来之前设法进去。同时规定房门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锁上或打开。蛮力方式除核武器外都可使用,但要负责把破坏的地方还原好。技巧方式是解决门上的科技开关。加州理工学院重智能训练,促智能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截止2006年竟使它培养了32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重大发明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让•多塞,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发现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系统及其在输血和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致中国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他和你一样,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人。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惟有让其自立,才能使其自尊。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国讲学时曾说过:“中国过去养成读死书的习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知识扎实的学生,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小孩,常常训练不够,可他们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专门爱想新的东西。”杨先生的一番话,道出了西方同我们在处理知识和智能二者之间的差异,点明了重知识有余、重智能不足的危害,指出了知识多且死不如智能强且活得道理。也说明了西方重理科、重培养创造精神,而我国重知识、缺乏开拓创新教育是导致近现代中国缺少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
培养创新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有极强的针对性,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教育机制,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性学生;更新知识结构,教材创新、教法革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4 培养人才的思考
(1)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乐于从事创新活动。能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多到实践中去体验生活,这样深化了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增强了创造能力。
(3)创设宽松的育人環境替代专断压抑的育人环境,在校园里要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传统的学校环境中,无法培养学生自由学习、自我指导、自我发现的能力。处处要求学生加以服从,是无创新可言的,也就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4)营造有力的竞争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肯定,奖励,激励其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教师多给学生一些鼓励,鼓励他们向权威理论质疑,古代学者程颐亦云:“学者需要会疑”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有利于学生走向成才之路。从马斯洛需要层面论述看,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的把握时机,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创新人才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振宇.曙光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8,(1).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9-0139-01
1 更新观念
社会要不断发展,人的观念和思维不断的更新,但现今还有好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还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能力培养为空话。当今高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实战演习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不是那种理论脱离实际的世外高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程。也说明“树人”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就要求指挥者要掌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战略决策,用技高一筹的作战方针打胜这场持久战。教育者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指挥者”,必须掌握领先于世的“战略方法”,勇于创新,推动素质教育真正的得到发展。
2 实现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通过创新教育,达到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如果自立、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华夏大地是人类智慧的摇篮。从四大发明到绵延万里的巍巍长城,从太空激荡的《东方红》乐曲到全球瞩目的蘑菇状烟云,无不闪耀着创新的熠熠生辉。
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有没有创造精神,而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又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怀疑精神。大胆的怀疑,不刻板的遵从前人所言是走向创新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没有能力胆识、冒险精神和坚强意志是不可能完成创新过程的。
3 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
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应确定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学生最感兴趣的“斗智赛”,每到这一天,四年级的学生就主动从校园中消失,在离校前用复杂的暗码锁锁上自己的房间,由一、二年级学生来开门。一、二年级学生想要开门,必须综合运用声、热、光、磁力、水压、电脑等知识。比赛由严格的规则,一定要遵守门口的告示,而且在四年级学生当天下午五点钟回来之前设法进去。同时规定房门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锁上或打开。蛮力方式除核武器外都可使用,但要负责把破坏的地方还原好。技巧方式是解决门上的科技开关。加州理工学院重智能训练,促智能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截止2006年竟使它培养了32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重大发明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让•多塞,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发现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系统及其在输血和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致中国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他和你一样,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人。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惟有让其自立,才能使其自尊。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国讲学时曾说过:“中国过去养成读死书的习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知识扎实的学生,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小孩,常常训练不够,可他们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专门爱想新的东西。”杨先生的一番话,道出了西方同我们在处理知识和智能二者之间的差异,点明了重知识有余、重智能不足的危害,指出了知识多且死不如智能强且活得道理。也说明了西方重理科、重培养创造精神,而我国重知识、缺乏开拓创新教育是导致近现代中国缺少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
培养创新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有极强的针对性,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教育机制,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性学生;更新知识结构,教材创新、教法革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4 培养人才的思考
(1)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乐于从事创新活动。能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多到实践中去体验生活,这样深化了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增强了创造能力。
(3)创设宽松的育人環境替代专断压抑的育人环境,在校园里要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传统的学校环境中,无法培养学生自由学习、自我指导、自我发现的能力。处处要求学生加以服从,是无创新可言的,也就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4)营造有力的竞争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肯定,奖励,激励其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教师多给学生一些鼓励,鼓励他们向权威理论质疑,古代学者程颐亦云:“学者需要会疑”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有利于学生走向成才之路。从马斯洛需要层面论述看,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的把握时机,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创新人才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振宇.曙光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