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记忆深处的光源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青子” 成长 温暖 风景线
  这是一颗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珍珠,这是一段蕴含着清雅芬芳的记忆,这是一本浸润着温暖情味的好书。
  摆在我面前的,是最新读到的自传体小说《小城流年》。作者海伦以浓郁的情感书写了一段成长故事,其温情脉脉的笔尖流淌出的是让人百看不厌的少年往事,是一段属于“60 后”“70后”独有的成长故事。随着岁月的磨洗,这段温暖的时光,在海伦的笔下显影,透射出独特的光芒。也许黑白电影更能映照出岁月的变迁,仿佛穿越到了小时候的露天电影,在一束白光的照射下,宽大的荧幕上霎时出现了一些活动的人像,而那些在荧幕前搬着小板凳看电影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完全没有了小孩子的模样。岁月不居,这种情景常常让人心生感慨,常常让人怀念过去。
  在山西省第二期儿童文学创作研修班上,主办方送给我们这些学员不少书籍,这些书籍装帧精美,印刷上乘,都用薄膜塑封着,让爱书之人倍加珍惜。虽然从小喜欢看书,但抚摸着精致的书籍,依然不忍撕破外面的薄膜,只是静静地欣赏着美丽的封面,品读着封底的名家介绍。
  直到次日晚上散会后,我订了回程车票,在K602 次列车上,津津有味地开始了阅读旅程。《小城流年》就这样走入了我的视野,书名“貌不惊人”,淡淡地散发着温暖的回忆,却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睛,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不断地阅读下去。
  彼时晚上十点,我静静地打开了《小城流年》,走入了“小青子”的童年世界,跟随作者的描述,仿佛一幅画卷展开,时光倒流,走入了旧时街巷,遇见了那些书中的人物。此后,我又花了一天时间,集中将这部书完整地读完,在流连于人物故事的同时,感受作家海伦那优美的文笔,特别是笔尖下流淌出的浓浓乡愁。不得不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语言是一种奇特的艺术,作家在轻松的讲述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熟悉的时空环境,在那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童年。从这个角度讲,《小城流年》有它的独特之处。
  一是以成长为主线贯穿全书,“小青子”是作家塑造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
  在这本书里,前后出现的人物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还有孔阿姨、梁老师、小黄叔叔、小雅阿姨、王校长、玉儿哥哥等众多人物,他们围绕在“小青子”身边,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出现,共同见证了“小青子”的成长,也为这段温暖的时光植入了人性善良的因素。小青子正是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人情挚爱的环境,才培育了她清纯善良的品质,培养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童年时的“小青子”是美好的化身,拥有诗意的心灵,任何一个读者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都折射到了周围,哪怕是门口槐树旁经年累月的修车师傅,在“小青子”眼里,都是善良的,“阳光透过槐树照到他的脸上,一闪一闪的,幸福在他的眼里和嘴里流淌着”。作者按照四季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它的美丽,令人神往。如果内心没有深爱,又哪能写出如此令人陶醉的文字呢?在海伦眼里,柳絮像淘气的孩子,槐花像倒挂的水珠,就连记忆中的丁香也是富有生命力的,顶着新绿伸展着胳膊,进而延伸到具有丁香一样味道的女子是可人的、欢喜的,没有那么多忧愁。可见“小青子”有着怎样的一颗纯净的宝石一般的心灵啊!
  长大后的“小青子”是沉静的,内心充盈,热爱生活,但又多愁善感,不时为人和事所困惑。上了初中,“小青子”多了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一个院里的玉儿哥哥,一起翻看诗词,听听音乐,在成长期领略了丁香一样的惆怅滋味。还有在后面的几个篇章中,包括《三剑客》中快乐的眼泪,《歌声归棹远》中的离愁,《三叶草》中的悲欢离合,《青青荷》中的温暖明媚、静谧淡然。成长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小青子”一路走来,以她沉静娴雅、与人知心的性格,成为众多学友中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分子,她的青春是明亮的、欢快的,像阳光下的绿叶,熠熠闪光,沁人心脾。
  二是以低吟浅唱式的书写,让纯真美好的回忆成为作家着力营造的情感基调。
  可以看到,作家海伦有着深厚的写作功底,那种发自内心的温情回忆,加上温润发光的文字,让自传体小说更加具有散文的亲和力。众所周知,语言是作家构筑文学作品的基本工具,然而语言具有独特性和私密性,没有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是相同的,孙犁的语言简洁形象,杨朔的语言情感饱满,迟子建的语言细腻灵动,而海伦的语言充满诗意,带着声音,满满的都是画面感。你看《小城流年》这一章中有这么几句:“想念夏日里飘来的风的味道、小朋友们嬉闹的声音、黄昏里妈妈唤我回家时星空湛蓝的颜色。”
  可以看出,作家海伦是饱蘸着深情写出了《小城流年》的,没有深沉浓郁的情感,没有对童年深刻的回忆,没有熟稔的文字功夫,是写不出这样醇香味美的文章的!在作家眼里,童年就像一首隔空唱響的慢歌,空阔辽远,但又清晰可见,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街巷草木,好像并没有远去,在作家的浅吟低唱中次第登场,一一回到原来的位置,它们的生命并未老去,他们仍旧活在作家的心中,活在作家的字里行间。
  海伦以不疾不徐、清丽温婉的文笔,辅以深厚的古诗词功底,写出了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好文章,恰如一股山间清泉,在鲜花碧草中汩汩流出,其声音之悦耳,其形态之优美,令人心旷神怡,恨不能追寻足迹,曲径探幽,在作家营造的氛围中,一同寻味童年,一览小城国师街、小院儿、校园里的往事年华!其营造的美好纯真的童年时光,宛如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慢慢走入读者心中,又如一趟安静娴雅的时空漫步,在品读故事的同时,进行了一场心灵高度契合的对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城流年》如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着一样的情感旋律,传递着相似的人性之美、童年之美。
  三是以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让读者穿越时光隧道行走在童年的老街和校园。
  自传体小说写作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落入自身成长的轨迹,特别是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往往受作家个人经验牵制束缚,很难走出一条宽阔的写作道路。
  当然,并不是说自传体写作没有成功的可能。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巴金的《家》明显有着作家本人的影子,但它们是享誉世界的作品。我们要考虑的是,作家在处理主题和素材的时候,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哪些是典型的,哪些是非典型的?哪些需要精雕细琢,哪些需要直接写入?作家很担心陷入自我感觉中,而影响了作品的表达,影响了主题的社会性。   让人欣喜的是,《小城流年》有着不一样的格局和构思。作家似乎在精心地编织一个美丽的花环,在确定主线后,在繁密的绿叶中间小心地嵌入了花瓣,绿叶与鲜花相辅相成,既互相映衬,又独立存在,很有一番构思的精巧。
  作家凭着对古诗词的熟稔,信手拈来,借用活用古诗词的韵味,以诸如“乡关是何处”“旧时堂前燕”“萱草生台阶”等作为全书纲领,在小说结构上胜出一筹,满满的古典味。同时,注重前后衔接,以时间为顺序,以空间为载体,形成了一条贯穿全书的成长线。结构方面,每个章节独立存在,自成一个单元,同样,每篇文章统领在章节之下,又可以独立成文。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一如城市建筑上的中轴线,所有院落按照一定的美学标准,坐落在城市周围。
  作家在结构上的创新,我想一定来自创作前夕的精心准备,以及长时间的反复酝酿。这样一来,就会给读者带去舒缓唯美的阅读印象,好比一条缀满宝石的项链,让人惊叹它的美丽!又如一串叮当作响的风铃,一阵微风袭来,那多彩的身姿定会摇曳出清脆动人的乐曲,陶醉了你,陶醉了我,陶醉了身边无数念旧的同龄人。当然,还有许多从未谋面、心存善良的读者。哦,这众多粉丝中还有一些祖国的小花朵吧!
  此外,作者在人物群像塑造方面匠心独到,除“小青子”以外,其他的人物形象同样生动饱满,宛如一座群雕博物馆。看似淡墨落笔,徐徐引入,实则注重叙事,在讲好故事的同时,人物性格的特点得到了显现,一个立体的形态饱满的人物出场了。《萱草生台阶》写了姥姥的勤谨,写了对女儿、外甥的牵挂和照顾,也写了姥姥的能干,体现在为全家人筹划吃食和做家务方面;《客从何处来》里的爸爸是陌生的,也是熟悉的,陌生到突然有一天爸爸回来了,会带给“我”意外的惊喜,当然最不能忘记的是做煤糕和打水两件事了;《酒旗风暖时》突出了奶奶的性格豪爽、做事干练,重点写了奶奶进城看我们和在老家做“宽齐子”汤面;《轻舟万重山》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贪玩的弟弟,一转眼变成一个好学上进的大学生,再一转眼又变成了一个“铁肩担道义”的记者,让人在倏忽间看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更感慨时光匆匆,光影不在,唯有深刻在心底的情感是永恒的、鲜亮的,随着岁月的磨洗,反而愈发清晰可见、温热心底。亲人之外,还有小黄叔叔、孔阿姨、王校长一家……每个人物都有一段故事,每个人物都那么让人难以忘记、深深怀念,这也许就是作者的写作功力和让人称道之处吧。
  在這个疫情尚未消退的时候,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小城流年》。小城不小,它存在于作者心中,因为饱蘸了感情的墨汁,它变得更加可亲暖人;流年常在,光阴不老,因为文学的力量,它所散发的光芒,逐渐清晰起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形成了一道最靓的风景线。
  非常赞赏希望出版社推出的“希望树”成长书系,让众多为生活打拼,为生存忙碌的人们,能有机会回望童年,汲取前行的动力。童年,是创作者永远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希望树”,久而久之,成为茂密的“希望林”,最终迎来我省儿童文学创作的高峰。
  此刻,作为《小城流年》的读者,我只想以一句话结尾:
  朋友们,请跟着“小青子”成长的步伐走向阅读的深处吧!这是一次精神之旅,更是一次童年宝库的原生态之旅!
其他文献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篇兴起”和“长篇热”文学现象依然延续的今天,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性”较强的文体,对作家的创作技巧和读者的鉴赏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并“因其自身浪漫的、个人主义的、不妥协的性质——远离了大众”a,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个体”,陕西作家的书写为我们提供了整体观照社会现实与当代文学关联的一个视点,而在逐渐成为“新生”力量的陕西“70 后”作家群中,曾以《镀金时代》荣獲柳青文学奖
期刊
《陶渊明集》卷二有一首《问来使》诗: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可知,宋本陶集已有此诗a。诗题下有宋人校语:“南唐本有此一首。”也就是说,宋人所见的一种南唐本《陶渊明集》著录了这首诗,显然,校勘者意在表明宋代流行的陶集大多没有这首诗(参见下文所引蔡绦《西清诗话》)。事实上,宋代以来的学
期刊
夏周要出小说集了,书名《戴王冠的白鹦鹉》(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 年1 月版)取自结集的六个篇目中的一篇。第一本书该隆重点,写几句鼓励的话。无须否认,我一定是写这篇文章的最合适人选,可并不是很想写,理由很简单,有点想避嫌。  心里拉锯了几次,决定还是写。父子关系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即便有人以“文二代”揶揄,也比“富二代”“官二代”体面。文学源自内在的才华——遗传因素很少,不比外显的财富和权力
期刊
“家”的宗教意义  巴金的《家》,是20 世纪中国销量最高的小说之一。1931—1932 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1933 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a。这是很精到的观察。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
期刊
2005年4月30日,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西安后宰门小学,小学生用编排好的节目欢迎。连战是台南人,何以专门访问西安,还要来到这所小学?原来他父亲连震东当时在西安“西京筹备委员会”工作,他1936 年出生于西安广仁教会医院,八岁时才随父宦游,先重庆后台湾,一家人衣锦还乡。他在西安先后就读于作秀小学和北新街小学,后来,北新街小学改名后宰门小学,作秀小学辗转变更为市第六十中学,广仁医院变成了西安市第四人民
期刊
作为接受美学上的一句经典,“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已成为普通阅读爱好者的共识。普通读者的阅读行为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他带着自身的社会经验、情感体验和文化认知,与所读的文本发生交流,从而形成共识或产生分歧,在心目中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形象”。因此,这句话对于普通阅读爱好者来说,无疑是真理般的存在,这句经典为他们极具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提供了“理论支撑”。  但是,一个文本面世之后,它既要接受无
期刊
某日,同门群里有人发了一篇推文——《误入歧途的寻梦之旅》。这是陈文新老师的一篇旧作,大概写于2006年,篇幅不长,约三千字。现在有公众号推出,弟子们自然会在群里分享和重读老师的作品。有位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同门说,这篇文章她读过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真是一篇妙文。  这个评价我很认同。很多红学家都说,蔡元培、胡适等先生解读《红楼梦》,存在不少问题。蔡元培的索隐自不必说了,胡适都谓之猜“笨谜”。
期刊
关键词:《鹧鸪天》 歧解 农村词 模糊叙事 生活情理  辛弃疾有一首《鹧鸪天》: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这首词清新自然、朴实亲切,富有情趣、理趣、谐趣,是稼轩农村词中的经典作品。而其解说存在一些分歧,尤其是结韵两句,主语不够明确,因而歧解颇多,可谓众说纷纭。但笔者尚未见完全合理的“确解
期刊
1991年春,我客座法国国立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回到北京不久,植树节那天,老师带着学生植树,我和一个学法语的女学生陪着盛成在家属区栽种了数株迎春与木槿。  我们的校址原是1952年建校的北京矿业学院,西区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家属院。那个院子,天圆地方,几座楼房东南西北参差错落有致,无论高空鸟瞰,抑或从地上观察,建筑艺术都体现了中国的审美精神;正南正北两条咖啡色砖砌小路在正中交叉成十字,
期刊
摘要:《小二黑结婚》与《讲话》是农民作家赵树理与政治领袖人物进行文学大众化推广的实践与理论的不谋而合。赵树理将对国民性“愚昧”的批判置换为对“迷信”的改造,借助于章回体小说的情节主导、故事语言、善恶分明、大团圆结局,以及人物角色属性从“官”到“人”再到“民”等叙事技巧的革新,自发的完成了他对小说“功能”的时代性构建,不仅暗合了《讲话》所倡导的“先普及”精神,而且以文本实践的方式自觉确立起“政治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