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人社系统信息融合策略研究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是互联网改进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信息化对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可行性,对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信息融合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人社系统;信息化
  “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是在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由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提出的,他指出“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把传统的各行各业有机的连接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生态,其实质是在创新2.0下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演进。如何让“互联网+”在公共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是当前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信息融合,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些参考。
  1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概况
  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逐渐渗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顺应这个潮流,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列为重点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目前,全国已有近300个人社系统数据中心投入使用,按照人社系统的信息融合要求,通过对数据的集中与整合构成统一规范的数据中心,从而达到人员、设备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各项人社服务业务的协同办理。全国32个人社省级单位与人社中央数据中心的业务专网连接已经全部完成,300多个地市建成了与其省级数据中心的专网联通,城域业务专用网络已经联接到90%以上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各统筹区定点医疗服务化构,并延伸到设立在街道、社区、村镇的服务站点,覆盖全国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初具规模。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目前已有了一个不错的基础,但与信息化的建设要求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意识不够
  部分工作人员对人社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缺乏了解和认识,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也不完善,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他们还只是把信息化建设简单地视为工作工具,对其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上升到事关人社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没有站在“互联网+”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信息化建设。
  2.2 缺乏沟通协调
  长期以来,在各部门的协同办公过程中,部门之间交换信息资源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问题,由于缺乏沟通导致工作经常被拖延,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有的单位甚至还出现了级别理念,高级别的单位往往不愿意主动找低级别的单位沟通,而低级别的单位有时也不太愿意配合高级别的单位工作,上下级出现较严重的断层现象。
  2.3 信息闭塞严重
  政府部门的官僚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要让各部门放下隔阔,共享资源信息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有些部门的权力观念很重,宁愿将自己的信息私有化,也不愿意拿出来给各部门共享。不仅如此,上级政府及政府的领导干部也缺乏灵活的政策机制进行调控,所以现在的数据集中工作还做得不是很好。
  2.4 资源缺乏保障
  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过程,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为大众提供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资源和足够的资金作为后勤保障来完成目标。但目前有两方面的资源比较缺乏,一个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另一个是资金短缺。
  3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融合发展策略
  3.1 提高思想认识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专业技术和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全体工作人员对其的思想认识。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建设中,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大力推进人社信息化建设。
  3.2 加强沟通合作
  人社信息化涉及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两个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光靠一个业务机构是不可能完成工作的,所以就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促进各部门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负责,各司其职。在资源的整合上,各部门要有大局意识,不要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在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下,充分激活“互联网+”的人社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能量,重塑社会保障服务的现实供需关系。
  3.3 拓宽资源共享
  首先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要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把大数据的手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领域,整合信息资源,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共享。其次要增进网络互信。网络安全不是靠“闭关锁国”,那样只会固步自封,而是要进行“改革开放”。“互联网+”要求我们引进有效的安全机制,提高安全级别,采取高效的防护措施,増加网络互信。最后要强化安全管理。人社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责任机制,规范业务需求及权限管理,加强运行维护及安全保密管理。
  3.4 加强资源保障
  信息化建设资源主要包括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互联网+”的人社信息化建设就会变得鞭长莫及。资金的来源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卡金融合作资金进行采购招标,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工程监理和审计,不断完善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推动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技术方面,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培养一批兼顾技术与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人社系统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财经网.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 [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2015-3-5.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工作简报第1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的核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有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多元文化生态逐渐形成,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构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为大学生带去了全新的服务体验,有利于其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培养。本文在对以人为本思想内涵及实践意义作为简要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
期刊
摘 要  作为马克思主与中国国情碰撞出的最灿烂的文化火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诞生之日起即被视作团结全体国人上下一心、共同奋斗的文化中坚力量。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国家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需求。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同等重视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和文化培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媒介、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度有利于其
期刊
摘 要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产物,也同样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牢记历史,加强精神感染,用实际行动去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铸就的延安精神。本文通过对延安精神内涵的解读,进一步阐释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对大学生的当代价值以及大学生传承延安精神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延安精神;当代价值;具体途径  1 延
期刊
摘 要  如何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融入思想意识品德教育,是目前的一大课题。对于高分子类高职学生来说,将橡胶品格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将会对学生的开拓创新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橡胶品格;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  “橡胶品格”是在人类对橡胶利用的生产和实践过程中,凝练出的橡胶及其橡胶产品所具有的品德和精神。“橡胶品格”最初由青岛科技大学提出,在该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
期刊
摘 要  在电商时代,实体门店应该如何面对电商冲击,选择数字化全渠道,转变为移动端的购物方式,将是连锁企业再次崛起的契机。而培养适应于连锁企业的高职人才,更是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商;数字化门店;人才培养  1 电商的冲击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电商的扶持,可信交易、移动支付、网络电子发票、商贸流通和物流配送这5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消费者更为舒适便捷的购物状态,电商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社会责任感、能力素质四方面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学生干部培养中要注重考察与塑造、岗前培训、社会实践锻炼和职能部门指导。  【关键词】高职;学生干部;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人数的比例已占到学生比例的25%,学生干部在广大学生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发挥
期刊
摘 要  现代高校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教育发展趋势,是综合社会和学校环境,把大学生纳入社会和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个人才培养的关系之中,同时使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与课外活动相兼容,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的综合发展,提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发展  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期刊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向知识青年发出了“农村大有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百万知识青年告别城市,走进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造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知青精神。了解知青发展历史,学习知青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服务农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青精神;大学生;建功立业  1 知青发展的历史分期  回顾特殊年代的知青历史,从19
期刊
摘 要  考研的成败不仅在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在于其整个过程的精神状态,但是考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西部理工类院校受其地域和专业特色的影响,在考研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情况。本研究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5项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面向西安市北郊两所高校200多名考研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收集数据分析用于西部理工类院校考研指导。相关分析得出:考研学生出现严重的焦虑和
期刊
摘 要  职业技能大赛是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对公共关系专业典型调查,发现:职业技能大赛能有效帮助高职生增加就业筹码、提高月收入、快速找到就业方向和目标、提升综合就业能力,但在参赛过程中,也存在参赛数量比例不高,参赛资金不足,参赛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和实践能力不够等问题。为了达到“以赛促就”的目的,可从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所需的着重点不同可针对性加强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