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位佩带钻戒的幸福女人
钻石戒指第一次被用作婚约是在公元1477年,奥地利马克西米连世在与法国勃艮地的玛丽公主定亲前接到公主的一封来信,信内写道:定亲之日,公主须戴上镶有钻石的指环。由此,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第枚结婚钻戒戴在玛丽的手指上。自此,钻戒作为“爱的献礼”,成为世代情侣们忠贞爱情的至高信物。
这枚钻戒上的拱形(Hogback)钻石,即现今的梯方形(baguetlle)钻石的前身,排成哥德式的。‘M’字,既包含童贞女玛利亚(Mary)之隐喻,亦代表了玛利公主与马克西米连永结同心。美人的红颜容易老去,恋人的体力亦日久衰竭,但那恋情却像钻石般始终如一。
15世纪的钻戒完全是以钻石的天然结晶体镶制,也就是未经精密切割过的钻石毛坯,因此,并不如今天经过琢磨的珠宝一样闪耀,它呈八面体像两个底部相连的金字塔,造型含义也如同金字塔样:把邪恶藏于地下,让美好的爱情持久永恒。虽然当时钻石的光芒不能完全绽放,但聪明而精巧的工匠们还是用了银箔、黑、绿色雕成叶形花纹的珐琅及红宝石来衬托钻石的纯白光芒,而有情人还把爱情诗句刻在戒环内互赠。
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变风格
一直到16世纪,钻石的磨光和切割才较为广泛地被运用,并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双环婚戒,戒指有两个环,扇形般从底部的支点散开,合起来又是一枚完美无暇的戒指,正象征了婚姻合二为的意义,指环上还刻上“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的箴言,公元1525年,马丁路德和加德林波娜结婚时,就佩戴了这种双环戒指。
16世纪是文艺复兴最为兴旺的阶段,自由、幸福、平等被着力宣扬,大胆追求爱情是其中重要的主题。文豪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将爱的真、善、美渲染尽致:“我的眼睛享有你外表的仪态,我的心,占有你的内心的爱。”“只要人还能呼吸,眼睛能看清,我的爱就将流传并给你生命。”爱是文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主题,也是爱缔造了结婚钻戒。约在公元1600年,意喻合二为一的双环戒指又多了层浪漫象征,以紧握的双手代表信心的。指环的末端是一双手,两手相握时,指环便合二为一。两手相系心,互相连结,是我们熟悉的标记。
无名指——爰的所在地
进入17世纪,戒指的款式有了新的变化,有形状如燃着火的心,插着爱神的箭,以及用一双黄金雕刻成的小手捧着心状钻石造型的。十七世纪的戒指崇尚典雅朴实,众多的钻石围以黑色或蓝色闪耀珐琅的设计,呈现出温婉及尊贵的品格。结婚戒指虽然多戴于大拇指上,但在婚礼时,人们仍按传统戴在无名指上,因为人们认为无名指的血脉直接引进心脏,即爱的所在地。1719年詹姆士二世一斯图亚特王子的婚礼上,王子将双亲的婚戒套在新娘波兰公主的无名指上,成就了又一个爱情的童话。
守护钻戒守护爱情
18世纪,切割工艺和镶制工艺的进一步提高使钻石更加璀璨,复杂花巧的装饰成为时尚,有的钻石镶在托高的盾形座盘上并配以浅蓝色的珐琅,有的戒指座托形似花瓶,树叶是狭长的绿宝石,以钻石镶成的花朵显得分外夺目;甚至还有在今天看来也颇有个性的字样设计每个缀满宝石的字母在指环上拼成赞美的词语。爱的题诗也被挪到戒环外部并衍生出以整只镶了一圈碎小钻石的戒指戴在同手指上的婚戒之前,以免婚戒遗失的“守护戒”。嫁给乔治三世的沙罗特皇后,素有“钻石皇后”之称。她的婚戒在钻戒历史中有着特别的位置。为求保护心爱的宝贵结婚钻戒,她制作了一枚小钻排列成的守护戒指。这枚守护戒指至今仍然存放在温
莎古堡里。蒂凡尼爪镶设计成就经典进入19世纪非洲发现钻矿瞬息问,原先象征身份的钻石亦普及大众。越来越多的年轻爱侣选择钻戒作为订婚戒,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单粒钻石,或碎钻镶成的钻戒。著名的蒂芙尼镶制法以六支幼小的白金爪紧扣钻石,钻石的瓣面闪光程度大大增加。在款式上蛇形的钻戒十分流行,盘成圈状的蛇形意味着天长地久,就连维多利亚女王都选择它作为结婚钻戒。另外心爱人的肖像也屡屡成为钻石包裹的核心。
展现女性最美好的娇容
发展至20世纪,人们终于计算出钻石的标准打磨角度, 颗典型的圆钻切割打磨成58个瓣面,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最佳反射效果,并演绎成卵形橄榄形、绿柱石形和梨形等,极富想象力的各种优美浪漫的钻戒层出不穷。在崇尚简洁,追求自然生活意趣的今天,“单颗美钻”成为最典雅的造型。20世纪钻饰设计界兴起另设计概念就是装饰艺术(ArtDeco)。几何图形的利落线条长长的项链及耳饰,让女人在无意之间增加了慵懒的韵味。新的切割技术及用料如铂金的出现,为钻石塑造了新的形象,为情侣们带来了更为浪漫的钻饰。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钻石戒指已经成为大多数新人必备的婚庆用品之一。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广告语,不仅道出了钻石的真正价值,而且也从另一个层面把爱情的价值提升到足够的高度,当两颗心撞击出爱的火花,闭上双眼,爱人轻执纤手将一枚戒指自然套在你的指上,那份情有所属的满足无疑得到了最浪漫的诠释。
钻石戒指第一次被用作婚约是在公元1477年,奥地利马克西米连世在与法国勃艮地的玛丽公主定亲前接到公主的一封来信,信内写道:定亲之日,公主须戴上镶有钻石的指环。由此,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第枚结婚钻戒戴在玛丽的手指上。自此,钻戒作为“爱的献礼”,成为世代情侣们忠贞爱情的至高信物。
这枚钻戒上的拱形(Hogback)钻石,即现今的梯方形(baguetlle)钻石的前身,排成哥德式的。‘M’字,既包含童贞女玛利亚(Mary)之隐喻,亦代表了玛利公主与马克西米连永结同心。美人的红颜容易老去,恋人的体力亦日久衰竭,但那恋情却像钻石般始终如一。
15世纪的钻戒完全是以钻石的天然结晶体镶制,也就是未经精密切割过的钻石毛坯,因此,并不如今天经过琢磨的珠宝一样闪耀,它呈八面体像两个底部相连的金字塔,造型含义也如同金字塔样:把邪恶藏于地下,让美好的爱情持久永恒。虽然当时钻石的光芒不能完全绽放,但聪明而精巧的工匠们还是用了银箔、黑、绿色雕成叶形花纹的珐琅及红宝石来衬托钻石的纯白光芒,而有情人还把爱情诗句刻在戒环内互赠。
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变风格
一直到16世纪,钻石的磨光和切割才较为广泛地被运用,并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双环婚戒,戒指有两个环,扇形般从底部的支点散开,合起来又是一枚完美无暇的戒指,正象征了婚姻合二为的意义,指环上还刻上“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的箴言,公元1525年,马丁路德和加德林波娜结婚时,就佩戴了这种双环戒指。
16世纪是文艺复兴最为兴旺的阶段,自由、幸福、平等被着力宣扬,大胆追求爱情是其中重要的主题。文豪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将爱的真、善、美渲染尽致:“我的眼睛享有你外表的仪态,我的心,占有你的内心的爱。”“只要人还能呼吸,眼睛能看清,我的爱就将流传并给你生命。”爱是文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主题,也是爱缔造了结婚钻戒。约在公元1600年,意喻合二为一的双环戒指又多了层浪漫象征,以紧握的双手代表信心的。指环的末端是一双手,两手相握时,指环便合二为一。两手相系心,互相连结,是我们熟悉的标记。
无名指——爰的所在地
进入17世纪,戒指的款式有了新的变化,有形状如燃着火的心,插着爱神的箭,以及用一双黄金雕刻成的小手捧着心状钻石造型的。十七世纪的戒指崇尚典雅朴实,众多的钻石围以黑色或蓝色闪耀珐琅的设计,呈现出温婉及尊贵的品格。结婚戒指虽然多戴于大拇指上,但在婚礼时,人们仍按传统戴在无名指上,因为人们认为无名指的血脉直接引进心脏,即爱的所在地。1719年詹姆士二世一斯图亚特王子的婚礼上,王子将双亲的婚戒套在新娘波兰公主的无名指上,成就了又一个爱情的童话。
守护钻戒守护爱情
18世纪,切割工艺和镶制工艺的进一步提高使钻石更加璀璨,复杂花巧的装饰成为时尚,有的钻石镶在托高的盾形座盘上并配以浅蓝色的珐琅,有的戒指座托形似花瓶,树叶是狭长的绿宝石,以钻石镶成的花朵显得分外夺目;甚至还有在今天看来也颇有个性的字样设计每个缀满宝石的字母在指环上拼成赞美的词语。爱的题诗也被挪到戒环外部并衍生出以整只镶了一圈碎小钻石的戒指戴在同手指上的婚戒之前,以免婚戒遗失的“守护戒”。嫁给乔治三世的沙罗特皇后,素有“钻石皇后”之称。她的婚戒在钻戒历史中有着特别的位置。为求保护心爱的宝贵结婚钻戒,她制作了一枚小钻排列成的守护戒指。这枚守护戒指至今仍然存放在温
莎古堡里。蒂凡尼爪镶设计成就经典进入19世纪非洲发现钻矿瞬息问,原先象征身份的钻石亦普及大众。越来越多的年轻爱侣选择钻戒作为订婚戒,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单粒钻石,或碎钻镶成的钻戒。著名的蒂芙尼镶制法以六支幼小的白金爪紧扣钻石,钻石的瓣面闪光程度大大增加。在款式上蛇形的钻戒十分流行,盘成圈状的蛇形意味着天长地久,就连维多利亚女王都选择它作为结婚钻戒。另外心爱人的肖像也屡屡成为钻石包裹的核心。
展现女性最美好的娇容
发展至20世纪,人们终于计算出钻石的标准打磨角度, 颗典型的圆钻切割打磨成58个瓣面,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最佳反射效果,并演绎成卵形橄榄形、绿柱石形和梨形等,极富想象力的各种优美浪漫的钻戒层出不穷。在崇尚简洁,追求自然生活意趣的今天,“单颗美钻”成为最典雅的造型。20世纪钻饰设计界兴起另设计概念就是装饰艺术(ArtDeco)。几何图形的利落线条长长的项链及耳饰,让女人在无意之间增加了慵懒的韵味。新的切割技术及用料如铂金的出现,为钻石塑造了新的形象,为情侣们带来了更为浪漫的钻饰。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钻石戒指已经成为大多数新人必备的婚庆用品之一。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广告语,不仅道出了钻石的真正价值,而且也从另一个层面把爱情的价值提升到足够的高度,当两颗心撞击出爱的火花,闭上双眼,爱人轻执纤手将一枚戒指自然套在你的指上,那份情有所属的满足无疑得到了最浪漫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