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90后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这些已经或即将步入毕业生行列的90后,在面对就业难的现实状况时其就业观如何。本文对90后的就业观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给出调整对策。
关键词:90后;就业观;对策研究
一、90后就业观现状
随着高考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广大高校毕业生也早已不再是用人单位炙手可热的抢夺对象,就业难已经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今一方面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千娇百宠的90后步入毕业生的行列,这对矛盾是眼下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 万人,相比去年增长4%,再创历史新高。新一代的90后如今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力,面对最难的就业季,90后的就业观呈现如下特征。
1.过分重视工资待遇。90后毕业生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直接影响。这些毕业生将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作为择业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择业时,有超过76%的90后毕业生愿意选择发达地区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考虑二三线小城市,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更加无人问津。90后毕业生择业时多以工资待遇为重,很少考虑兴趣爱好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2.就业期望值过高。据统计,将近75%的90后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初期的工资期望过高,其期望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另有将近25%的90后毕业生期望月工资能超过4000元。对于工作单位的选择,大部分学生都将三资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作为首选,仅有不到7%的学生会选择乡镇企业或中小企业工作。
3.各年级就业观呈现差异化特点。在大学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对当前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多数学生有培养自身竞争力的意愿,但是却较为盲目,另外这些学生对工资的期望最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已经逐渐摸索出了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三年级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用的比例偏高,多数学生因此产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而即将步入社会的四年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其他年级明显不同:有超过47%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调整期望值来缓解就业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会抱怨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名校学历。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年级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二、90后就业观形成原因分析
1.学生主观思想。首先是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准备有直接的影响。其次是价值取向,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对现实的关切程度较以往学生也有所提高,这些都对其在就业中对地域、行业、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选择产生影响。
2.国家政策。首先是自谋职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对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影响,这些学生毕业后已经没有了毕业分配和“铁饭碗”的保障,因此学生不得不另寻他路。其次是国家的人事制度,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中户籍、档案、编制等硬性条件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不便,一些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
3.经济发展。当前我国正值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劳动力结构也随之进行调整,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而我国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地区欠发达,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
4.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其聘用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由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了解相对不多,于是名校、党员、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历、各种证书等等这些硬性指标已然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尺度。然而这种选拔标准过于机械与片面,很难真正体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真正需求。
5.高校的专业设置。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及社会需求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随着高考规模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并非根据产业结构发展及市场中对人才的需要预期而设置和调整。从而导致了理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调整的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层次结构并没有及时的随之调整。
三、90后就业观调整的对策研究
1.90后学生自身心态与能力的调整。90后大学生就业难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此学生要接受它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尽量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就业理想,在了解自身价值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期望值。此外,90后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只有自身能力过硬,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在就业队伍中脱颖而出。具体来讲,要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2.适时调整国家政策。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政府应当重视对就业政策调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就业的动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另需要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使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3.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就业的增长,而市场中的人才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正值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应重视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对于人才的吸纳能力,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让第三产业为就业压力的缓解做出贡献。
4.用人单位调整招聘标准。用人单位应加深对90后学生的了解,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更加客观。知晓学生走出校门后,要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经历职业培训。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是能力,进入社会经过培训就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知晓,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的毕业生是很难找到的,需要在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5.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和深化专业改革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需要高校更新专业建设观念,尽量淡化专业的概念,提高本科教育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二是调整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成为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90后;就业观;对策研究
一、90后就业观现状
随着高考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广大高校毕业生也早已不再是用人单位炙手可热的抢夺对象,就业难已经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今一方面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千娇百宠的90后步入毕业生的行列,这对矛盾是眼下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 万人,相比去年增长4%,再创历史新高。新一代的90后如今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力,面对最难的就业季,90后的就业观呈现如下特征。
1.过分重视工资待遇。90后毕业生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直接影响。这些毕业生将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作为择业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择业时,有超过76%的90后毕业生愿意选择发达地区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考虑二三线小城市,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更加无人问津。90后毕业生择业时多以工资待遇为重,很少考虑兴趣爱好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2.就业期望值过高。据统计,将近75%的90后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初期的工资期望过高,其期望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另有将近25%的90后毕业生期望月工资能超过4000元。对于工作单位的选择,大部分学生都将三资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作为首选,仅有不到7%的学生会选择乡镇企业或中小企业工作。
3.各年级就业观呈现差异化特点。在大学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对当前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多数学生有培养自身竞争力的意愿,但是却较为盲目,另外这些学生对工资的期望最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已经逐渐摸索出了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三年级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用的比例偏高,多数学生因此产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而即将步入社会的四年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其他年级明显不同:有超过47%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调整期望值来缓解就业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会抱怨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名校学历。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年级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二、90后就业观形成原因分析
1.学生主观思想。首先是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准备有直接的影响。其次是价值取向,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对现实的关切程度较以往学生也有所提高,这些都对其在就业中对地域、行业、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选择产生影响。
2.国家政策。首先是自谋职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对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影响,这些学生毕业后已经没有了毕业分配和“铁饭碗”的保障,因此学生不得不另寻他路。其次是国家的人事制度,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中户籍、档案、编制等硬性条件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不便,一些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
3.经济发展。当前我国正值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劳动力结构也随之进行调整,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而我国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地区欠发达,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
4.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其聘用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由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了解相对不多,于是名校、党员、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历、各种证书等等这些硬性指标已然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尺度。然而这种选拔标准过于机械与片面,很难真正体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真正需求。
5.高校的专业设置。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及社会需求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随着高考规模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并非根据产业结构发展及市场中对人才的需要预期而设置和调整。从而导致了理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调整的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层次结构并没有及时的随之调整。
三、90后就业观调整的对策研究
1.90后学生自身心态与能力的调整。90后大学生就业难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此学生要接受它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尽量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就业理想,在了解自身价值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期望值。此外,90后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只有自身能力过硬,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在就业队伍中脱颖而出。具体来讲,要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2.适时调整国家政策。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政府应当重视对就业政策调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就业的动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另需要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使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3.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就业的增长,而市场中的人才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正值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应重视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对于人才的吸纳能力,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让第三产业为就业压力的缓解做出贡献。
4.用人单位调整招聘标准。用人单位应加深对90后学生的了解,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更加客观。知晓学生走出校门后,要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经历职业培训。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是能力,进入社会经过培训就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知晓,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的毕业生是很难找到的,需要在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5.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和深化专业改革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需要高校更新专业建设观念,尽量淡化专业的概念,提高本科教育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二是调整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成为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