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建设质量,实现区域平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民办高校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和基础人才供给等领域的高匹配性。本研究立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引入民办高校这一建设主角,探讨民办高校道德教育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以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支持。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一方面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提倡形态多样性,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本研究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有针对性的探讨民办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主要集中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国内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有较多的研究人员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角度阐述城镇化的进程与思路。中国城镇化进程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广大农村人口,其道德认知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一定程度上缺乏开放性。然而,城镇化社会生活方式是以工业社会、生人社会和契约化人际关系为特点。传统高校教育对象的非大众化和毕业生流向的城市化决定其无法单独完成上述社会变迁的道德教育职能。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很多,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服务城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也有涉及,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前期资料。定位于民办高校德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很少涉及。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问题来源于多种层面: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等。民办高校大学生物质生活普遍优厚、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少、独立能力较差,思想多元化、心理素质较低,虽然道德水平处于逐步上升阶段,但仍参差不齐,道德教育研究有待加强。在日常生活中,部分父母一般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和处世作风与学校德育主旨背道而驰,因而造成了家庭教育与民办高校教育的脱节。学校则难以实施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大多数民办高校缺乏一套完善的道德衡量标准;没有把“德育为先”摆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而是重技能培养,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实际就业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虽然社会道德水平总体上良好,但仍有功利世俗、拜金主义、外来崇拜、失信欺诈道德失范现象,消极思想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当下大学的道德教育存在实效性降低的问题,其原因是因为道德教育的规范支撑与传播方式同现实生活的滞后。大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对“农村”和“城镇”的跨越性与贯通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思维方式移植的核心桥梁作用。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道德规范与社会关系现实的契合性,城镇化进程中所蕴含的市民社会属性要求道德规范的生活理念。当前高校德育的内容更新、方法创新及师德队伍建设等管理实践活动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对之提出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缺乏实效性,集中体现在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等知识后,并未能将这些价值观等德育要求内化为其内在的价值信仰。这种脱节也影响到道德教育分化职能的探索,没有意识到民办院校道德教育在中国城镇化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民办高校德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通过资料搜集,深入分析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诸如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够快,质量不够高,城乡差别大;整体经济实力差,产业支撑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据此找出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家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这些方面的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运用实际调查的各种方法分析济南民办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民办院校的生源特点决定了其生活理念的冲突与缺失,因此,从民办院校大学生德育和相应生活理念入手,来培养大学生的城镇化生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调查民办高校建设的现状,获得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资料,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要求,有针对性的分析民办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民办高校应以前瞻性的思想和适切性的举措,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多元人才,开展适切的科学研究,提高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发挥优秀的文化引领,最终促进民办高校服务功能的最好发挥。
从民办院校生源属性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契合性出发,探索民辦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职能定位。民办高校生源大多来自基层社会,道德认知的知识构成大多来自原始村落的伦理道德,而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流向决定了其在乡村生活观念和城市生活观念的联接和融合中居于中坚的位置。因此,以实现道德规范的社会性融通为目的,通过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现代性社会道德规范认知来塑造其道德规范传承的链接点职能是民办高校重要的道德教育职能。民办高校应培养适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乡社会服务,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乡文化繁荣。
大学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理念的转变需要教育来作为实现方式的承载。而德育是这种方式转变的重要承载,通过大学德育课堂的发言唤醒学生意识。本研究不是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相关居住环境的变化,而是关注相关生活规范和意识层面的教育跟进,关注城镇化迁徙后新居民出现规范认知方面的断层,另外,基层民众在社会民众中占据多数,其受教育程度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高校在生源和毕业生去向方面与城镇化进程的紧密关联性决定了民办院校在相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动态性、广泛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建设质量,实现区域平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才,民办高校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和基础人才供给等领域的高匹配性。为实现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民办高校必须基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需求,要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作用,要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及作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充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内涵。(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德育对城乡不同生活理念的融合作用研究 编号ZC15012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一方面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提倡形态多样性,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本研究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有针对性的探讨民办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主要集中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国内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有较多的研究人员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角度阐述城镇化的进程与思路。中国城镇化进程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广大农村人口,其道德认知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一定程度上缺乏开放性。然而,城镇化社会生活方式是以工业社会、生人社会和契约化人际关系为特点。传统高校教育对象的非大众化和毕业生流向的城市化决定其无法单独完成上述社会变迁的道德教育职能。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很多,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服务城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也有涉及,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前期资料。定位于民办高校德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很少涉及。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问题来源于多种层面: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等。民办高校大学生物质生活普遍优厚、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少、独立能力较差,思想多元化、心理素质较低,虽然道德水平处于逐步上升阶段,但仍参差不齐,道德教育研究有待加强。在日常生活中,部分父母一般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和处世作风与学校德育主旨背道而驰,因而造成了家庭教育与民办高校教育的脱节。学校则难以实施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大多数民办高校缺乏一套完善的道德衡量标准;没有把“德育为先”摆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而是重技能培养,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实际就业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虽然社会道德水平总体上良好,但仍有功利世俗、拜金主义、外来崇拜、失信欺诈道德失范现象,消极思想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当下大学的道德教育存在实效性降低的问题,其原因是因为道德教育的规范支撑与传播方式同现实生活的滞后。大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对“农村”和“城镇”的跨越性与贯通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思维方式移植的核心桥梁作用。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道德规范与社会关系现实的契合性,城镇化进程中所蕴含的市民社会属性要求道德规范的生活理念。当前高校德育的内容更新、方法创新及师德队伍建设等管理实践活动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对之提出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缺乏实效性,集中体现在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等知识后,并未能将这些价值观等德育要求内化为其内在的价值信仰。这种脱节也影响到道德教育分化职能的探索,没有意识到民办院校道德教育在中国城镇化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民办高校德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通过资料搜集,深入分析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诸如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够快,质量不够高,城乡差别大;整体经济实力差,产业支撑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据此找出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家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这些方面的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运用实际调查的各种方法分析济南民办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民办院校的生源特点决定了其生活理念的冲突与缺失,因此,从民办院校大学生德育和相应生活理念入手,来培养大学生的城镇化生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调查民办高校建设的现状,获得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资料,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要求,有针对性的分析民办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民办高校应以前瞻性的思想和适切性的举措,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多元人才,开展适切的科学研究,提高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发挥优秀的文化引领,最终促进民办高校服务功能的最好发挥。
从民办院校生源属性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契合性出发,探索民辦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职能定位。民办高校生源大多来自基层社会,道德认知的知识构成大多来自原始村落的伦理道德,而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流向决定了其在乡村生活观念和城市生活观念的联接和融合中居于中坚的位置。因此,以实现道德规范的社会性融通为目的,通过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现代性社会道德规范认知来塑造其道德规范传承的链接点职能是民办高校重要的道德教育职能。民办高校应培养适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乡社会服务,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乡文化繁荣。
大学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理念的转变需要教育来作为实现方式的承载。而德育是这种方式转变的重要承载,通过大学德育课堂的发言唤醒学生意识。本研究不是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相关居住环境的变化,而是关注相关生活规范和意识层面的教育跟进,关注城镇化迁徙后新居民出现规范认知方面的断层,另外,基层民众在社会民众中占据多数,其受教育程度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高校在生源和毕业生去向方面与城镇化进程的紧密关联性决定了民办院校在相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动态性、广泛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建设质量,实现区域平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才,民办高校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和基础人才供给等领域的高匹配性。为实现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民办高校必须基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需求,要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作用,要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及作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充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内涵。(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德育对城乡不同生活理念的融合作用研究 编号ZC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