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激发兴趣,培养钻研的意志力;鼓励发现,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启迪想像,培养独特的思维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培养创造品质。
关键词:激发;鼓励;启迪;创造。
创造性才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各门学科、各个环节诸方面的协同。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语文教学是由创造力的位置、功能决定的:
1.汉民族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表意上的多元化和模糊性,表达上的概括性和内隐性。
2.人的创造能力必须依赖于智力,智力不外乎观察力、想象力与联想力以及思维力。而语文教学所依凭的文本都是创造者智力的结晶。
3.语文训练活动本身就是思维体操,尤其是作文,更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纵观近几年有关创造力培养的一些做法与经验,却让人感到一种急功近利的简单化、肤浅化的流弊。一是单纯重视创造技巧,轻视创造积累,比如就某具体问题,教学生朝那个方向想,朝这个角度看等等。不错,创造与变化角度有关,但创造绝不等于“变化角度”。二是忽视创造活动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创造活动简单化、肤浅化,比如:班门弄斧等。似乎来点“反弹琵琶”就是创造了。
上两种流弊是相辅相成的,本质上的错误就在于:把创造视为技能而非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创造品质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类谈点初步认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钻研的意志力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對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的乐趣和惟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赶走我的不适”,巴甫洛夫也说过:“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探求创造的最优秀品质之一就是对问题的钻研充满信心,意志坚强。所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还仅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初始阶段,如要使之持续下去,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精心设计。意志力表现在思考上,就是对问题的钻研不满足,就是充分发挥思考潜能,如能“挖掘”十成决不停留于九成。坚持这样做,长此以往,好的品格就养成了。
二、鼓励发现,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养成发现的习惯,是创造品质的又一表现。教学过程中,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发现权交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境,从而使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发现,是一种自学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教师说“这里有问题”,让学生去寻找。教师明白地说出“这里有问题”,实质上是教师把自己的发现转移给学生。起初,这样的工作是有用的,但不过是手段而已,目的则在于让学生具有一种发现的“敏感”,即学生在发现习惯的支配下,凭借自身的学习,自主地看到问题的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全的就放弃,回答得正确的就肯定,讨论也随之结束,这样讨论,实质上只是完成了对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问题而讨论,当然没有错,但弱点便是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过程”比“解决”更有价值。
三、启迪想象、培养独特的思维力
思维,一般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对旧概念、旧事物认识的突破,也是思维方式本身的创新。创造性思维有:理论思维、直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联结与反联结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但是创造性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直接顿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之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可以被激发起来。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等等,这都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关键词:激发;鼓励;启迪;创造。
创造性才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各门学科、各个环节诸方面的协同。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语文教学是由创造力的位置、功能决定的:
1.汉民族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表意上的多元化和模糊性,表达上的概括性和内隐性。
2.人的创造能力必须依赖于智力,智力不外乎观察力、想象力与联想力以及思维力。而语文教学所依凭的文本都是创造者智力的结晶。
3.语文训练活动本身就是思维体操,尤其是作文,更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纵观近几年有关创造力培养的一些做法与经验,却让人感到一种急功近利的简单化、肤浅化的流弊。一是单纯重视创造技巧,轻视创造积累,比如就某具体问题,教学生朝那个方向想,朝这个角度看等等。不错,创造与变化角度有关,但创造绝不等于“变化角度”。二是忽视创造活动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创造活动简单化、肤浅化,比如:班门弄斧等。似乎来点“反弹琵琶”就是创造了。
上两种流弊是相辅相成的,本质上的错误就在于:把创造视为技能而非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创造品质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类谈点初步认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钻研的意志力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對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的乐趣和惟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赶走我的不适”,巴甫洛夫也说过:“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探求创造的最优秀品质之一就是对问题的钻研充满信心,意志坚强。所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还仅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初始阶段,如要使之持续下去,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精心设计。意志力表现在思考上,就是对问题的钻研不满足,就是充分发挥思考潜能,如能“挖掘”十成决不停留于九成。坚持这样做,长此以往,好的品格就养成了。
二、鼓励发现,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养成发现的习惯,是创造品质的又一表现。教学过程中,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发现权交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境,从而使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发现,是一种自学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教师说“这里有问题”,让学生去寻找。教师明白地说出“这里有问题”,实质上是教师把自己的发现转移给学生。起初,这样的工作是有用的,但不过是手段而已,目的则在于让学生具有一种发现的“敏感”,即学生在发现习惯的支配下,凭借自身的学习,自主地看到问题的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全的就放弃,回答得正确的就肯定,讨论也随之结束,这样讨论,实质上只是完成了对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问题而讨论,当然没有错,但弱点便是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过程”比“解决”更有价值。
三、启迪想象、培养独特的思维力
思维,一般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对旧概念、旧事物认识的突破,也是思维方式本身的创新。创造性思维有:理论思维、直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联结与反联结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但是创造性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直接顿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之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可以被激发起来。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等等,这都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