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效应观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关科技创新效应的观点和见解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既论述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分析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资本主义应用对于工人生活水平、身体健康、智力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指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连锁效应。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创新效应;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035-02
  马克思在其革命生涯中十分关注世界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阐发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思想,其中有关科技创新效应的观点与见解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科技创新效应,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成效与影响。研究马克思科技创新效应观,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科技创新作用进而更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
  纵观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可知,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关于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论述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生产力功能的论述相对比较间接,也极少使用“科学”“技术”等术语,需要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去领悟。例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家利用“制造业秘密”[1]132可以减少生产费用从而获得较多利润。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这里的“制造业秘密”主要是指制造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又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2]36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就,而这些表达中也体现了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功能,因为轮船、铁路、电报都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产物。随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有关科技创新作用的论述也越来越直接和明朗,到他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例如:他在这部手稿中论述固定资本时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94;继而在谈到财富的创造问题时又强调,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更多“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量,而这种作用自身……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3]100。不难看出,在这些论述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提高直接联系起来,而不再像其早期著作中那样间接表达,体现了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生产力功能认识的深化。
  关于科技创新在生产关系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早期著作中就有所论及。他强调,“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1]52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602。在这些表述中,马克思用“手推磨”“蒸汽磨”“蒸汽机”等来描述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用“奴隶制的消灭”“工业资本家社会的产生”等来指代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虽然直接表达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但也间接肯定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关系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手推磨”“蒸汽磨”“蒸汽机”等实际上就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性科技创新成果。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60年代,马克思主要是在《资本论》手稿的撰写中阐述科技创新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指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4]412很显然,这里的“工艺革命”就属于科技创新范畴。他在这一手稿中评论某工厂视察员关于机械发明问题的报告时又说道: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改变”[4]501。不难看出,在以上这些论述中,马克思比以往更加直接和明确地指出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关系变革中的作用。
  关于科技创新在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也在多个场合予阐述。最早的论述是见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这部手稿的笔记本中指出:尽管自然科学当前使非人化充分发展,然而“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为人的解放作准备”[5]307。之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手稿等系列著作中都论及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人的解放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积极功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阐述。马克思在这一手稿中指出:机器的发明与应用能够缩减生产某种物品的必要劳动量,而“这将有利于解放了的劳动,也是使劳动获得解放的条件”[3]97。他还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将带来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3]107-108。
  二、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
  在肯定科技创新积极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也论述了科技创新的负面效应,其中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创新对工人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工人生活水平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加剧了工人的贫困。马克思指出,随着机器劳动的日益简单化,工人不必像从前那样经过长期的学习去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许多劳动妇女、儿童都能胜任甚至还可以比男劳动力干得更好,于是妇女、儿童加入了工人大军,男劳动力受到了排挤,而妇女、儿童的工资通常比成年男工要低,这样一来工人的平均工资比过去降低了。同时,随着机器的推广和日益改进,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例总体越来越低,产业后备军人数越来越多,客观上加剧了工人之间的竞争,为资本家维持工人的低工资水平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还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从而酝酿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一发生,大量的工人就会失业,贫困状况因此而加剧。
  其次是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身体健康的直接损害主要是因工作日的延长、劳动强度的增加引起的。过度的劳动使工人身心疲倦,“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6]307。马克思详细分析了机器生产条件下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动机。其一,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机器的价值。劳动时间越长,机器价值的再生产速度就越快,从而使资本家能够及时更换性能更好的新机器。其二,为了节约不变资本。工作日延长后虽然生产的规模会扩大,剩余价值会增加,但“投在机器和厂房上的不变资本部分却保持不变”[6]466,从而提高了利润率。其三,为了获取更多超额剩余价值。由于最初使用机器的资本家往往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在机器的应用普及前,资本家“企图尽量延长工作日来彻底利用这个‘初恋时期’”[6]468。   最后是对工人智力的影响。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智力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童工的使用而引起的。在机器大工业以前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劳动通常需要一定的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和积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因此资本家雇佣的一般是成年男工。但随着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这一状况改变了。由于在机器上劳动简单轻便,儿童也可以胜任,资本家便开始雇佣童工。马克思指出,有些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剥夺了许多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必要的游戏时间。这样,机器的应用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身体发育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人为地造成了智力的荒废”[6]460。马克思指出,这种荒废与自然的无知不同,因为后者并没有损害智力的发展能力,只是闲置起来而已。
  三、科技创新的连锁效应
  所谓科技创新的连锁效应,主要是指某一科技创新过程直接或间接地触发与之不同的其他科技创新活动。它与经济学上常说的科技创新扩散效应不同,后者主要是指同一科技创新行为的复制与扩散过程,而前者则主要是强调不同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因果关联。一般来说,这些不同科技创新活动属于相关产业领域或某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马克思有关科技创新连锁效应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及《资本论》中。他在这些著作中强调:某一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往往也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例如,“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6]440,同样的棉纺业革命也引起了轧棉机的发明。他还指出,随着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成为必要”[6]441,于是导致了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等先进交通工具的发明。此外,马克思还强调,随着机器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日益复杂,随着机器制造中“难于加工的材料日益不可避免地被应用”[6]440,工场手工业越来越不胜任机器的制造,于是用机器来生产机器就成为必要,也就是说生产机器的机器便应运而生。
  四、简短的结语
  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效应观虽然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他的一些深刻见解对于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然具有指导价值。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积极作用的论述表明,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负面效应的论述则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科技创新动机和价值取向支配下,科技创新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理应使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此,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大力开发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科技,并要加强现有科技成果在民生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要密切关注并积极解决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要严厉打击那些为了一己私利将科技成果应用于诈骗、盗窃、毒品制造等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一部分,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重要。从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办法等方面着手,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摘要:本文说明了经济社会学中,制度与行动关系的理论架构。首先,本文分析了社会学、经济学关于制度与行动关系的理论演进历史。说明了目前经济社会学关于制度与行动相互作用的二元框架:制度为行动提供目标、背景、手段,而行动者通过不断的选择,决定制度的有效性与发展方向。其次,本文介绍了制度与行动关系的分层结构,说明了制度关系架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度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制度的渊源、制度的有效性。最后,本文总结了制
针对高铁难选铁尾矿嵌布粒度细、传统选矿很难将其与脉石矿物分离的问题,采用了深度还原对其进行处理。在高温下进行的深度还原,加入助熔剂可有效降低还原温度,减少能耗。通
采用模拟闭塞电池装置和自制的微型pH和Cl-选择电极研究外部钢电位、闭塞区电流密度、闭塞度、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管线破损涂层下高pH环境形成的影响.获得微区内pH值上升和Cl
论文首先介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专业实践环节出现的突出问题从现象到问题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多方面
通过盐雾实验、稳态阳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3种测试方法,对磷化底漆和阿洛丁(1200)化学转化膜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磷化底漆的耐蚀性明显优于阿洛丁化学转化膜.在中性盐雾
以木屑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原料种类、预处理方式、液固比、活化温度对生物质活性炭得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生物质活性炭得率和吸附性能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自养型的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该菌株的最佳生长pH值为7.0.借助扫描探针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该菌株与硫酸盐还原菌(S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