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患者30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30例共35个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全部患者均采用MRI检查,分别于注药后1、2、3、5、7、10min6个时间点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差异。结果:廓清迅速组与廓清缓慢组的T-S分型分布在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5min延迟点时,良性肿瘤廓清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P<0.05)。结论:在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临床诊断中,采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能有效地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肿瘤;MRI动态增强;诊断
在人体众多内分泌器官中,肾上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其位置与肾脏关系非常密切,这就决定了肾上腺肿瘤的组织来源比较复杂。虽肾上腺本身体积较小,但其肿瘤体积差别较大,根据脂肪含量多少,将肾上腺肿瘤分为乏脂质性和富脂质性肾上腺肿瘤。因富脂质性肾上腺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影像表现特异性较强,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乏脂质性良性、恶性肿瘤及转移瘤影像表现存在重叠性[1],给临床鉴别诊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有效解决了以往检查技术存在的问题,确保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顺利开展。本文回顾性分析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中的鉴别价值,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6.2±2.4)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个肿瘤中包括9个乏脂质性腺瘤、8个转移瘤、14个嗜铬细胞瘤、3个节神经细胞瘤、1个皮质瘤。其中28个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余4例8个转移瘤为双侧性病变,黑色素瘤2例,肺癌2例。
1.2 方法
本组30例患者均采用MRI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仪器为我院现有的磁共振机,首先进行常规SE序列轴位T1WI、T2WI、OP、IP、FMPSPGR等序列轴位扫描,层距1mm,层厚5mm,矩阵256×128。常规平扫后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将0.1mmol/kg的Gd-DTPA对比剂静脉团注,注药后1min进行扫描,并于2、3、5、7、10min进行同等条件延时扫描。
1.3 分析方法
按病理结果将本组病例分为恶性肿瘤(8个转移瘤、1个皮质瘤、3个嗜铬细胞瘤恶变)和良性肿瘤(9个乏脂质性腺瘤、3个节神经细胞瘤、11个嗜铬细胞瘤)两组。结合MRI各时间点扫描增强程度,根据T-Scurve进行不同形状分型:Ⅰ型:持续增强;Ⅱ型:增强后迅速下降;Ⅲ型:增强后缓慢下降或平台;Ⅳ型:缓慢增强,达峰值后迅速下降;Ⅴ型:缓慢增强,缓慢下降或平台。计算出肿瘤阔清率,肿瘤阔清率=(肾上腺肿瘤最大信号值-最后1组信号值)/最大信号值[2]。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组实验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作数据处理,计数与计量资料采用t和卡方检验,差异于P<0.05处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动态增强的T-S分型比较
本组35个肾上腺肿瘤分型中,可以将Ⅱ、Ⅳ型合并为廓清迅速组,Ⅲ、Ⅴ型合并为廓清缓慢组,由于Ⅰ型的 3个节神经细胞瘤表现为持续增强,影像学特征明显,未纳入上述两组。对32个肾上腺肿块进行分型,Ⅱ型8个,Ⅲ型6个,Ⅳ型11个,Ⅴ型7个。廓清迅速组与廓清缓慢组在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MRI以多平面、多序列成像、组织分辨力高等优点,在肿瘤定位、定性及判断组织学类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准确率。良性、恶性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影像学表现存在重叠性,普通检查技术可能造成误诊和漏诊。通过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利用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检查技术有效鉴别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
若肾上腺肿瘤较小,一般诊断技术定位不难,但针对较大且边界模糊的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时,采用MRI常规平扫存在困难,需要结合MRI冠状面与矢状面扫描,有利于明确肾上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3],以此综合判断肿瘤浸润情况。本组30例共35个肾上腺肿瘤内脂肪含量较少,在MRI化学位移反相位上信号无明显降低,在良性与恶性肿瘤诊断中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采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以此减少手术切除及穿刺活检。本组研究中,廓清缓慢组与廓清迅速组T-S分型在良性与恶性肿瘤分布中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良性肿瘤廓清速度较恶性肿瘤更快(P<0.05),可见良性与恶性肿瘤在MRI动态增强检查中差异具有显著性,采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有利于准确判断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
参考文献
[1]王文红,白人驹,孙浩然等.良、恶性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动态MRI检查[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1426-1429.
[2] 崔勇.CT、MRI在诊断和鉴别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作用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1(1):143-144.
[3] 杨曼,李迎春.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23):4035-4038.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患者30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30例共35个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全部患者均采用MRI检查,分别于注药后1、2、3、5、7、10min6个时间点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差异。结果:廓清迅速组与廓清缓慢组的T-S分型分布在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5min延迟点时,良性肿瘤廓清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P<0.05)。结论:在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临床诊断中,采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能有效地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肿瘤;MRI动态增强;诊断
在人体众多内分泌器官中,肾上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其位置与肾脏关系非常密切,这就决定了肾上腺肿瘤的组织来源比较复杂。虽肾上腺本身体积较小,但其肿瘤体积差别较大,根据脂肪含量多少,将肾上腺肿瘤分为乏脂质性和富脂质性肾上腺肿瘤。因富脂质性肾上腺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影像表现特异性较强,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乏脂质性良性、恶性肿瘤及转移瘤影像表现存在重叠性[1],给临床鉴别诊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有效解决了以往检查技术存在的问题,确保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顺利开展。本文回顾性分析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中的鉴别价值,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6.2±2.4)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个肿瘤中包括9个乏脂质性腺瘤、8个转移瘤、14个嗜铬细胞瘤、3个节神经细胞瘤、1个皮质瘤。其中28个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余4例8个转移瘤为双侧性病变,黑色素瘤2例,肺癌2例。
1.2 方法
本组30例患者均采用MRI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仪器为我院现有的磁共振机,首先进行常规SE序列轴位T1WI、T2WI、OP、IP、FMPSPGR等序列轴位扫描,层距1mm,层厚5mm,矩阵256×128。常规平扫后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将0.1mmol/kg的Gd-DTPA对比剂静脉团注,注药后1min进行扫描,并于2、3、5、7、10min进行同等条件延时扫描。
1.3 分析方法
按病理结果将本组病例分为恶性肿瘤(8个转移瘤、1个皮质瘤、3个嗜铬细胞瘤恶变)和良性肿瘤(9个乏脂质性腺瘤、3个节神经细胞瘤、11个嗜铬细胞瘤)两组。结合MRI各时间点扫描增强程度,根据T-Scurve进行不同形状分型:Ⅰ型:持续增强;Ⅱ型:增强后迅速下降;Ⅲ型:增强后缓慢下降或平台;Ⅳ型:缓慢增强,达峰值后迅速下降;Ⅴ型:缓慢增强,缓慢下降或平台。计算出肿瘤阔清率,肿瘤阔清率=(肾上腺肿瘤最大信号值-最后1组信号值)/最大信号值[2]。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组实验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作数据处理,计数与计量资料采用t和卡方检验,差异于P<0.05处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动态增强的T-S分型比较
本组35个肾上腺肿瘤分型中,可以将Ⅱ、Ⅳ型合并为廓清迅速组,Ⅲ、Ⅴ型合并为廓清缓慢组,由于Ⅰ型的 3个节神经细胞瘤表现为持续增强,影像学特征明显,未纳入上述两组。对32个肾上腺肿块进行分型,Ⅱ型8个,Ⅲ型6个,Ⅳ型11个,Ⅴ型7个。廓清迅速组与廓清缓慢组在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MRI以多平面、多序列成像、组织分辨力高等优点,在肿瘤定位、定性及判断组织学类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准确率。良性、恶性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影像学表现存在重叠性,普通检查技术可能造成误诊和漏诊。通过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利用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检查技术有效鉴别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
若肾上腺肿瘤较小,一般诊断技术定位不难,但针对较大且边界模糊的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时,采用MRI常规平扫存在困难,需要结合MRI冠状面与矢状面扫描,有利于明确肾上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3],以此综合判断肿瘤浸润情况。本组30例共35个肾上腺肿瘤内脂肪含量较少,在MRI化学位移反相位上信号无明显降低,在良性与恶性肿瘤诊断中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采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以此减少手术切除及穿刺活检。本组研究中,廓清缓慢组与廓清迅速组T-S分型在良性与恶性肿瘤分布中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良性肿瘤廓清速度较恶性肿瘤更快(P<0.05),可见良性与恶性肿瘤在MRI动态增强检查中差异具有显著性,采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有利于准确判断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
参考文献
[1]王文红,白人驹,孙浩然等.良、恶性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动态MRI检查[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1426-1429.
[2] 崔勇.CT、MRI在诊断和鉴别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作用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1(1):143-144.
[3] 杨曼,李迎春.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23):4035-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