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职务发明专利奖酬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a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专利法》第十六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这只是对职务发明奖酬原则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修订)》第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条规定了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奖励和报酬制度。该三条规定确定了单位可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或者在与发明人的合同中约定奖励和报酬的形式、数量等,并增加了奖酬的种类和方式,使其更加灵活,也更加符合实践的需要。另外,我国许多省级政府依据《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原则和立法精神,制定相关详细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条例。实施办法或条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专利实施现状对支付报酬的方式、方式、范围等内容作出了变通的规定,并且奖励及报酬数额、比例大多比《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要高,使之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
  我国目前实行的《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对“一奖二酬”及其相关制度的立法设计不完善,该制度难以为发明人利益提供保障及激励机制。同时由于企业在专利实施获取经济利益的意识不强,发明人的地位与作用相对薄弱等原因,该相关“一奖两酬”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方面,已然不能满足当今科技创新的要求。
  1、有关发明创造利用方式的奖酬规定不够全面。我国奖酬制度仅列举了专利权授权后自己实施、许可他人实施的奖酬规定。按常理来说,单位将职务发明创造实施推广应用后,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利益。单位依法按约定或法定比例给予发明人报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关联企业、交叉许可使用或者专利联盟等原因,致使单位将发明创造无偿或者低价转让、许可给其他单位实施,发明人应得的报酬就难以保障。故此,由于相关专利法没有对转让以及投资等其它方式做出规定,相关报酬法律规定的缺失会导致发明人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全面保障。
  2、报酬确定规则不够完善。我国现行《专利法》中有关发明人报酬的确定规定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报酬确定的方式、报酬的计算基准及比例和确定报酬时考虑的因素。在报酬确定规则上,通常来说,发明人作为弱势,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发明人由于身份和信息的不对称,无法了解企业利润。故此,报酬确定的方式比较单一,一般由单位自我作主确定报酬的支付是否采取提成支付还是一次性支付的,发明人只能提出建议,主导权还是在单位手中。就报酬的计算基准及比例更是存在缺陷。由于发明人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尤其是对于本单位实施专利情况下的利润分享方式、如何确定该专利所带来利润增加一般都不能清楚具体的数额。确定报酬时考虑的因素,单位考虑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相对来说,就会夸大其在发明创造中物质投入的贡献,缩小发明人技术贡献,从而损害发明人经济利益。
  3、奖酬形式过于单一,标准相对较低。我国目前相关规定仅提及了金钱物质激励这一种方式。现在股份制有限公司飞速发展,在我国企业结构中比例越来越高。我国允许企业以专利权作价入股的方式给付发明人报酬的机制也可以探索实施。另外,依据专利法的规定:“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30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1000元。”这个最低标准普遍不高,低于当前国民收入水平。
  4、对单位给予报酬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发明人的司法救济渠道等法律法规缺失。我国专利法没有规定单位不给予发明人合理报酬相关惩罚性制度以及发明人对单位的制约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单位往往会凭借其优势地位侵害职务发明人利益,而发明人对于单位该种行为很难切实利用法律赋予的途径进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职务发明专利权的归属是对所有权的划分,而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的奖酬则是一种对收益权的分配。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制度和奖酬制度是职务发明制度的两个重要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依据国情民意建立以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制度为主,奖酬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针对我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缺陷,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增设发明创造其他利用方式的相关规定。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自己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外,还可以转让、抵押、投资等,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以保护发明人利益。对于单位无偿或者低价转让、许可发明创造的,应该征求发明人的意见。单位与发明人可以约定报酬的具体数额和方式。单位应该参考同类发明创造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时市场价格,或者给转让人或许可带来的利润,从中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给予发明人的合理报酬。这种方法,可以充分保障发明人的知情权,维护发明人的合法利益。
  2、完善细化报酬确定规则。建议规定报酬协商机制,使发明人取得与单位就报酬问题平等协商的地位。法律应该赋予发明人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对单位的经营情况和收益可以进行财务查询等权利。单位应该履行诚信忠实的义务及时协助或将有关结果通报发明人。确定报酬时考虑的因素应予细化确定报酬时考虑的因素,将发明人对该职务发明创造的贡献程度、单位对该职务发明创造的投入情况以及发明人、设计人的待遇也列入确定报酬时考虑的因素之中。
  3、拓宽奖酬形式,提高报酬标准。货币奖励模式固然能提高发明人积极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得太过单一。我们完全可以增加股票、期权等非货币形式的奖励模式,这样发明人也能参与分红,提高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让发明人和单位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发明人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服务专利的推广实施,单位也可以吸引住高级人才,把资金节省下来投入到生产经营与技术更新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4、增设强化单位责任及发明人司法救济的相关规定。单位与发明人可以自行协商处理发明创造权利归属或者报酬的纠纷,也可以请求相关主管知识产权的行政机关进行调解或者向相关法院提起诉讼。虽然给予发明人奖酬是单位的义务,但专利法中没有规定单位违反该义务的责任问题。故此,相关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单位给付发明人报酬义务的强制性程序及相应责任。如果单位违反支付合理报酬的义务,国家有关机关可以取消其因专利工作而获得的资助和荣誉,也可以依法依规对该单位及其主要责任人员给予相应处罚。
其他文献
一、基本案情  李某(18岁)与王某(19岁)于2011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肖某的财物。当晚,由王某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李某翻院墙进入校园。李某持水果刀闯入肖某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没有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肖某摘下手表(经鉴定价值2100元)给自己。肖某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李某说:“好吧,我不抢
期刊
一、新刑诉法对检察技术工作的新要求  (一)明确规定了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  1996年修改的刑诉法在第五章证据中列出有7类事实为证据,它们是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 6、勘验、检查笔录; 7、视听资料,其中并无电子证据在列。而在新刑诉法中的第五章证据中,在第四十八条中则明确列出电子数据为刑诉法承认的证据种类。这充分说明近年来中国电
期刊
摘 要:  侵占罪是我国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一项罪名,该条规定将侵占罪列为亲告罪,即该罪的诉讼形式为“告诉才处理”。由于该罪在实体与程序立法上存在一定不足,致使本罪在实践中无法充分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侵占罪;告诉才处理;完善  一、侵占罪“告诉才处理”的立法缘由  我国将侵占罪规定为亲告罪,笔者认为立法者主要有以下考虑:  第一,告诉才处理,将告诉权赋予被害人,给予被害人和侵权人更
期刊
一、 当前行贿犯罪的规律特点、演化趋势  1、行贿领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招投标、房屋拆迁、医药系统等领域,此外,在资质审批、就业、人事变动升迁过程中行贿现象也较普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由于改革政策上的不配套、不协调、不完善和监管政策上的漏洞,尤其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行政干预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上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监督,行政行为不够透明、公开,这在工程建设领域尤
期刊
摘 要:  网络共同犯罪是一种新型共同犯罪类型,是对传统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理论的一个有力的冲击。由于犯罪人之间往往是单纯的技术配合,彼此之间互不相识,甚至永生不会谋面,从而使该类犯罪在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上存在种种困难。本文就网络犯罪的共同故意问题略述浅见,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网络犯罪;共同犯罪;共同故意  一、对网络共同犯罪的阐述  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类型,网络犯罪的概念很少有比较系统的阐
期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地越来越多被征收,征地补偿款已经成为农村集体财产的主要来源。随之而来的是“村官”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等职务犯罪案件的接连发生,笔者尝试通过本院查办的该类案件,来分析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望对做好下一步的预防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一、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职务犯罪的特点  今年以来,漳浦县检察院立案侦查多起农村土地征
期刊
导语  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数额相对较小,风险也低,且多以熟人之间的互相信赖关系为基础,操作灵活便宜,成为普通投资人的首选。但是,大家忽视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致命隐患:公司僵局,一旦公司僵局产生,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就只能通过司法途径,向法院申请解散公司来解决。这样一来,股东们苦心经营的公司就顷刻间毁于一旦,再也没有转还的余地了,公司的商主体地位从此不复存在,股东的也就再无期待利益可言了,公司的广大职工
期刊
摘 要:  基层检察机关肩负着80%刑事案件的具体办理工作,做好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要确保该项机制正确贯彻落实,就必须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既要注重捕前必要性审查,又要注重捕后羁押的必要性审查;既要注重各科室的信息互通,又要注重明确具体的落实部门;既要注重增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信心,又要注重进行必要性审查的操作细节;既要注重羁押变更检察建议的提出,又要注重改变羁押检察建议的落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执行率逐年提高,然而由于衔接、接管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了矫正对象的脱管、漏管。这在司法界俨然成为了一个普遍认同的问题,很多人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有的已转化为司法实践。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为此提出了要求,专项解决这一难题,笔者相信有司法界的高度重视,这一顽疾定有治愈之日。为能较彻底地治好这一顽疾,笔者认为可以增设脱管罪。  关键词
期刊
监视居住作为我国刑事司法的强制措施之一,一直是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界争论最为热烈的焦点,2012年修改的新刑事诉讼法也对该制度也作为较为重大的修正和完善。然而,在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后,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即是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角度出发,就目前监视居住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寻求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合理性的完善建议。  一、监视居住制度的相关规定  监视居住作为我国刑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