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不负众望和期待,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动员、总部署,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还在一系列改革理论上进行了重大创新,一系列改革政策上有了重大突破,总结并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和重要转变。
一、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写入了《决定》。“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既是我们35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宝贵共识,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涛涛洪流,从根本上改变了了我们长期闭关自守的僵化状态,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生机,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中国的前进方向问题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当代最广泛、最深刻社会变革的巨大成功,同时也遇到了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与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与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有关,与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有关。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困难和问题的敏感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入持久的伟大革命,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引领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梦想的伟大旗帜。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改革开放理论的创新,是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二、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相结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摸石头过河”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学习参照,只能是碰到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思想不够解放,步子不太大,中央鼓励坚决地试,大胆地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方法论层面讲,摸石头过河是一种改革的方法,是立足中国国情对发展规律的探索,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极富中国特色。从精神层面上讲,“摸石头过河”是一种勇气,一种胆量,一种精神,改革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伴随着“摸石头过河”,我们跨过一条大河又一条大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我们在改革长河中摸出的石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期”,由相对容易的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改革,由单项的改革进入全面综合的改革,多个问题、多个层面、多个方面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多种利益互相交织,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求日益高涨,改革必须在全局上、系统上进行制度设计。改革开放历程证明,改革是我们党的一次自觉觉醒。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部署了“五位一体”的改革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全局高度科学谋划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加强统筹协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并对重点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措施,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全局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之间互相牵扯,甚至相互抵触,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或者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面对各种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面对经济模式深刻转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都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推动。然而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创造过去的奇迹,靠的是改革,解决今天的问题,也唯有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必须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必须有更大的一股劲,不敢、不想、不愿触碰矛盾问题,不但改革无法深入推进,发展也很难乘势而上。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摸石头过河”。顶层设计,把握的是全局和整体,强调的是改革系统。“摸石头过河”是对规律的探索,摸的是规律,找的是方向,不是盲人摸象,核心就是实践第一,立足实践,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获得真知、规律;摸,也是一种改革勇气和精神。攻坚期“难”,深水期“险”,“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警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以何种精神状态推动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必须紧密结合,在对深化改革整体制度设计的同时,对局部改革需要用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闯劲去探索,再通过局部改革的深入推动整体改革的深化。
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相结合,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再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是改革理论的创新,也是改革方略的创新,更是党的执政理念上的一种突破和提升。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与前提。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始到执政至今,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的发展成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由于发展水平的局限,现在社会上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如最为人们诟病的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就业失衡、司法不公和特殊化、特权问题,许多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在解决处理上缺乏公平正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的主要问题,各种矛盾问题交织纠结,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各界对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诉求越来越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发展成就基础上必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要求。如果在发展起来之后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难以保证。可以说,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类福祉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才能有效化解发展风险、满足社会诉求,形成良好的改革生态;才能激发改革积极性主动性、释放人民创造活力。不仅要做大“蛋糕”,同时还分好“蛋糕”,以分好“蛋糕”为目标做大“蛋糕”,“蛋糕”才能越做越大、越分越好。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逻辑。党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和诉求,不仅在十八大报告中把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且在《决定》中进一步把“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加有效、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以人民为主体,更加明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并把“以人为本”和市场化资源配置活力机制相结合,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人民至上”的理念,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1999年又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然而,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心议题是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是必由之路,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其他问题往往都处于边缘位置,法治只属于外在的保障地位。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命题,全会《决定》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部署安排,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是我们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这意味着,法治不再是外在的保障,即将处于时代主题的中心。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升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
五、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进而提出“创新社会治理”“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等等,强调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些都标志着“社会法理”取代“社会管理”。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的执政理念。管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权力色彩。相对于管理,治理更强调国家管理体制下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公共事务,最重要的是治理具有建设性色彩和法治色彩。全会《决定》将社会治理确立为党的新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实践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一、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写入了《决定》。“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既是我们35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宝贵共识,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涛涛洪流,从根本上改变了了我们长期闭关自守的僵化状态,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生机,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中国的前进方向问题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当代最广泛、最深刻社会变革的巨大成功,同时也遇到了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与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与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有关,与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有关。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困难和问题的敏感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入持久的伟大革命,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引领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梦想的伟大旗帜。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改革开放理论的创新,是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二、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相结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摸石头过河”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学习参照,只能是碰到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思想不够解放,步子不太大,中央鼓励坚决地试,大胆地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方法论层面讲,摸石头过河是一种改革的方法,是立足中国国情对发展规律的探索,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极富中国特色。从精神层面上讲,“摸石头过河”是一种勇气,一种胆量,一种精神,改革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伴随着“摸石头过河”,我们跨过一条大河又一条大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我们在改革长河中摸出的石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期”,由相对容易的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改革,由单项的改革进入全面综合的改革,多个问题、多个层面、多个方面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多种利益互相交织,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求日益高涨,改革必须在全局上、系统上进行制度设计。改革开放历程证明,改革是我们党的一次自觉觉醒。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部署了“五位一体”的改革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全局高度科学谋划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加强统筹协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并对重点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措施,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全局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之间互相牵扯,甚至相互抵触,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或者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面对各种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面对经济模式深刻转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都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推动。然而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创造过去的奇迹,靠的是改革,解决今天的问题,也唯有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必须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必须有更大的一股劲,不敢、不想、不愿触碰矛盾问题,不但改革无法深入推进,发展也很难乘势而上。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摸石头过河”。顶层设计,把握的是全局和整体,强调的是改革系统。“摸石头过河”是对规律的探索,摸的是规律,找的是方向,不是盲人摸象,核心就是实践第一,立足实践,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获得真知、规律;摸,也是一种改革勇气和精神。攻坚期“难”,深水期“险”,“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警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以何种精神状态推动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必须紧密结合,在对深化改革整体制度设计的同时,对局部改革需要用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闯劲去探索,再通过局部改革的深入推动整体改革的深化。
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相结合,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再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是改革理论的创新,也是改革方略的创新,更是党的执政理念上的一种突破和提升。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与前提。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始到执政至今,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的发展成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由于发展水平的局限,现在社会上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如最为人们诟病的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就业失衡、司法不公和特殊化、特权问题,许多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在解决处理上缺乏公平正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的主要问题,各种矛盾问题交织纠结,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各界对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诉求越来越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发展成就基础上必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要求。如果在发展起来之后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难以保证。可以说,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类福祉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才能有效化解发展风险、满足社会诉求,形成良好的改革生态;才能激发改革积极性主动性、释放人民创造活力。不仅要做大“蛋糕”,同时还分好“蛋糕”,以分好“蛋糕”为目标做大“蛋糕”,“蛋糕”才能越做越大、越分越好。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逻辑。党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和诉求,不仅在十八大报告中把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且在《决定》中进一步把“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加有效、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以人民为主体,更加明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并把“以人为本”和市场化资源配置活力机制相结合,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人民至上”的理念,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1999年又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然而,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心议题是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是必由之路,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其他问题往往都处于边缘位置,法治只属于外在的保障地位。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命题,全会《决定》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部署安排,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是我们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这意味着,法治不再是外在的保障,即将处于时代主题的中心。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升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
五、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进而提出“创新社会治理”“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等等,强调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些都标志着“社会法理”取代“社会管理”。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的执政理念。管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权力色彩。相对于管理,治理更强调国家管理体制下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公共事务,最重要的是治理具有建设性色彩和法治色彩。全会《决定》将社会治理确立为党的新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实践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