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如今许多大学生崇尚“新新人类”,言谈举止明显有别于父母前辈。观其行,听其言,对他们不由生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忧心,大学生雇保姆雇钟点工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对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学家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孩子们的奢侈挥霍,使不少长辈瞠目结舌,忧心忡忡。老少错住现象不仅出现在城市,也出现在农村。错爱使孩子走向社会后经不起磕碰,受不了挫折。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缺少理解,认识差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要培养和斧正孩子们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与自强自立的能力
关键词:新新人类家庭孩子错位引导
据报道,近两年每逢开学,总有一些中小学生的长辈,会定时带着扫帚、抹布到学校替孩子“值日”打扫卫生,见不得孩子吃一丁点苦,受一丁点累。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越来越重视。对于家长自己从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都不希望孩子再经历一次。于是,许多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包办孩子的一切。据北京市未成年保护委员会统计,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几乎都对孩子的某些方面实行包办,只不过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家长的包办很难让孩子自立,即使孩子上了大学,仍然没有自理能力,一些高校附近的家政公司负责人表示,近两年大学生雇请钟点工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找人帮忙清扫寝室,有的开学后雇请钟点工每周两三趟帮忙洗衣服、打扫房间。有些大学生自己偷着请保姆,有些家长主动帮孩子找保姆。
有专家认为,如今许多大学生崇尚“新新人类”,言谈举止明显有别于父母前辈。观其行,听其言,对这些孩子不由生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忧心,大学生雇保姆雇钟点工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对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学家们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
“现如今。有儿子咱像儿子。有了孙子咱像孙子!”
“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也变成了‘孙子’。”老杨语带无奈和自嘲:“过去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革啊!”
老杨曾任省城某直属单位“一把手”,家境富裕,四世同堂,儿孙绕膝,老伴儿操持家务,最多时每天吃饭十几口人,顿顿炒七八个菜,生活费全由老杨支出。前年,老杨退居二线后,收入锐减,老伴儿患中风偏瘫卧床不起,家中难再有美食佳肴,老伴儿时时需要人护理,儿孙们登门也日见稀少,甚至千呼万唤也躲着不来,弄得老杨手忙脚乱、焦虑不已、抱怨声声、哀叹连连。
现在,独生子女成了许多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们时常颐指气使地指挥长辈干这干那,而家长们或情愿或不情愿地承受着。大人们的“政策”越来越宽,儿孙们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民谣:“父亲是佣人,母亲是仆人,儿子是主人,孙子孙女是先人。”
不少老人退休后在家庭中的地位日趋下降,身份转换成了保育员、采购员、炊事员、卫生员甚至是保姆和佣人,尊老的传统被当下部分年轻人所摒弃,并嬗变成只爱幼不尊老,甚至是只“啃老”。“亲情都是向下的!”老人们的感叹中透露着深深的无奈和悲酸。
有用时被儿女当成宝。没用时被儿女看成草
错位现象不仅出现在城市。也出现在农村
王大山老人和老伴今年都已70多岁了,一儿两女早已成家。前些年老两口既能下地劳动,又能照看孙子,可以给儿子顶扛“半壁江山”,儿子就让两位老人跟自己在一起生活。
近几年,老两口帮着儿子给孙子盖起了小楼房,并且娶上了孙媳妇。可在儿子的眼里,老两口已到了人生的晚秋,被视为只能吃不能干的“废物”。儿子在村南路边的一块儿菜地里给老人盖起两间极其简陋的小房子,让老两口在此“安度晚年”。
王大山的老伴感慨万端:“妈妈年轻是个宝,妈妈老了像棵草!”
错爱使孩子走向社会后经不起磕碰、受不了挫折
在一次调查中,大多数家长被问到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时都回答:“孩子学习好!”被问到最担心什么时都回答:“孩子学习不好!”真难为这些做父母的,喜悲苦忧全都寄托在子女的学习上了。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考分知道得清清楚楚,却对孩子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等不甚了解。家长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加之教育方法不当,教育环境欠妥,都可能引发孩子们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病,使许多孩子变得抑郁、自卑、乖戾、急躁,甚至自暴自弃。
有部门对1500名中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64%的学生不会做任何饭菜;52%的学生不会使用洗衣机;47%的学生在家庭中基本不做任何家务事。这种在父母过分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健康的独立人格和健全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果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还只是令人难过的话,当孩子在错爱中走向社会经不起磕碰、受不了挫折、难以自立就更是一种悲哀。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当今社会,崇尚物质享受,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却被严重忽视或是缺失,许多孩子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盲目追求物质上的虚荣感,处处想彰显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在过度消费中追求快感和满足。
孩子们的奢侈挥霍,使不少长辈瞠目结舌,忧心忡忡。在学生中时下最流行生日派对、宴请聚会、卡拉OK、旅游观光等等。谈起吃和玩,许多学生表现得十分在行。一些学校附近的商家直言,学生的生意好做,他们很少还价,有人花钱很大方。在穿着上,不少学生热衷于逐潮流、追名牌。玩的更是从变形金刚到网络游戏,林林总总,追赶时新。现在是老年人戒烟戒酒,年轻人抽烟喝酒,穿要名牌,吃必佳肴,行要打的,有条件的学生早早就开上了私家车……
面对花钱如流水的新一代,众多人忧虑这些甜水中泡大、不能吃苦耐劳的孩子们,长大后如何能对社会有担当?
古人早就断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利于培养品德好、意志坚的人。观史可知,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兴于勤俭,败于奢靡。
彼此间缺乏沟通,缺少理解,认识差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现代年轻人满口新名词,什么“派对”、“贴士”、“粉丝”、“PK”等,从影星、歌星到球星无所不知,长辈们看年轻人荒诞不稽,年轻人视长辈如同古董。大人说孩子肤浅怪诞,孩子指大人落伍守旧。许多年轻人写“火星文”、听“周杰伦”、说“黑话”、理“彩虹”发、穿奇装异服……一家人往往吃住在一起,但彼此间缺乏沟通,缺少理解,一旦认识上的差异扩大到行为上的变异,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由此,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对年轻人生活状态应该给予及时的特别关注。
继“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之后,“我妈嫌我”系列又开始走红网络。“囵”的本义原指“光明”,而今却被网络青少年曲解为“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图”透露出当代青少年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另类抱怨,表明当今年轻人其实活得也很“累”。
培养和斧正孩子们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与自强自立的能力
“80后”、“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生活环境大体相似,多数为独生子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成长,再逢当今“数字化时代”,对全新世界的接触,使得他们头脑里装满了新奇特的想法,经常性的张扬个性也是必然,以此印证出我们身处的当下社会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当然,问题的根本并非在于年轻人“另类”与否?张扬如何?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
相关人士认为,家庭要注重教育子女尊敬、关心、体贴父母,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增进代际情感;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让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风气。而长辈一方对于当代家庭老少错位现象理当予以及时纠正,合理对待“啃老族”,借以培养和斧正孩子们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与自强自立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委党史办)
关键词:新新人类家庭孩子错位引导
据报道,近两年每逢开学,总有一些中小学生的长辈,会定时带着扫帚、抹布到学校替孩子“值日”打扫卫生,见不得孩子吃一丁点苦,受一丁点累。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越来越重视。对于家长自己从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都不希望孩子再经历一次。于是,许多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包办孩子的一切。据北京市未成年保护委员会统计,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几乎都对孩子的某些方面实行包办,只不过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家长的包办很难让孩子自立,即使孩子上了大学,仍然没有自理能力,一些高校附近的家政公司负责人表示,近两年大学生雇请钟点工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找人帮忙清扫寝室,有的开学后雇请钟点工每周两三趟帮忙洗衣服、打扫房间。有些大学生自己偷着请保姆,有些家长主动帮孩子找保姆。
有专家认为,如今许多大学生崇尚“新新人类”,言谈举止明显有别于父母前辈。观其行,听其言,对这些孩子不由生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忧心,大学生雇保姆雇钟点工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对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学家们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
“现如今。有儿子咱像儿子。有了孙子咱像孙子!”
“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也变成了‘孙子’。”老杨语带无奈和自嘲:“过去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革啊!”
老杨曾任省城某直属单位“一把手”,家境富裕,四世同堂,儿孙绕膝,老伴儿操持家务,最多时每天吃饭十几口人,顿顿炒七八个菜,生活费全由老杨支出。前年,老杨退居二线后,收入锐减,老伴儿患中风偏瘫卧床不起,家中难再有美食佳肴,老伴儿时时需要人护理,儿孙们登门也日见稀少,甚至千呼万唤也躲着不来,弄得老杨手忙脚乱、焦虑不已、抱怨声声、哀叹连连。
现在,独生子女成了许多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们时常颐指气使地指挥长辈干这干那,而家长们或情愿或不情愿地承受着。大人们的“政策”越来越宽,儿孙们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民谣:“父亲是佣人,母亲是仆人,儿子是主人,孙子孙女是先人。”
不少老人退休后在家庭中的地位日趋下降,身份转换成了保育员、采购员、炊事员、卫生员甚至是保姆和佣人,尊老的传统被当下部分年轻人所摒弃,并嬗变成只爱幼不尊老,甚至是只“啃老”。“亲情都是向下的!”老人们的感叹中透露着深深的无奈和悲酸。
有用时被儿女当成宝。没用时被儿女看成草
错位现象不仅出现在城市。也出现在农村
王大山老人和老伴今年都已70多岁了,一儿两女早已成家。前些年老两口既能下地劳动,又能照看孙子,可以给儿子顶扛“半壁江山”,儿子就让两位老人跟自己在一起生活。
近几年,老两口帮着儿子给孙子盖起了小楼房,并且娶上了孙媳妇。可在儿子的眼里,老两口已到了人生的晚秋,被视为只能吃不能干的“废物”。儿子在村南路边的一块儿菜地里给老人盖起两间极其简陋的小房子,让老两口在此“安度晚年”。
王大山的老伴感慨万端:“妈妈年轻是个宝,妈妈老了像棵草!”
错爱使孩子走向社会后经不起磕碰、受不了挫折
在一次调查中,大多数家长被问到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时都回答:“孩子学习好!”被问到最担心什么时都回答:“孩子学习不好!”真难为这些做父母的,喜悲苦忧全都寄托在子女的学习上了。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考分知道得清清楚楚,却对孩子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等不甚了解。家长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加之教育方法不当,教育环境欠妥,都可能引发孩子们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病,使许多孩子变得抑郁、自卑、乖戾、急躁,甚至自暴自弃。
有部门对1500名中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64%的学生不会做任何饭菜;52%的学生不会使用洗衣机;47%的学生在家庭中基本不做任何家务事。这种在父母过分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健康的独立人格和健全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果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还只是令人难过的话,当孩子在错爱中走向社会经不起磕碰、受不了挫折、难以自立就更是一种悲哀。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当今社会,崇尚物质享受,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却被严重忽视或是缺失,许多孩子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盲目追求物质上的虚荣感,处处想彰显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在过度消费中追求快感和满足。
孩子们的奢侈挥霍,使不少长辈瞠目结舌,忧心忡忡。在学生中时下最流行生日派对、宴请聚会、卡拉OK、旅游观光等等。谈起吃和玩,许多学生表现得十分在行。一些学校附近的商家直言,学生的生意好做,他们很少还价,有人花钱很大方。在穿着上,不少学生热衷于逐潮流、追名牌。玩的更是从变形金刚到网络游戏,林林总总,追赶时新。现在是老年人戒烟戒酒,年轻人抽烟喝酒,穿要名牌,吃必佳肴,行要打的,有条件的学生早早就开上了私家车……
面对花钱如流水的新一代,众多人忧虑这些甜水中泡大、不能吃苦耐劳的孩子们,长大后如何能对社会有担当?
古人早就断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利于培养品德好、意志坚的人。观史可知,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兴于勤俭,败于奢靡。
彼此间缺乏沟通,缺少理解,认识差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现代年轻人满口新名词,什么“派对”、“贴士”、“粉丝”、“PK”等,从影星、歌星到球星无所不知,长辈们看年轻人荒诞不稽,年轻人视长辈如同古董。大人说孩子肤浅怪诞,孩子指大人落伍守旧。许多年轻人写“火星文”、听“周杰伦”、说“黑话”、理“彩虹”发、穿奇装异服……一家人往往吃住在一起,但彼此间缺乏沟通,缺少理解,一旦认识上的差异扩大到行为上的变异,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由此,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对年轻人生活状态应该给予及时的特别关注。
继“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之后,“我妈嫌我”系列又开始走红网络。“囵”的本义原指“光明”,而今却被网络青少年曲解为“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图”透露出当代青少年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另类抱怨,表明当今年轻人其实活得也很“累”。
培养和斧正孩子们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与自强自立的能力
“80后”、“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生活环境大体相似,多数为独生子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成长,再逢当今“数字化时代”,对全新世界的接触,使得他们头脑里装满了新奇特的想法,经常性的张扬个性也是必然,以此印证出我们身处的当下社会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当然,问题的根本并非在于年轻人“另类”与否?张扬如何?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
相关人士认为,家庭要注重教育子女尊敬、关心、体贴父母,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增进代际情感;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让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风气。而长辈一方对于当代家庭老少错位现象理当予以及时纠正,合理对待“啃老族”,借以培养和斧正孩子们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与自强自立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