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虽然已经基本成型,但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协作体建设、无形就业市场建设、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需要从管理、制度、道德、法律等层面着手加以重点建设和解决。尤其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诚信管理、优化反馈机制,注重有形和无形市场的整合优化。因此,培育和发展统一、公平、开放、竞争、有序,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研究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虽然在我国以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为主体,各地区和行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为补充,网络新媒体等无形就业市场为支撑和平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省级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各级人才劳动力市场也已逐步融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但在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建设有待加强;二是,无形就业市场的运行仍需优化;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尚未成熟,有效反馈机制不到位。
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就业市场建设的渠道拓展及方式创新。(1)校园就业市场主渠道建设。一方面须认真、细致的做好校园大型和专场招聘会,组织学生参加由政府部门和人才劳动力市场牵头组织的各类人才交流会,加大走访用人单位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积极开拓有形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应增加网络、多媒体等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和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参加各种网络招聘会,扎实开拓无形就业市场。(2)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要以发挥整体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构建区域性就业市场为总体思路。发挥各高校自身的优势,使有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发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打破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瓶颈问题,实施“内合外联”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策略,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解决好区域性配置不均衡而导致的总量供求失衡的矛盾[1]。
(二)就业市场管理及评价反馈机制的完善。(1)加强制度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就业市场管理工作时,应当以提高就业市场效率为导向,针对有形和无形两个市场,从市场准入、服务项目、诚实互信、信息反馈等方面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和法规,要在发现问题、出现矛盾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规范就业市场管理部门的工作行为,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承担起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秩序和环境的主体责任,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实现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的“共赢”局面。(2)强化诚信管理。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和道德建设滞后。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杜绝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管理,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的建立,营造诚实、互信、友好的就业环境。(3)优化反馈机制。信息的流动与反馈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优化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化设备,以信息为导向,做好两个体系的建立:一是高校、地方和政府的立体化就业信息网络和就业服务体系。二是信息实时监测反应体系[2]。
(三)有形和无形市场的整合优化。(1)创新模式,提升市场内涵。一是通过用人单位组织和承办有形的就业市场,这样将会增加有形就业市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用人单位成功招聘的概率;二是举办行业就业双选会。三是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让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各自需求达到更高的匹配度,避免盲目跟风,提高就业成功的概率;四是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种新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求职信息,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2)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促使两型市场良性互动。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主体都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寻找这两种市场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时离不开人的因素。在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同时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恰到好处的可发挥出各自的优点和特色,因此,他们之间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在不同阶段紧密配合,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三、建设对策和思路
(一)开展有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顶层设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统一协调、配合、统筹、规划和联合运作,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部门多头分散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当前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需求、服务、教育等方面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国家、社会人才劳动力机构、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联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机统一体,制定出适合多方共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顶层设计方案,统筹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
(二)切实建立起以信息为导向的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联动机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明确提出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及人才产出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包括企事业用人单位应当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制定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职业认证体系,不断明晰和强化人才需求信号,并通过市场机制传递给人才供给方的高校,使其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三)进一步扩大政府在就业市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功能和范围。要继续巩固和加强高校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强化对各级各类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重点建设好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和协作体的发展。对两型市场,特别是无形就业市场要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在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市场联动机制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和帮扶毕业生就业,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客观局限性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局限。
(四)继续加强信息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分级管理,分工维护,形成网上“大市场平台”。同时可以为全国的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提供市场预测、信息查询、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等服务功能,进而逐步完成有形就业市场向无形就业市场的过渡。另外,在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市场联动机制中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鼓励和引导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五)建立独立的、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法制法规。目前,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仍然存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户籍限制等问题,对合理的人才流动人为的设置壁垒;就业信息的安全管理相对滞后,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时有出现等等问题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一是建立国家或地方的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专门法规,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殊性提出具体的框架建议,营造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就业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 汪国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管理.管理观察,2009,(06).
[2] 侯捷.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0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研究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虽然在我国以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为主体,各地区和行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为补充,网络新媒体等无形就业市场为支撑和平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省级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各级人才劳动力市场也已逐步融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但在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建设有待加强;二是,无形就业市场的运行仍需优化;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尚未成熟,有效反馈机制不到位。
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就业市场建设的渠道拓展及方式创新。(1)校园就业市场主渠道建设。一方面须认真、细致的做好校园大型和专场招聘会,组织学生参加由政府部门和人才劳动力市场牵头组织的各类人才交流会,加大走访用人单位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积极开拓有形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应增加网络、多媒体等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和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参加各种网络招聘会,扎实开拓无形就业市场。(2)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要以发挥整体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构建区域性就业市场为总体思路。发挥各高校自身的优势,使有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发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打破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瓶颈问题,实施“内合外联”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策略,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解决好区域性配置不均衡而导致的总量供求失衡的矛盾[1]。
(二)就业市场管理及评价反馈机制的完善。(1)加强制度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就业市场管理工作时,应当以提高就业市场效率为导向,针对有形和无形两个市场,从市场准入、服务项目、诚实互信、信息反馈等方面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和法规,要在发现问题、出现矛盾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规范就业市场管理部门的工作行为,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承担起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秩序和环境的主体责任,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实现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的“共赢”局面。(2)强化诚信管理。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和道德建设滞后。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杜绝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管理,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的建立,营造诚实、互信、友好的就业环境。(3)优化反馈机制。信息的流动与反馈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优化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化设备,以信息为导向,做好两个体系的建立:一是高校、地方和政府的立体化就业信息网络和就业服务体系。二是信息实时监测反应体系[2]。
(三)有形和无形市场的整合优化。(1)创新模式,提升市场内涵。一是通过用人单位组织和承办有形的就业市场,这样将会增加有形就业市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用人单位成功招聘的概率;二是举办行业就业双选会。三是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让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各自需求达到更高的匹配度,避免盲目跟风,提高就业成功的概率;四是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种新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求职信息,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2)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促使两型市场良性互动。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主体都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寻找这两种市场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时离不开人的因素。在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同时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恰到好处的可发挥出各自的优点和特色,因此,他们之间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在不同阶段紧密配合,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三、建设对策和思路
(一)开展有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顶层设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统一协调、配合、统筹、规划和联合运作,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部门多头分散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当前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需求、服务、教育等方面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国家、社会人才劳动力机构、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联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机统一体,制定出适合多方共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顶层设计方案,统筹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
(二)切实建立起以信息为导向的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联动机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明确提出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及人才产出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包括企事业用人单位应当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制定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职业认证体系,不断明晰和强化人才需求信号,并通过市场机制传递给人才供给方的高校,使其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三)进一步扩大政府在就业市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功能和范围。要继续巩固和加强高校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强化对各级各类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重点建设好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和协作体的发展。对两型市场,特别是无形就业市场要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在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市场联动机制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和帮扶毕业生就业,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客观局限性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局限。
(四)继续加强信息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分级管理,分工维护,形成网上“大市场平台”。同时可以为全国的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提供市场预测、信息查询、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等服务功能,进而逐步完成有形就业市场向无形就业市场的过渡。另外,在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市场联动机制中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鼓励和引导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五)建立独立的、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法制法规。目前,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仍然存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户籍限制等问题,对合理的人才流动人为的设置壁垒;就业信息的安全管理相对滞后,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时有出现等等问题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一是建立国家或地方的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专门法规,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殊性提出具体的框架建议,营造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就业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 汪国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管理.管理观察,2009,(06).
[2] 侯捷.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05)