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镇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面积扩建住房、商业区容纳更多的城镇人口。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生态问题、生计问题是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此,文章在分析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发展中耕地保护的解决途径,将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最小化。
关键词:城镇化;耕地保护;土地利用
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要求。大量人口进城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及住房问题,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增设工厂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城市面积,保证城镇化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面积不断扩大,甚至一些城市建立了“新区”,而这些扩建无疑需要占用原有的耕地面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现今,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足,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也意味着大量的耕地会为城镇化发展做出退让。耕地的减少,首先退耕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更多的粮食生产面积的减少,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如何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保障十三亿人口吃饱饭的问题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次,影响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绿化面积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如何在城镇化的发展中保障绿化面积是需要思考的又一问题。
1 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1.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城镇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镇化面积不断扩大,外延的面积最主要来自于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因此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首要问题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2009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35亿人,城镇化人口6.45万人,城镇化率48.34%,耕地面积13538万公顷,而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13.93亿人,城镇化率58.35,耕地面积为13452万公頃,耕地面积在9年的时间里减少了86万公顷。从数据中可以发现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1.2 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面积减少一般意味着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但据统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三年连增,这里面不乏一些科技带来的作用,但是从客观实际也可看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量也大大的增加。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过度使用化肥,最终会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短期看到我国人口的粮食问题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耕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恢复的周期十分长,不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能够在城镇化发展中协调耕地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有利之处
城镇化发展必然对耕地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有利之处。农村人口进城后,小面积耕地被闲置,从而促使了耕地被集中流转。个体户耕种面积扩大,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引进更有优势的种植品种,从而依照市场规律,生产社会需要的经济作物和农业作物,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改善种植条件。总体来说,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这样的集体经营模式激活了农业土地资源活力。同时,国家为保护耕地也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激励了农民种地的热情,提高了对耕地的保护。
1.4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般会将城镇化发展作为“因”,将耕地保护作为“果”,认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城镇化对耕地保护的影响。但反观亦可以看到耕地保护对城镇化发展也会带来影响。一方面,耕地保护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集中流转,用工结构发生改变,不需要更多的农业人员参与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同时,耕地面积得到保护,种植技术的提升,可以为城镇工业提供更加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为解决城镇化人口的生计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耕地保护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难免需要占用耕地,但由于耕地保护政策限制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导致一些城镇化工程不得不更改方案,绕过耕地,从而影响了城镇化的最优方案的实施,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2 城镇化发展中耕地保护的解决途径
2.1 协调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来看,城镇化与耕地之间的关系不仅只是占用与被占用的关系。最后重要的是要选择与国土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发展速度及方式。当前我国是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高速期。过快的发展容易造成盲目扩张,过多占用耕地面积。耕地被占用后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即未做到耕地保护,也未做到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据统计,我国开发而未利用的土地面积达到43%的闲置。因此,在保持城镇化的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协调城镇化发展速度,只有选择合适的发展进程,才能够发挥占地的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耕地占用,保护耕地。
2.2 发挥政府主导发展的力量
协调发展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的力量起到调控作用。一味地根据市场需要调节,会导致城镇化泡沫、耕地肆意破坏。我国国土面积大,城市发展步调不同,特色不同,因此,应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按照地方特点进行部署。保证国家土地资源得到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利用。
2.3采用科技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应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方面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城市化土地利用率。保证耕地面积的充足,无疑是为了保证生计,如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耕地面积不足问题。我国农业种植大部分依靠农民个人经验判断,而他们知识水平有限,盲目种植,导致耕地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需要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同样,如果加强对城市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实行集约用地,可使城镇化用地均净值大幅提高。从而缓解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用地的需求。
2.4 采取综合手段保障耕地供求平衡
采用综合手段,制定既有利于城镇化的持续措施,又有利于耕地实质性保护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在行政,上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推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在经济上,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落实切实、有效的惠农政策。在技术上,做到耕地征用面积核算精确,按照制度严格执行,杜绝投机取巧。在法律上,维护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严格按照审批规定强化农田保护区的审批。
参考文献:
[1] 黄明华.城乡建设用地联动规划——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必然与必须[J].现代城市研究,2011(1):61-65.
[2] 罗宏翔,曹阳.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及耕地保护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4):100 -104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东宁市自然资源局)
关键词:城镇化;耕地保护;土地利用
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要求。大量人口进城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及住房问题,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增设工厂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城市面积,保证城镇化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面积不断扩大,甚至一些城市建立了“新区”,而这些扩建无疑需要占用原有的耕地面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现今,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足,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也意味着大量的耕地会为城镇化发展做出退让。耕地的减少,首先退耕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更多的粮食生产面积的减少,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如何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保障十三亿人口吃饱饭的问题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次,影响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绿化面积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如何在城镇化的发展中保障绿化面积是需要思考的又一问题。
1 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1.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城镇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镇化面积不断扩大,外延的面积最主要来自于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因此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首要问题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2009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35亿人,城镇化人口6.45万人,城镇化率48.34%,耕地面积13538万公顷,而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13.93亿人,城镇化率58.35,耕地面积为13452万公頃,耕地面积在9年的时间里减少了86万公顷。从数据中可以发现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1.2 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面积减少一般意味着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但据统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三年连增,这里面不乏一些科技带来的作用,但是从客观实际也可看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量也大大的增加。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过度使用化肥,最终会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短期看到我国人口的粮食问题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耕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恢复的周期十分长,不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能够在城镇化发展中协调耕地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有利之处
城镇化发展必然对耕地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有利之处。农村人口进城后,小面积耕地被闲置,从而促使了耕地被集中流转。个体户耕种面积扩大,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引进更有优势的种植品种,从而依照市场规律,生产社会需要的经济作物和农业作物,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改善种植条件。总体来说,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这样的集体经营模式激活了农业土地资源活力。同时,国家为保护耕地也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激励了农民种地的热情,提高了对耕地的保护。
1.4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般会将城镇化发展作为“因”,将耕地保护作为“果”,认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城镇化对耕地保护的影响。但反观亦可以看到耕地保护对城镇化发展也会带来影响。一方面,耕地保护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集中流转,用工结构发生改变,不需要更多的农业人员参与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同时,耕地面积得到保护,种植技术的提升,可以为城镇工业提供更加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为解决城镇化人口的生计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耕地保护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难免需要占用耕地,但由于耕地保护政策限制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导致一些城镇化工程不得不更改方案,绕过耕地,从而影响了城镇化的最优方案的实施,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2 城镇化发展中耕地保护的解决途径
2.1 协调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来看,城镇化与耕地之间的关系不仅只是占用与被占用的关系。最后重要的是要选择与国土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发展速度及方式。当前我国是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高速期。过快的发展容易造成盲目扩张,过多占用耕地面积。耕地被占用后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即未做到耕地保护,也未做到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据统计,我国开发而未利用的土地面积达到43%的闲置。因此,在保持城镇化的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协调城镇化发展速度,只有选择合适的发展进程,才能够发挥占地的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耕地占用,保护耕地。
2.2 发挥政府主导发展的力量
协调发展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的力量起到调控作用。一味地根据市场需要调节,会导致城镇化泡沫、耕地肆意破坏。我国国土面积大,城市发展步调不同,特色不同,因此,应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按照地方特点进行部署。保证国家土地资源得到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利用。
2.3采用科技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应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方面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城市化土地利用率。保证耕地面积的充足,无疑是为了保证生计,如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耕地面积不足问题。我国农业种植大部分依靠农民个人经验判断,而他们知识水平有限,盲目种植,导致耕地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需要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同样,如果加强对城市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实行集约用地,可使城镇化用地均净值大幅提高。从而缓解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用地的需求。
2.4 采取综合手段保障耕地供求平衡
采用综合手段,制定既有利于城镇化的持续措施,又有利于耕地实质性保护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在行政,上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推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在经济上,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落实切实、有效的惠农政策。在技术上,做到耕地征用面积核算精确,按照制度严格执行,杜绝投机取巧。在法律上,维护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严格按照审批规定强化农田保护区的审批。
参考文献:
[1] 黄明华.城乡建设用地联动规划——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必然与必须[J].现代城市研究,2011(1):61-65.
[2] 罗宏翔,曹阳.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及耕地保护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4):100 -104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东宁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