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厚积”不能“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名句不仅充分说明积累的重要性,而且也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只要广积累,必能巧运用。然而,教学的现实并非如此。
析因:纸上得来终觉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学生读书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至于每读何求,读后何为,尽皆茫然,这种靠死记硬背积累下来的语言大多是 “消极语言”,这样的积累就是消极的积累。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积累”与“运用”之间的关系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也就是说,学生理解了并且已经积累的言语,只是为他以后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就会自然运用。“破万卷”与“如有神”,“厚积”与“薄发”之间有一个宽阔的实践空间和探索研究空间。
策略: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
桥梁一 ——在熟读背诵中内化语言
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内化的必由之路。强调熟读背诵,并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浅尝辄止,而是要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要指导学生从打开字、词、句、段、篇等思想外壳入手,像剥笋一样,主动进取,每读有识,每读有得。在读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读中明义,读中探写,积极吸收。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一课,这篇小小说在表达上独具匠心:1. 构思新颖别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2. 运用简短句段,渲染紧张气氛。3.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教学时揣摩表达特色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以内化语言,把握规律,掌握技巧。只有熟读成诵,精美的词句和文史典故才有可能内华为自己的语言,才能为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桥梁二——在复述中外化语言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储存、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综合语言实践活动的好方式。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把在文本中积累的语言外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立足文本,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抓关键词复述。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后,抓关键词“塌下、露出、震裂、燃烧、围困、挣扎”让学生结合课文简要地讲一讲灾难的过程。
创设情境复述。薛发根老师教学《哪吒闹海》一课,让学生分别以龙王、哪吒、编者的身份复述这个故事:龙王向玉帝告状;哪吒被告状后向玉帝解释;最后从编者的角度对哪吒的事迹进行颂扬。角度不同、目的不同,同一件事有三种讲法,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非常投入地进行复述。
这样的复述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这些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和表达语言的机会,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桥梁三——在模仿中迁移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课文中出现的精彩片断、经典语言,有的文字优美,有的结构独特,有的意境深远,正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良好范本。教师若能抓住这些地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并进行模仿性语言文字训练,日积月累,就能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仿写,必须吃透原文的表达特色,既求形似,更求神似,促使表达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仿写之前,必须引领学生破译言语形式,了解表达技巧,努力做到仿中有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如背诵《燕子》一文后,教师可把握文章结构鲜明这一亮点,让学生仿照《燕子》的写法试着写一篇小动物的文章。先写动物的外形(先整体再局部后整体),再写动物活动和休息,同时要写出该种动物的特点。在这个例子中,学生模仿的是文章的结构,而语言文字却是自身的创造。学生仿得多了,就强化了;仿得活了,就迁移了。
责任编辑 邱 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名句不仅充分说明积累的重要性,而且也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只要广积累,必能巧运用。然而,教学的现实并非如此。
析因:纸上得来终觉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学生读书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至于每读何求,读后何为,尽皆茫然,这种靠死记硬背积累下来的语言大多是 “消极语言”,这样的积累就是消极的积累。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积累”与“运用”之间的关系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也就是说,学生理解了并且已经积累的言语,只是为他以后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就会自然运用。“破万卷”与“如有神”,“厚积”与“薄发”之间有一个宽阔的实践空间和探索研究空间。
策略: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
桥梁一 ——在熟读背诵中内化语言
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内化的必由之路。强调熟读背诵,并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浅尝辄止,而是要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要指导学生从打开字、词、句、段、篇等思想外壳入手,像剥笋一样,主动进取,每读有识,每读有得。在读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读中明义,读中探写,积极吸收。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一课,这篇小小说在表达上独具匠心:1. 构思新颖别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2. 运用简短句段,渲染紧张气氛。3.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教学时揣摩表达特色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以内化语言,把握规律,掌握技巧。只有熟读成诵,精美的词句和文史典故才有可能内华为自己的语言,才能为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桥梁二——在复述中外化语言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储存、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综合语言实践活动的好方式。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把在文本中积累的语言外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立足文本,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抓关键词复述。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后,抓关键词“塌下、露出、震裂、燃烧、围困、挣扎”让学生结合课文简要地讲一讲灾难的过程。
创设情境复述。薛发根老师教学《哪吒闹海》一课,让学生分别以龙王、哪吒、编者的身份复述这个故事:龙王向玉帝告状;哪吒被告状后向玉帝解释;最后从编者的角度对哪吒的事迹进行颂扬。角度不同、目的不同,同一件事有三种讲法,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非常投入地进行复述。
这样的复述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这些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和表达语言的机会,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桥梁三——在模仿中迁移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课文中出现的精彩片断、经典语言,有的文字优美,有的结构独特,有的意境深远,正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良好范本。教师若能抓住这些地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并进行模仿性语言文字训练,日积月累,就能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仿写,必须吃透原文的表达特色,既求形似,更求神似,促使表达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仿写之前,必须引领学生破译言语形式,了解表达技巧,努力做到仿中有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如背诵《燕子》一文后,教师可把握文章结构鲜明这一亮点,让学生仿照《燕子》的写法试着写一篇小动物的文章。先写动物的外形(先整体再局部后整体),再写动物活动和休息,同时要写出该种动物的特点。在这个例子中,学生模仿的是文章的结构,而语言文字却是自身的创造。学生仿得多了,就强化了;仿得活了,就迁移了。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