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丝小衫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的一天,在小区门口,大憨截住我问:“妹啊,大伏天穿啥样的衣服最凉快?”我怔了一下,不加思索地说:“当然是真丝小衫了,穿在身上冰滑滑的可凉快了。”说完我快步走了,不再搭理这个不停地念叨着“真丝小衫”的憨子。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在小区门口又遇到穿着环卫工作服的大憨。只见他猫着腰正吃力地捆纸壳子。大憨妈颤巍巍地走过来有气无力地说:“大憨,快吃口饭休息吧。累一天了,明儿个一大早还得扫大街呢。”大憨一边用力捆一边嘿嘿笑说:“娘,今儿个卖纸壳挣了30块钱哩。”这憨子倒挺能干,我心里一热。早就听门卫大妈说,大憨智力有点问题,大憨娘一直把他养到四十岁还没成家。以前大憨光吃不干活,可自从去年娘病了以后,大憨仿佛开了窍知道干活了。好心人给他找了份清洁工的活儿,每天大憨埋头苦干,他的卫生分担区扫得最干净。
  夏初一个雨后的傍晚,我又遇到扛着一大袋子空塑料瓶的大憨。他一瞅见我,马上讨好地问:“妹啊,哪个地方卖真丝小衫呀?”我疑惑地扫了他一眼:“问这干啥?”大憨不好意思地撓挠头:“妹不是告诉我真丝小衫最凉快吗,我忘了问啥地方有卖的了。”我倒忘了曾说过这话,于是随口说道:“市中心的中街吧。”大憨听完像得了偏方似的一口一个“中街”地走了。
  炎热的伏天来了。在一个热得透不过气的下午,我来到中街的真丝服装店。推开店门,我立马呆了:只见大憨满头大汗地站在女式真丝小衫前,拘谨地一边搓着黑手掌,一边直勾勾地盯着真丝小衫。那身满是污渍的黄色环卫服湿乎乎地粘在他干瘦的身子上,旁边一个容貌清秀的女售货员正一脸提防地看着他。
  正不知如何是好的大憨一看见我,马上嘿嘿笑了。他抹了抹脑门上的汗,急促地说:“妹啊,快帮我挑一件真丝小衫,我都来好几趟了,就是拿不定主意。”我的大脑瞬间就真空了,这憨子该不是想拿着血汗钱去讨好哪个女人吧?我真不该告诉他中街有卖真丝小衫的店。猛然间我有种犯罪感,于是快步走到大憨身边低声说:“你咋跑到这儿来了?快走,真丝小衫可贵了。”没想到大憨嘴一噘脖子一梗:“不,我偏要在这儿买!”一看这架势,就是十头牛也难以拉动这憨子。我只好换了口气说:“我领你到地下商场买别的衣服吧。那样能给你省许多钱呢。”我的话音末落,大憨就气呼呼地说:“不,就要给我娘买最凉快的真丝小衫。一到大伏天,娘就热得出汗。大夫跟我说啦,娘的病最怕出太多的汗,要不就该迷糊了。”
  这时,一直盯着大憨的女售货员快步走到一排女式真丝小衫前说:“这排是中老年款式,每件520元。”我低下头实在不忍看大憨倍受打击的眼神,只想快点把这憨子拉出店门。
  没想到大憨嘿嘿笑了:“我早就跟人打听了,真丝小衫可贵呢。我攒了3个月的钱,已够给娘买件真丝小衫啦。”我惊讶地抬起头,只见大憨从裤兜里掏出一卷纸币递给女售货员说:“一共600元哩,你点点。”女售货员愣了下,随后麻利地挑出一件带有棕色花瓣的真丝小衫说:“这件你娘能穿吗?这款式只剩一件了,刚才调了价,才400元。”大憨兴奋地左瞅瞅右看看,马上咧开嘴巴呵呵笑了:“这件好,还带花带朵的。我娘穿着肯定好看。”随后又有些不放心地瞅瞅我,说:“妹啊,你再帮我看看合适吗?”我欣喜地点点头,说:“这件大娘穿着准行。”
  当我和大憨兴高采烈地正准备离开时,只听一个高个子女人对卖给大憨衣服的女售货员说:“傻妹子,好不容易等到真丝小衫调了价,这件衣服不是给你妈留着的吗?”那个女售货员笑着说:“没啥,等着以后再调价吧。”我马上回头送给她一个最灿烂的微笑,她回送我一个最美的再见手势。
  出了店门,大憨把真丝小衫紧紧抱在怀里,连再见也没跟我说就乐颠颠地跑开了。真是个憨子,我欣慰地笑了。
  (发稿编辑/黄素萍)
其他文献
父亲是在我刚调换部门、工作特别忙碌的时候悄然离去的。他病重时一再叮咛母亲,不要动不动就把病情告诉我,以免影响我的工作。他如同天下所有伟大的父亲那样,为了儿女,即使是到了生命的尽头,依然为儿女们着想。在父亲离去后的日子里,我愧疚,我自责,为不能在父亲生命弥留之际尽到自己的孝心而感伤。很多个夜晚,我仰望星空,感觉父亲已化作天上的一颗星辰,又如暗夜里的一座灯塔,在远处闪烁光芒,指引着我一路继续前行…… 
期刊
壮族是十分重视过年过节的一个民族。在一些壮族地区,人们几乎每个月都有自己的节庆。  按节日的轻重排列,壮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庆是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鬼节、三月三、小年、清明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此外,还有青蛙节、牛魂节、端午节、莫一大王节、重阳节、尝新节、冬至节、送灶节等。  壮族人的春节概念是从每年的腊月开始的。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围绕春节进行各种筹备活动,比如着手准备榨油、榨糖、加工爆米花的糯米、
期刊
1937年,农耘出生于黑水河畔的崇左市大新县堪圩乡,他家是地地道道的壮族农民家庭,世代没有文化,父亲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手裁缝手艺,在乡里被人称为“师傅”。父亲万万没想到,他的儿子农耘,后来竟成为替人做嫁衣的编辑,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三月三杂志社社长、副总编。  初识壮文立志成才  农耘从小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聪明过人,很招人喜欢。他从小就喜欢听民间故事、民间山歌,还爱好琴棋书画,爱听采茶戏
期刊
读书自学文才初露  韦编联,1933年出生在广西合山市河里镇一个壮族山村里。父亲是个农民,读过私塾,通晓文墨。家中有一柜子藏书,书桌上放着一部三十二卷木版印刷的《康熙字典》,父亲视为老师。父亲爱书如命,劳动之余就是读书,读到精彩处就大声吟诵起来。在父亲的熏陶下,对读书有一种特别感悟的他自幼就随着父亲的领读声,读了《幼学故事琼林》《古文观止》和作文范文及唐诗宋词。  每天晚上,韦编联点亮家中那盏昏暗
期刊
金堂县土桥镇有一个村叫湖包村,传说以前这里并不叫湖包村。湖包村地处川西偏僻之地,那时人烟稀少,荒野里还常有野兽出没,人们管它叫虎豹村。那为什么后来又叫湖包村呢?这得追溯到很久以前一个关于善与孝的美丽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虎豹村里有一对夫妻,丈夫叫张奎,妻子叫刘娥。夫妻俩本是勤快人,他们在虎豹村男耕女织,恩恩爱爱,日子倒也过得自在。遗憾的是,他俩婚后十年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  话说有一天黄昏,
期刊
“我是后山湾来的,叫赵汉明。为宅基地的事,我要告同村的张行之。”赵汉明站在林芳面前,直愣愣地说,然后将一份手写的材料放在林芳面前。  材料上写道,赵汉明家与张行之家隔着不到十米的距离,今年上半年,张家将楼房加高,顶层的屋檐向赵家这边一下延伸了六七米。每逢刮风下雨,张家屋檐上的水就往赵家低矮的房顶上泻,倒马桶似的。  林芳盯着“张行之”这几个字,吃了一惊。  十年前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林芳从学校回家
期刊
清朝嘉庆年间,江南泾县琴河镇上有个生意人名叫林家立,他为人刻薄,街坊们都不愿意与他来往,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生意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林家立做梦都想做大生意,赚大把的银子。这年三月,他与住在泾县县城里的周老板谈成了一桩大生意。周老板年近六十,在县城里开了十多家店铺,其中一家店铺是县城里最大的山货铺。  林家立与周老板商定,由林家立去三百多里外的青阳县收购一批山货,运到泾县县城卖给周老板。青阳县地处大
期刊
那年,他单身。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  于是,他去参加了一些社会团体活动,骑行、登山、晨练……再后来,还去做义工。那个周末,他随同“1+1”同城公益社去看望县孤儿院那些可怜的孩子。一上车,他恰好坐在了她的身边。  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让他很想同她讲话。他心里快速地搜索着各种话题同她聊,很快他就发现,两人有很多共同话题,似乎一见如故。到了孤儿院,他像被磁铁吸住似的一直跟着她,一起搬东西、慰问孩子、拍照
期刊
大柳村的张生因个头矮小,三十五岁还没娶上媳妇。隔壁邻居王大娘就托人把邻村的寡妇枣花介绍给他。  没想到这两人一见面感觉都还不错。枣花低着头问张生:“俺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娃,你介意不?”张生挠着头笑了笑,说:“不介意。”  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下了。  两人结婚那天,正赶上腊八節,天空中飘着雪花,正午时滚过一阵雷声,掌灯时雪还在下。张生躺在暖和的火炕上,和枣花说着悄悄话,偶尔一两句笑语飘出小屋,寒夜就多了
期刊
太公说了一个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那时,镇上来了个耍猴人,人们都爱热闹,所以很快就围了过去。  耍猴人是个干瘦的老头,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滿了皱纹,还有一条伤疤从太阳穴延伸到前额,看起来有些凶恶。老头牵着两只猴子,它们的脖颈上戴着皮圈,灰黄的毛发已经开始泛白,看来也活了不少的年头。  老头和猴子的表演默契,花样多,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吆喝不断。大伙看得兴起,一只猴子趁机捧出个大圆盘,鞠躬作揖向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