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机械教学工作中,存在毕业生进入生产岗位后不能较好的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进而产生了“学不学都一样”、“工作了,再学习也不迟”的想法。作者剖析了上述思想产生原因:从事工作用不上所学专业;不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寻找了其解决办法: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学;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机械;教学;理论联系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是使学者获得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而技术能力的培养绝非从课堂上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能获得的,它一定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知识学习是技能养成的基础,但决不能代替技能训练,熟练的技能一定要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配以适量的实训课程。特别是在机械教育方面,实际的零件都被抽象化了图形、数字。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是“两张皮”,进而产生了“学、做两回事”、“学不学都一样”、“工作了,再学习也不迟”的想法。真是这样吗?
一、“学、做两回事”的背后
根据我10年企业工作经验来看,知识不是没有用,而是不够用,我们所存在的困难是怎样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一切的理论都是为实践所服务的”。如果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那么它毫无存在意义。产生“知识无用”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
1、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
“隔行如隔山”,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与你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那么你所储备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怠尽”。引用哲学当中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我们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实践”这杆称去检验时,它在脑海中的印象便是“虚无缥缈的”。仅在学习过程中“投影”,而没有在实践过程中“成像”。也许,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点的时候掌握透彻,成绩优秀,可如果没有用于生产实践,那么它将永远是“纸上”的理论,“纸上”的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实训力度势在必行。
2、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我们的实际教学不可能就每一种机器、每一种设备,也就是企业生产当中存在每一类现象个体逐一进行讲解。而在众多的现象个体中,它们就某一领域,比如机械方面,电气方面的原理知识又是通用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也仅仅是通用原理这一块。即便在校实训学习中进行了某一个或某几个实际工作任务的训练。但真正进入生产岗位,针对具体生产任务、生产要求,又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中。这成为摆在技术工作者以及技术工人面前的一道难关,不要小嘘这一“难关”,它有时可能很简单,但有时也会成为一个大障碍。如果不能跨越这一障碍,知识就会被抽象化。
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比如生产当中常见常用的直齿圆柱齿轮,现在我们把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知识点与实用性做一个对比(见表1)。
表1 齿轮轮齿参数的知识点与实用性
齿轮轮齿参数 理论意义 加工时的实际应用
模数m 齿轮的标准参数,有其系列 根据模数调配滚齿机滚刀
分度圆直径D=mz 基本参数,两齿轮啮合时,分度圆相切 加工时测量,作为检测依据之一
齿顶圆直径Da=(z±2)m 能够测量出的齿轮的最大外径 绘制图纸时使用,作为计算依据之一
齿数z 可以直接数出 根据模数调配滚齿机齿轮配合
齿顶高Ha=m齿根高 hf=1.25m Hf-ha=0.25m 两齿啮合时,有齿隙存在,防止齿轮咬死 不用
压力角α=20 标准齿 标准齿
全齿高H=2.25m 不用
齿根圆直径df=(z±2.5)m 不用
齿距p=πm 不用
齿厚 槽宽s=e=πm/2 分度圆上齿厚=槽宽 不用
从上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齿轮的12个主要参数中,有9个参数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它们是齿轮能够正确啮合的重要条件(齿轮准确啮合,平稳传动还有齿廓形状)。在实际加工时齿轮时要用到3个参数:齿数、模数、分度圆直径。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境是这样的:维修工人将坏损机床拆卸,取出磨损齿轮,拿到技术人员面前,技术人员要根据眼前齿轮复原图纸,进而进行加工。而三个参数(齿数、模数、分度圆直径)中只有齿数能数到,分度圆直径是虚拟的,无法测量,模数要由公式d=m*z求出,一个公式,两个未知量,无解。而实际工作时是由公式Da=(z±2)m倒推求解出的。由于齿轮有磨损,故测量Da值小于实际齿顶圆直径,这就要在国标系列中选取比计算m=Da/(z+2)结果大一些的模数,再代入其他公式,反复推演、测量,直至各尺寸都符合要求。我们在学习齿轮这一章节时,只是学习了齿轮各参数的定义、公式,而各参数的实际意义讲得很少,实际应用更是没有提到。生产中常见、常用的齿轮,教材以及师者以简单的、表面化的公式教授给了学生,学生学到的也只是古板、单调的“纸上”知识。如何将“纸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也只有经过学生亲自从事一段时间的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沉淀”出一些“实践经验”。
二、怎样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职业技术院校教材大多在前言中都会提到“理论以够用为度,内容为应用服务”的教材编定宗旨,除个别版本的教材内容庞、杂之外,很多教材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1、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学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自然也就密切。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与到了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德国与瑞士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德国通过签定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互相配合,培训出实际操作技能较高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我国许多职业技术院校也都或正在与企业建立比较密切的用人关系。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在学校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校实训室实训,学生完成学业后再进入工厂实习。这样,虽然学习和实习都比较系统,但学生是在完成所有“课本”知识后再去实习,这对于知识的掌握没有“针对”性。如果能将模块的学习与学生的实习间歇进行,相信这对于技能的掌握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将合作企业的一些车间作为职业院校的“实习工厂”,派专人负责管理,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在真正的工作现场工作,而不是在模拟的操作条件下实训。这样也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企业更新较快的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我们常常扼腕叹息一些昂贵的、较先进的生产设备“躺”在实训室里“睡大觉”,而产生不了任何产值。甚至于在模拟生产时,还要浪费能源。所以,对于一些启动慢、耗能大的化工生产设备,更应建立学生到企业去实训的机制。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比如德国,企业主通过付给实习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来要求、管理实习生。
2、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水平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要求教师为“双师型”,即既有专业技术职称,又有职业技能职称。我们可以组织教师到各相关专业的生产企业车间去挂职锻炼,由于职业院校教师都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他们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并且接受、领悟得更快,也就能够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当中。例如,机械专业教师针对专业,到机床生产、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等企业挂职锻炼。当然,这种挂职锻炼不是短时期就能奏效的,特别是在当前企业追求高效率的劳动模式,教师去企业锻炼,很难做到“挂职”。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带着生产任务”去工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为学生实训以及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只有在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技能的锻炼,才能使学生更好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王爱平(1972.5-),女,本科,学士学位,讲师,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加工与工艺设计、钳加工。
【关键词】机械;教学;理论联系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是使学者获得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而技术能力的培养绝非从课堂上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能获得的,它一定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知识学习是技能养成的基础,但决不能代替技能训练,熟练的技能一定要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配以适量的实训课程。特别是在机械教育方面,实际的零件都被抽象化了图形、数字。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是“两张皮”,进而产生了“学、做两回事”、“学不学都一样”、“工作了,再学习也不迟”的想法。真是这样吗?
一、“学、做两回事”的背后
根据我10年企业工作经验来看,知识不是没有用,而是不够用,我们所存在的困难是怎样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一切的理论都是为实践所服务的”。如果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那么它毫无存在意义。产生“知识无用”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
1、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
“隔行如隔山”,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与你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那么你所储备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怠尽”。引用哲学当中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我们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实践”这杆称去检验时,它在脑海中的印象便是“虚无缥缈的”。仅在学习过程中“投影”,而没有在实践过程中“成像”。也许,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点的时候掌握透彻,成绩优秀,可如果没有用于生产实践,那么它将永远是“纸上”的理论,“纸上”的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实训力度势在必行。
2、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我们的实际教学不可能就每一种机器、每一种设备,也就是企业生产当中存在每一类现象个体逐一进行讲解。而在众多的现象个体中,它们就某一领域,比如机械方面,电气方面的原理知识又是通用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也仅仅是通用原理这一块。即便在校实训学习中进行了某一个或某几个实际工作任务的训练。但真正进入生产岗位,针对具体生产任务、生产要求,又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中。这成为摆在技术工作者以及技术工人面前的一道难关,不要小嘘这一“难关”,它有时可能很简单,但有时也会成为一个大障碍。如果不能跨越这一障碍,知识就会被抽象化。
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比如生产当中常见常用的直齿圆柱齿轮,现在我们把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知识点与实用性做一个对比(见表1)。
表1 齿轮轮齿参数的知识点与实用性
齿轮轮齿参数 理论意义 加工时的实际应用
模数m 齿轮的标准参数,有其系列 根据模数调配滚齿机滚刀
分度圆直径D=mz 基本参数,两齿轮啮合时,分度圆相切 加工时测量,作为检测依据之一
齿顶圆直径Da=(z±2)m 能够测量出的齿轮的最大外径 绘制图纸时使用,作为计算依据之一
齿数z 可以直接数出 根据模数调配滚齿机齿轮配合
齿顶高Ha=m齿根高 hf=1.25m Hf-ha=0.25m 两齿啮合时,有齿隙存在,防止齿轮咬死 不用
压力角α=20 标准齿 标准齿
全齿高H=2.25m 不用
齿根圆直径df=(z±2.5)m 不用
齿距p=πm 不用
齿厚 槽宽s=e=πm/2 分度圆上齿厚=槽宽 不用
从上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齿轮的12个主要参数中,有9个参数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它们是齿轮能够正确啮合的重要条件(齿轮准确啮合,平稳传动还有齿廓形状)。在实际加工时齿轮时要用到3个参数:齿数、模数、分度圆直径。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境是这样的:维修工人将坏损机床拆卸,取出磨损齿轮,拿到技术人员面前,技术人员要根据眼前齿轮复原图纸,进而进行加工。而三个参数(齿数、模数、分度圆直径)中只有齿数能数到,分度圆直径是虚拟的,无法测量,模数要由公式d=m*z求出,一个公式,两个未知量,无解。而实际工作时是由公式Da=(z±2)m倒推求解出的。由于齿轮有磨损,故测量Da值小于实际齿顶圆直径,这就要在国标系列中选取比计算m=Da/(z+2)结果大一些的模数,再代入其他公式,反复推演、测量,直至各尺寸都符合要求。我们在学习齿轮这一章节时,只是学习了齿轮各参数的定义、公式,而各参数的实际意义讲得很少,实际应用更是没有提到。生产中常见、常用的齿轮,教材以及师者以简单的、表面化的公式教授给了学生,学生学到的也只是古板、单调的“纸上”知识。如何将“纸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也只有经过学生亲自从事一段时间的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沉淀”出一些“实践经验”。
二、怎样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职业技术院校教材大多在前言中都会提到“理论以够用为度,内容为应用服务”的教材编定宗旨,除个别版本的教材内容庞、杂之外,很多教材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1、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学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自然也就密切。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与到了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德国与瑞士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德国通过签定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互相配合,培训出实际操作技能较高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我国许多职业技术院校也都或正在与企业建立比较密切的用人关系。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在学校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校实训室实训,学生完成学业后再进入工厂实习。这样,虽然学习和实习都比较系统,但学生是在完成所有“课本”知识后再去实习,这对于知识的掌握没有“针对”性。如果能将模块的学习与学生的实习间歇进行,相信这对于技能的掌握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将合作企业的一些车间作为职业院校的“实习工厂”,派专人负责管理,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在真正的工作现场工作,而不是在模拟的操作条件下实训。这样也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企业更新较快的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我们常常扼腕叹息一些昂贵的、较先进的生产设备“躺”在实训室里“睡大觉”,而产生不了任何产值。甚至于在模拟生产时,还要浪费能源。所以,对于一些启动慢、耗能大的化工生产设备,更应建立学生到企业去实训的机制。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比如德国,企业主通过付给实习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来要求、管理实习生。
2、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水平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要求教师为“双师型”,即既有专业技术职称,又有职业技能职称。我们可以组织教师到各相关专业的生产企业车间去挂职锻炼,由于职业院校教师都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他们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并且接受、领悟得更快,也就能够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当中。例如,机械专业教师针对专业,到机床生产、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等企业挂职锻炼。当然,这种挂职锻炼不是短时期就能奏效的,特别是在当前企业追求高效率的劳动模式,教师去企业锻炼,很难做到“挂职”。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带着生产任务”去工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为学生实训以及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只有在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技能的锻炼,才能使学生更好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王爱平(1972.5-),女,本科,学士学位,讲师,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加工与工艺设计、钳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