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与佛门有着叙述不尽的渊源,当历史行进千年,我们这个时代,这些对世人来说带着神秘感的佛门中的茶,它还会有一样的故事与滋味吗?一边是丰厚的历史与人文,一边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繁杂与裂变,透过佛茶特具的安宁与清香,我们能体味到什么?
时下一些新闻报道称,佛茶已经拍卖出越来越高的价格。我们无意去评判这样的一件事情的好坏,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它各自的原因。但对于我们来说。佛茶也好,非佛茶也好,如果具足了清净心而非名利心,就是好茶,并一定能品尝到其中的真味。
来自四川、杭州、武夷山的茶友,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叙述各自心中的佛茶。通过寻访佛茶的踪迹,让我们记住这些地方,记住这些茶,不管我们是不是有缘喝到佛茶,重要的是理解茶的本质,多一份安静与祥和。
“普陀山茶:慈悲之味”寻访茶友:佛见笑
自1994年起,我曾三次赴普陀山。2004年春,在普陀第一丛林“普济禅寺”品佛茶,并聆听全山方丈戒忍法师讲经。返程前,得当地友人相助,喜获雨前珍品普陀佛茶二两。抵沪后,连夜品试,竟觉通体清爽,妙至空灵境界。拍案叫绝之余,叹为“清心第一茶”。
2006年季春,我不仅在普陀山法雨寺一品佛茶,还在佛顶山茶园邂逅了一位陆姓阿婆,并觅得其自采自制的三款佛顶云雾茶。茶缘之佳,令人欣喜。
普陀佛茶青翠香洁,以梅福庵灵佑洞清泉水瀹之,相得益彰。初道滑润蕴玉,进而味醇宜人;二道圆融,滋味清馥,茶香浓郁;三道渐觉齿颊含芬,香清韵足,回甘绵长,“小周天”间,如入莲界妙境。
“九华山茶:品质奇佳”寻访茶友:大茶
2003年仲春,我第一次赴九华山。在神光岭头月身宝殿住持圣富法师处,首次见识九华佛茶,并惊羡于佛茶之清芬袭人。
次年孟春,青阳友人寄赠黄石溪毛峰和九华佛茶,品试,叶如雀舌,根株颀硕,茎条修长,开汤时雾气结顶,香味醇雅持久,品后“圆润祥和”,舌本留香。心仪之余,遂二上九华山,并觅得佛茶近十种。在位极九华山八百寺院中地势最高之古刹——天台禅寺,还承蒙住持宏学法师垂青,得以一品地藏云雾茶。
2005年季春,我第三次登临九华山。在观音峰通往天台正顶的山道上,我向宏学法师探询九华茶事,可得到的答复是:现时僧侣已不参与种茶、制茶了。
“峨眉山茶:大行遍处”寻访茶友:尹墨怀
来峨眉最宜在春夏之交,天气夜凉昼暖。此时整个寺院被白气蒸腾,万物似乎都在梦境之中,似幻非幻,似真非真。在此品茶,有一种遁出红尘的感觉。
清晨入“离垢园”,放眼,屋脊上、地面,到处渺无尘埃,先自六根清净了。峨眉山万年寺“白水池”畔。是李白当年《听蜀僧浚弹琴》遗址处。时常会有一些神情恬然、安静的人,静坐在那里,泡杯佛茶,一坐半日。用峨眉山神水池中的水泡茶。是上上之选。
在峨眉山最能体味茶禅意境处,是在峨眉金顶。金顶之上,能看见罕见的“佛光”和“圣灯”。古寺金顶,烹雪煮茶,苦寒清逸。
“天心永乐禅寺:大红袍祖庭”寻觅茶友:陈勇光邵长泉
在天心寺,每一年开始采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茶法会,祈求天下苍生平安吉祥。我们曾在今年的5月来到天心寺,那时春茶正在采制。
从大红袍景区用不到五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天心永乐禅寺。在禅房外面,书写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寺在一堆刻满游客名字的竹林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竹本无心,虚名何用?
天心永乐禅寺的释道泽方丈伟岸高大、声音洪亮,说话时中气很足,在看似平常的言语中有着不一般的智慧。我们在茶社一边饮着醇厚的岩茶一边闲聊。据他介绍,以天心寺为界,这里是大红袍最核心的产地。每一年,寺庙里还会做几千斤的大红袍,目前他们采茶多雇请采茶工,但采制过程中会由僧众监制进行。
我问,为什么武夷山要把所有的岩茶统称大红袍呢?
答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别称,有利于大红袍的推广。因为在岩茶的产地,品种达到上千种。其实所有茶,在共性上都是一样的。就像是皇帝和农民一样,首先是一个人。也许在他的眼里,喝茶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我想知道,这样的一个以大红袍闻名天下的寺庙,作为寺庙的方丈,他认为最好的茶是什么滋味。
师父没有出奇的语言,只是告诉我们说,茶要醇厚。而他自己有时也会以水代茶。
我问:百丈清规中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这与佛陀制定的僧众必须接受供养是否相违?
回答说。法无定法。如果没有百丈清规也许佛法早在唐朝就已湮灭。大乘佛法当中,饶益有情才是最大的戒律。
“径山茶:茶道溯源”寻访茶友:荼縻
2005年孟春,余杭友人亲自上山采制径山茶,并惠赠我一小袋灵霄峰明前径山茶,形卷曲。细嫩显毫;色绿翠,茶香清郁;汤碧莹,滋味清鲜。其后,每逢春茶上市时节,我均会收到该位友人惠赠的径山茶,一段径山茗缘,由此缔结。
同年。我赴双溪问陆羽泉。在杨柳岸边,沐浴晓风,品试径山茶,宛入“不如双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之意境。
去岁,与友人一行赴径山探寻茶事,游览了兴圣万寿禅寺。在藏经楼附近,发现一口“龙井”。传说唐代法钦和尚就是在此井边栽种茶树的。苏东坡在《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诗中题注:“龙井水洗病眼有效”。
因为杭州西湖边亦有龙井,故径山龙井又名“小龙井”。泉水甘白,清澈可鉴,想来瀹茶甚佳。
径山寺后,有一片茶园属于庙产,每年有少量径山禅茶出品。但据了解,宋代风行一时的“茶宴”,已日渐式微。
茶中的禅意
有茶也可以,无茶也可以。好茶有也行,没有也不会去到处找着买,若遇到了就买一些。对于茶。并不是一种贪心,因为你不喝也可以。并非只有茶可以体悟。
——澳大利亚华藏寺住持慧藏法师
在品茶过程中与环境融合,悠然寂静,专注安详等,都跟禅里某些修行方式异曲同工。甚至可以说,禅在某些环境下直接使用品茶里的这些环节作为修学的手段。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茶也越来越普及。下者注重追求茶的色香味,以茶减压,舒缓神经;中者以平常心泡茶,逐渐趋向形而上者,追求与环境的融合,心意交通,甚至进入忘我的天人合一境界;上者的境界就是“茶禅一味”。
茶为禅的入手方便形式,禅却是茶的核心内涵。茶不能直接导致禅(超越相对),没有禅的茶又根本谈不上“一味”。因此,真讲起来,要是真有禅,干什么不是禅。如果没禅,干什么是禅?
——闽南佛学院教务长释传明法师
用喝茶的氛围来接引茶友们参禅,也让我逐步地对茶生起敬意和尊重。
茶来自山川承载,来自雨露滋润,来自风吹日晒。来自人工制作,原本无茶中生出一个茶来,恰恰是无我的本然演绎,此中无我。无我所,无主宰更无恒常;一片茶一杯茶一种茶,无论多么精心打理,茶自无常,管它高山之巅雪水浸,还是万丈深渊地下泉冲,茶绿了,茶黄了,茶涩了,茶淡了,茶凉了,茶弃了,来自泥土,还归大地,平常平常,不必慨叹,无需赞礼,以自己的生命上演无常;一种茶一杯茶一片茶,境不同,水不同,心不同,皿不同,氛围不同,竟然全然不同,完全因缘而显现。原本的诉说缘起性空的自然法则。
于是,便经常地以茶为媒,来唤起人的心内佛法。不在向外奔求。
——河北柏林寺原教务长释明奘法师
时下一些新闻报道称,佛茶已经拍卖出越来越高的价格。我们无意去评判这样的一件事情的好坏,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它各自的原因。但对于我们来说。佛茶也好,非佛茶也好,如果具足了清净心而非名利心,就是好茶,并一定能品尝到其中的真味。
来自四川、杭州、武夷山的茶友,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叙述各自心中的佛茶。通过寻访佛茶的踪迹,让我们记住这些地方,记住这些茶,不管我们是不是有缘喝到佛茶,重要的是理解茶的本质,多一份安静与祥和。
“普陀山茶:慈悲之味”寻访茶友:佛见笑
自1994年起,我曾三次赴普陀山。2004年春,在普陀第一丛林“普济禅寺”品佛茶,并聆听全山方丈戒忍法师讲经。返程前,得当地友人相助,喜获雨前珍品普陀佛茶二两。抵沪后,连夜品试,竟觉通体清爽,妙至空灵境界。拍案叫绝之余,叹为“清心第一茶”。
2006年季春,我不仅在普陀山法雨寺一品佛茶,还在佛顶山茶园邂逅了一位陆姓阿婆,并觅得其自采自制的三款佛顶云雾茶。茶缘之佳,令人欣喜。
普陀佛茶青翠香洁,以梅福庵灵佑洞清泉水瀹之,相得益彰。初道滑润蕴玉,进而味醇宜人;二道圆融,滋味清馥,茶香浓郁;三道渐觉齿颊含芬,香清韵足,回甘绵长,“小周天”间,如入莲界妙境。
“九华山茶:品质奇佳”寻访茶友:大茶
2003年仲春,我第一次赴九华山。在神光岭头月身宝殿住持圣富法师处,首次见识九华佛茶,并惊羡于佛茶之清芬袭人。
次年孟春,青阳友人寄赠黄石溪毛峰和九华佛茶,品试,叶如雀舌,根株颀硕,茎条修长,开汤时雾气结顶,香味醇雅持久,品后“圆润祥和”,舌本留香。心仪之余,遂二上九华山,并觅得佛茶近十种。在位极九华山八百寺院中地势最高之古刹——天台禅寺,还承蒙住持宏学法师垂青,得以一品地藏云雾茶。
2005年季春,我第三次登临九华山。在观音峰通往天台正顶的山道上,我向宏学法师探询九华茶事,可得到的答复是:现时僧侣已不参与种茶、制茶了。
“峨眉山茶:大行遍处”寻访茶友:尹墨怀
来峨眉最宜在春夏之交,天气夜凉昼暖。此时整个寺院被白气蒸腾,万物似乎都在梦境之中,似幻非幻,似真非真。在此品茶,有一种遁出红尘的感觉。
清晨入“离垢园”,放眼,屋脊上、地面,到处渺无尘埃,先自六根清净了。峨眉山万年寺“白水池”畔。是李白当年《听蜀僧浚弹琴》遗址处。时常会有一些神情恬然、安静的人,静坐在那里,泡杯佛茶,一坐半日。用峨眉山神水池中的水泡茶。是上上之选。
在峨眉山最能体味茶禅意境处,是在峨眉金顶。金顶之上,能看见罕见的“佛光”和“圣灯”。古寺金顶,烹雪煮茶,苦寒清逸。
“天心永乐禅寺:大红袍祖庭”寻觅茶友:陈勇光邵长泉
在天心寺,每一年开始采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茶法会,祈求天下苍生平安吉祥。我们曾在今年的5月来到天心寺,那时春茶正在采制。
从大红袍景区用不到五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天心永乐禅寺。在禅房外面,书写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寺在一堆刻满游客名字的竹林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竹本无心,虚名何用?
天心永乐禅寺的释道泽方丈伟岸高大、声音洪亮,说话时中气很足,在看似平常的言语中有着不一般的智慧。我们在茶社一边饮着醇厚的岩茶一边闲聊。据他介绍,以天心寺为界,这里是大红袍最核心的产地。每一年,寺庙里还会做几千斤的大红袍,目前他们采茶多雇请采茶工,但采制过程中会由僧众监制进行。
我问,为什么武夷山要把所有的岩茶统称大红袍呢?
答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别称,有利于大红袍的推广。因为在岩茶的产地,品种达到上千种。其实所有茶,在共性上都是一样的。就像是皇帝和农民一样,首先是一个人。也许在他的眼里,喝茶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我想知道,这样的一个以大红袍闻名天下的寺庙,作为寺庙的方丈,他认为最好的茶是什么滋味。
师父没有出奇的语言,只是告诉我们说,茶要醇厚。而他自己有时也会以水代茶。
我问:百丈清规中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这与佛陀制定的僧众必须接受供养是否相违?
回答说。法无定法。如果没有百丈清规也许佛法早在唐朝就已湮灭。大乘佛法当中,饶益有情才是最大的戒律。
“径山茶:茶道溯源”寻访茶友:荼縻
2005年孟春,余杭友人亲自上山采制径山茶,并惠赠我一小袋灵霄峰明前径山茶,形卷曲。细嫩显毫;色绿翠,茶香清郁;汤碧莹,滋味清鲜。其后,每逢春茶上市时节,我均会收到该位友人惠赠的径山茶,一段径山茗缘,由此缔结。
同年。我赴双溪问陆羽泉。在杨柳岸边,沐浴晓风,品试径山茶,宛入“不如双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之意境。
去岁,与友人一行赴径山探寻茶事,游览了兴圣万寿禅寺。在藏经楼附近,发现一口“龙井”。传说唐代法钦和尚就是在此井边栽种茶树的。苏东坡在《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诗中题注:“龙井水洗病眼有效”。
因为杭州西湖边亦有龙井,故径山龙井又名“小龙井”。泉水甘白,清澈可鉴,想来瀹茶甚佳。
径山寺后,有一片茶园属于庙产,每年有少量径山禅茶出品。但据了解,宋代风行一时的“茶宴”,已日渐式微。
茶中的禅意
有茶也可以,无茶也可以。好茶有也行,没有也不会去到处找着买,若遇到了就买一些。对于茶。并不是一种贪心,因为你不喝也可以。并非只有茶可以体悟。
——澳大利亚华藏寺住持慧藏法师
在品茶过程中与环境融合,悠然寂静,专注安详等,都跟禅里某些修行方式异曲同工。甚至可以说,禅在某些环境下直接使用品茶里的这些环节作为修学的手段。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茶也越来越普及。下者注重追求茶的色香味,以茶减压,舒缓神经;中者以平常心泡茶,逐渐趋向形而上者,追求与环境的融合,心意交通,甚至进入忘我的天人合一境界;上者的境界就是“茶禅一味”。
茶为禅的入手方便形式,禅却是茶的核心内涵。茶不能直接导致禅(超越相对),没有禅的茶又根本谈不上“一味”。因此,真讲起来,要是真有禅,干什么不是禅。如果没禅,干什么是禅?
——闽南佛学院教务长释传明法师
用喝茶的氛围来接引茶友们参禅,也让我逐步地对茶生起敬意和尊重。
茶来自山川承载,来自雨露滋润,来自风吹日晒。来自人工制作,原本无茶中生出一个茶来,恰恰是无我的本然演绎,此中无我。无我所,无主宰更无恒常;一片茶一杯茶一种茶,无论多么精心打理,茶自无常,管它高山之巅雪水浸,还是万丈深渊地下泉冲,茶绿了,茶黄了,茶涩了,茶淡了,茶凉了,茶弃了,来自泥土,还归大地,平常平常,不必慨叹,无需赞礼,以自己的生命上演无常;一种茶一杯茶一片茶,境不同,水不同,心不同,皿不同,氛围不同,竟然全然不同,完全因缘而显现。原本的诉说缘起性空的自然法则。
于是,便经常地以茶为媒,来唤起人的心内佛法。不在向外奔求。
——河北柏林寺原教务长释明奘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