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美,实质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其浓枯、欹正、长短、大小、方圆、轻重、疏密、开合、节奏快慢、黑白虚实,以及藏锋露锋等诸多矛盾因素的组合,构成情绪上的冲突与起伏,在视觉形式上才具有丰富性;同时这些矛盾又必须统一在一种大的精神特质和风格定位中,这就具有和谐性。只有巧妙地融合这些矛盾,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曾说过:“起伟大作用于历史者必是哲学家,不论他以哲学闻名或否。”从这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历代书法名家都是了不起的哲学家,只不过他们是以线条语言来诠释丰富的哲学内涵罢了。不懂哲学而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那是何等不可思议。
书法创作过程,始终是一个矛盾的驾驭过程,需要对“简单”与“不简单”的科学理解和把握。简单,就是简洁、明快,删繁就简,在将点画线条准确交待到位的同时,力求去除拖泥带水的东西,去除花哨的形式与多余的过程,回归自然;不简单,就是追求线条形式的丰富性,在简洁中融合各种复杂的矛盾因素,在纯熟的“提、按、使、转”变化过程中将线条形式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换句话说,真正善于驾驭笔墨者,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丰富而极具魅力的线条表达就像是“流淌”出来的一样,没有“火气”;而平庸不善书之人,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缺乏“率”性。因此,习书者只有善于驾驭矛盾,才能成大器。
书法追求,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古人云:“书法当以性情为本。”性情,是表现精神特质的内在要求;技法,是支持表达精神效果的技术手段。我们习书古人,主要是学习其笔法、技法,并透过古人的书法手段了解其精神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古人,重视传统。但这样还不够,我们又不能拘泥于古人,那就是要在学习并掌握古人所传承的丰富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更好地表现具有自身精神特质与情感的东西。古人云:“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这里的“气象”,就是指审美主体所具有的气质、神韵和时代精神特色。书法艺术一旦离开了精神情感,就如同失去生命的枯树。我以为,学习书法始终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如果能通过线条形式将你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那是何等的痛快淋漓!书法艺术是线条形式的空间艺术,只有赋予书法线条以情感,书法艺术才会呈现旺盛的生命活力。
我们有的习书者,进步不快,其本质的原因是“眼界”不高,也就是审美高度不够或是存在审美误区。只有“眼高”,才能逐步解决“手低”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眼高手低”而犯愁。追求“眼高”是第一步的,解决“手低”是第二步的。我们主张在习书之前先反复读帖,就是要解决眼光到位的问题。清人姚孟起认为,“碑贵熟看,不宜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可见,只有通过多读、多写、多悟,在品读名碑名帖中与古人对话,在不停的临习与创作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审美方向,在博览群书中拓宽视野,在兼修音乐、绘画、舞蹈中感悟触类旁通的哲学道理,所有这些都是提升自身综合修养、提升审美眼界的重要途径。
书法用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技法。正如萧退庵所云:“有墨而无笔,不能成书;笔墨俱到,为中段功夫;如达最上层,不妨有笔而少墨。”墨色变化,是毛笔书法的特殊魅力。初学者在搞创作时,往往字字蘸墨,过于滋润,而难以产生飞白之奇趣。因此,要学会“惜墨如金”,一次蘸墨后,只要还能书写,不必急于二次蘸墨,同时在书写速度上注意把握湿笔宜快、枯笔宜慢的节奏变化,还要做到枯见其笔、湿见其神。在一幅作品中,只有积极地融合浓淡枯湿之矛盾,才能创造“润含春泽、干裂秋风”般强烈反差的审美效果。
艺术简历
张文华:男,1964年出生,福建连城人。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神华(福建)能源有限公司。
长期在煤炭系统工作,在工作与书法的写实与写意中感悟人生。作品参加过省内外各种书法展览,曾获第二届中国期货书法大赛二等奖,第五届、第六届福建省“太阳石”书法作品展金奖、银奖,福建省“安全杯”书法比赛一等奖,多次入选中国煤炭书法作品展。著有《张文华书法作品集》。
书法创作过程,始终是一个矛盾的驾驭过程,需要对“简单”与“不简单”的科学理解和把握。简单,就是简洁、明快,删繁就简,在将点画线条准确交待到位的同时,力求去除拖泥带水的东西,去除花哨的形式与多余的过程,回归自然;不简单,就是追求线条形式的丰富性,在简洁中融合各种复杂的矛盾因素,在纯熟的“提、按、使、转”变化过程中将线条形式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换句话说,真正善于驾驭笔墨者,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丰富而极具魅力的线条表达就像是“流淌”出来的一样,没有“火气”;而平庸不善书之人,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缺乏“率”性。因此,习书者只有善于驾驭矛盾,才能成大器。
书法追求,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古人云:“书法当以性情为本。”性情,是表现精神特质的内在要求;技法,是支持表达精神效果的技术手段。我们习书古人,主要是学习其笔法、技法,并透过古人的书法手段了解其精神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古人,重视传统。但这样还不够,我们又不能拘泥于古人,那就是要在学习并掌握古人所传承的丰富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更好地表现具有自身精神特质与情感的东西。古人云:“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这里的“气象”,就是指审美主体所具有的气质、神韵和时代精神特色。书法艺术一旦离开了精神情感,就如同失去生命的枯树。我以为,学习书法始终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如果能通过线条形式将你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那是何等的痛快淋漓!书法艺术是线条形式的空间艺术,只有赋予书法线条以情感,书法艺术才会呈现旺盛的生命活力。
我们有的习书者,进步不快,其本质的原因是“眼界”不高,也就是审美高度不够或是存在审美误区。只有“眼高”,才能逐步解决“手低”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眼高手低”而犯愁。追求“眼高”是第一步的,解决“手低”是第二步的。我们主张在习书之前先反复读帖,就是要解决眼光到位的问题。清人姚孟起认为,“碑贵熟看,不宜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可见,只有通过多读、多写、多悟,在品读名碑名帖中与古人对话,在不停的临习与创作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审美方向,在博览群书中拓宽视野,在兼修音乐、绘画、舞蹈中感悟触类旁通的哲学道理,所有这些都是提升自身综合修养、提升审美眼界的重要途径。
书法用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技法。正如萧退庵所云:“有墨而无笔,不能成书;笔墨俱到,为中段功夫;如达最上层,不妨有笔而少墨。”墨色变化,是毛笔书法的特殊魅力。初学者在搞创作时,往往字字蘸墨,过于滋润,而难以产生飞白之奇趣。因此,要学会“惜墨如金”,一次蘸墨后,只要还能书写,不必急于二次蘸墨,同时在书写速度上注意把握湿笔宜快、枯笔宜慢的节奏变化,还要做到枯见其笔、湿见其神。在一幅作品中,只有积极地融合浓淡枯湿之矛盾,才能创造“润含春泽、干裂秋风”般强烈反差的审美效果。
艺术简历
张文华:男,1964年出生,福建连城人。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神华(福建)能源有限公司。
长期在煤炭系统工作,在工作与书法的写实与写意中感悟人生。作品参加过省内外各种书法展览,曾获第二届中国期货书法大赛二等奖,第五届、第六届福建省“太阳石”书法作品展金奖、银奖,福建省“安全杯”书法比赛一等奖,多次入选中国煤炭书法作品展。著有《张文华书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