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向中央三次谏言谈抗战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m9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正值战乱,却荟萃着堪慰百代的无数英杰。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时势造英雄,也在书写英雄。黄克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成熟、冷静、睿智,是共和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仅战功卓著,更以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而被后人赞誉为一代楷模。这一时期,他给中央提了三次建议,都被中央接受采纳。
  ★★★ 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 ★★★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不得不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要求,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红军将士也极不情愿地从八角帽上摘下五角星,穿上了国军军服。为适应国民党编制的要求,根据1937年5月党的苏区代表会议关于组织问题决定的精神,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
  在此期间,黄克诚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他的直接领导是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自从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敏锐的洞察力让黄克诚始终感到不安和忧虑。适逢平型关战斗结束,黄克诚到一一五师检查政治工作情况。到达部队后,黄克诚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一些严重问题非常清晰地显现出来:部队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从旅到连,各级只有正副军事领导人,多增一个副职。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部队作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工作明显被削弱了,军阀习气如同瘟疫在滋长蔓延,一些基层干部甚至模仿起了国民党军官的作风,大讲排场。原有的红军传统、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被严重削弱,队伍中潜伏着一种致命的危机。如此下去,部队难免要面临改变性质的危险。
  在洞察到这种危害后,黄克诚对师首长说了自己的想法,“建议恢复我军政治委员制度,开展反军阀斗争,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在师首长表示赞同后,黄克诚立即将意见汇报给任弼时。在任弼时的支持下,黄克诚没多久便完成了一份题为《目前军事建设中的部队政治工作》的报告。黄克诚在报告中认为:“历史教育我们,我党要保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非依靠政治委员不可;特别是在今天民族敌人与其他方面危害分子严重威胁破坏根据地,与军队分散隔绝,上级领导不易集中等情况下,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政治工作的建设是目前军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政治工作建设,则军事建设是不完备的,甚至军事建设本身将受到严重的损失。”这份报告随即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三个人的名义上报给党中央。
  毛泽东接到报告后,曾一连几天,窑洞里的灯光彻夜不熄。很显然,毛泽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久,中共中央军委便宣布恢复了八路军的政治委员制度。从那时起至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虽然几经易名,却再未更改过部队中军政各有一个主官主持工作的制度。
  在恢复政治委员制度的同时,党中央又乘势在全军展开了整顿军阀残余作风的运动,一批卓越的政治领导人聂荣臻、关向应、邓小平等走上了领导岗位,为这支军队的成长鞠躬尽瘁。黄克诚本人也被任命为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
  黄克诚无疑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军队在历史转折关头时的焦点人物,他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及时发现了部队的军阀习气并予以纠正,并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促使他站在全局角度上秉义直言。
  ★★★ 建议开展反摩擦斗争 ★★★
  黄克诚继1937年建议恢复八路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后,又于1940年初向中央提出了第二个建议—开展反摩擦斗争。由于这项建议及时、准确,使得八路军的拓展方略得以实施,部队硕果予以巩固。
  1939年,正当八路军革命力量日益发展壮大之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也日益频繁,反共顽军不断地向抗日根据地军民寻衅滋事,肆意妄为,制造摩擦,妄图削弱八路军实力,进而彻底消灭八路军。特别是在1939年底和1940年初,反共摩擦活动达到了高峰,国民党背信弃义、肆无忌惮:在西北,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进犯,占领县城,并觊觎延安;在山西,阎锡山向抗日新军和八路军进攻,杀害抗日军民,企图摧毁抗日民主政权;随后,蒋介石又调集10万军队大举进犯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其中以国民党顽军石友三、朱怀冰等反共活动最为突出,甚至妄图袭击八路军总部。
  山雨欲来风满楼。面临严峻的形势,黄克诚忧心忡忡,相机待变。适逢彭德怀从延安经西安、洛阳进入晋东南地区,快到平顺时,黄克诚连忙赶去迎接。一见面,就直接向他汇报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摩擦的情况,一路上两个人边走边谈,分析局势,谈应敌策略。一到旅部,彭德怀的作战方案便成竹在胸,立即下令调动部队准备打朱怀冰。彭德怀打仗历来都是坚决果断,但这次是要打与红军有统战关系的国民党军队,而且又难免是一个大仗。黄克诚思前想后向彭德怀建议先请示延安再动手,因担心延误战机,彭德怀一面派人发电报调动部队,一面报告延安。
  在彭德怀和一二九师首长的指挥下,反摩擦战役很快就打起来了。石友三部首先被打垮,紧接着是朱怀冰、鹿钟麟、张荫梧等部陆续被打垮。至此,八路军彻底打退了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巩固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值得一提的是鹿钟麟在林县被黄克诚部三四四旅活捉,黄克诚得知后随即将他放回,从而也确保了统战关系的连续性。
  一个战略家的基本素质就是看问题时要有较高的起点,能勇敢地超越自我,站在党的立场上直抒己见,屡献良策,并能站在民族大业的高度审时度势。黄克诚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他坚持真理,在共产党和国家面临危机的历史关头,敢于直言献策,为党和军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 建议进军华中 ★★★
  黄克诚在抗战中的第三次谏言—进军华中,更是具有历史意义。这一谏言被采纳后,不仅打通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也使华中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极大地加速了抗日救国战争的进程。
  1940年4月,黄克诚奉命离开太行山赴冀鲁豫,率领三四四旅和纵队直属队越过平汉路,到冀鲁豫与新二旅、新三旅会合。到达冀鲁豫和杨得志会合后,奉命组建了冀鲁豫军区和军政委员会,黄克诚兼任军区司令员及军政委员会书记。此时部队已发展到2万余人,黄克诚考虑到冀鲁豫集中这么多部队,不利于大部队的活动和发展,回旋余地也不大,遂根据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和总部建议将部队分成两部分,由黄克诚和杨得志各带领一部分,一面坚持冀鲁豫斗争,一面越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
  黄克诚的建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在主要领导人达成共识后,中共中央于4月17日电示: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共12000多人,由太行山出发,在冀鲁豫边界设法消灭石友三部后,随时准备调往陇海路南,配合彭雪枫部行动。5月,黄克诚率部挺进华中。6月20日,南下的先头部队到达豫皖苏边区新兴集,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六支队会合。6月27日,中央军委电示与彭雪枫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随后,根据中央的战略意图,黄克诚将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团)留在彭雪枫部,自己则率领新二旅的第五、第六团和三四四旅的第六八七团及部分兵力,离开豫皖苏,越过津浦铁路,向皖东北挺进,开辟、建设了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苏北解放区。此时已改编为新四军三师的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也由开始组建时的2万余人发展到7万余人,后成为东北战场上的攻坚主力部队。
  黄克诚一生胸襟坦荡,因敢说真话为众人所敬佩。当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讲真话都伴随着风险性,这也就不难解释黄克诚的一生为何多次陷入低谷。但他依旧坚持原则,审时度势,放眼全局,将民族大业置于首位,时刻从党的立场出发,虽经磨难而不改初衷,前人尚且如此,后人更当为之。
  (胡厚良:解放军65521部队军史馆馆长
  周田坤:解放军65521部队军史馆干部)
  (编辑:魏 冉)
其他文献
开国大将黄克诚,一生战事频仍, 从参加北伐、湘南起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辽沈战役,骁勇善战,功勋卓著。作者应《铁军·纪实》之约,特将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健儿与苏北根据地军民,喋血抗日之片断,特写如下。  从1940年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5年中,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与日、伪、顽大小战斗4700余次,歼灭对手6万余人,部队由2万余人发展至7万余人,本身伤亡1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
期刊
阅读提示  汪道涵之名闻遐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源于著名的汪辜会谈。其实,70多年前在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青年时代的汪道涵已是一位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汪道涵的一生,多姿多彩,在每个革命阶段,都有过重大贡献,特别到晚年又当重任,谱写了最华彩的篇章。  “汪道涵先生”,是1993年4月下旬首次“汪辜会谈”,共同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项协议之后,海内外人士对汪道涵的尊称。“汪辜会谈”举世瞩
期刊
保田大队故弄玄虚,新四军以静制动寻找战机  1942年中秋节前,新四军一师三旅第七团,回到了苏中四分区二窎附近。部队刚刚打了胜仗,准备把祝捷和过节合起来庆祝一番。各连排练节目,教新歌、杀猪、买月饼,搞得热热闹闹。谁想,中秋节一早刚起床,情况传来:日军保田中佐亲率五十二大队(保田大队)一部和一帮“黑老鸦”(伪军),昨夜占了白龙庙,现在正直奔北新桥。  接着,旅首长来了指示:保田要钻我们的空子,他认为
期刊
他坚定而又有些蹒跚地穿行于历史的史诗之中,那一漫长的穿行,凝重中又不失飘逸。在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中,他甘为鲁迅麾下,酣畅淋漓地挥洒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世间真谛的人格力量。作为鲁迅的学生,他始终立身沧桑,以笔投枪。他与茅盾、巴金等文学巨匠一直挽手并肩,合力而行。那是一种跋涉的脚步,而跋涉又是一种境界。一次采访行动竟然成为一生的重要转折,并由此成为新四军中的文化人。黄源,不仅是一个名字,还是一
期刊
铁军文化亦即新四军文化,是诞生于红军游击队时期,伴随着新四军的组建、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开辟创建并依托根据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因而新四军文化具备新四军和根据地两大要素。  新四军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和精神深邃的特质,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体现在人物、事件、物件和精神诸方面。人物是指抗战时期在新四军和根据地
期刊
阅读提示  1942年春,刘少奇从苏北回延安后说:“整个新四军中,杨纯是第一个最好的女干部!”本文记述的是苏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前,杨纯到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的传奇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她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大智大勇的革命胆略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1939年3月,淮阴地区完全沦陷。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在淮阴成立了伪苏淮特区专员公署,并在沦陷区相应建立县、区、乡、保、甲的伪政权
期刊
巨星陨落西团镇 烈士榜上竟无名  提起李增援的名字,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提起在苏北、苏中地区和新四军中流行多年的《黄桥烧饼歌》《勇敢队》《大红灯》等革命歌曲,当年的革命老战士乃至现在的中老年人,恐怕无人不晓。李增援正是这些歌曲的词作者。但不为人知的是,李增援因抗击日军壮烈牺牲在苏北大丰市的西团镇龙王庙附近,烈士的遗骨曾被掩埋在镇东东团村的革命烈士公墓,后经统一安葬在大龙烈士陵园里。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
期刊
1959年10月,赖传珠调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党委第一书记。雷锋这个典型的发现、培养和成长过程,饱含着赖传珠的心血。  赖传珠十分关心雷锋的入党和提干问题。1961年2月25日,由沈阳军区工程部政治部副主任苏民带领雷锋等人,参加沈阳市各界青年联欢会。散会后,赖传珠把苏民叫去说:“怎么雷锋还是个班长?应该把他提起来,先提到连队领导岗位上,锻炼锻炼。”没过多久,军区工程兵党委研究雷锋的提干问题
期刊
蒋若虹,1915年1月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高中学历。1935年在上海任小学老师,1937年至1939年加入抗日进步团体,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皖南新四军军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溧阳水西村、黄桥、苏中四分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广州铁路局,1985年离休,2010年病故,享年95岁。  放弃教师职业,投身抗日斗争,在周恩来的巧妙安排下,如愿参加新四军  1937年7月抗战爆发,
期刊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以后,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云集鄂中,造成鄂中地区严重的兵祸匪患。  1939年,中共鄂豫边区委书记陈少敏和区党委其他同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针对驻扎在鄂豫地区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的不同情况,采取了“支持抗战派,争取中间派,打击顽固派”的方针。对汪伪军、国民党顽军和地方实力派,展开了全方位的统战工作。陈少敏以其严谨思维、周密细腻、聪明睿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